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当《少林寺》在我们村里放上两三次后,食堂里的舞台就变得热闹起来了。电影里的李连杰在舞台后的白色墙上舞棍对打,头剃得光光的很多男孩子则站在舞台上,一个个拿着扁担、竹竿,跟着电影上的李连杰舞个不停,嘴里还不停地唱着“少林,少林……”。每次《少林寺》放完后,有不少男孩子免不了会受伤,比如,把手臂打出血,或者扭伤了脚什么的。而此时,食堂里的小卫生所就热闹非凡了。受伤的男孩子们一窝蜂地涌进了卫生所,止血的止血,消毒的消毒,包扎的包扎,一边还忍不住叽里呱啦地叫嚷着。男孩子们充满了荷尔蒙的青春,因为《少林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与释放。印象中在食堂里看电影,最热闹的是看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这部影片在我们村里放过好几次《少林寺》,那是因为村人都太爱看这部影片了。尤其是村里的一些男孩子,全都把打得一身潇洒武功的李连杰当成了自己的偶像。当时,不管走在村里的哪个角落,总会看见很多剃成了光头的男孩子,整天拎

骚动的青春,已回不去。但骚动的青春时代与电影《少林寺》的故事,一如胶片中的光影,荡漾着温温暖暖的阳光,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尘世好时光。

前几天,去郑州参加第十六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抽空游览了少林寺。寺里一直不间断地放着电影《少林寺》插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刚听到这首熟悉的曲子,霎那间涌上心头的,满满都是青春的骚动。再多听几遍,却是苍然感慨——骚动的青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1)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2)

骚动的青春,已回不去。但骚动青春时代与电影《少林寺》的故事,一如胶片中的光影,一帧帧地荡漾着温温暖暖的阳光,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尘世好时光。

上世纪80年代,到电影院看电影,对成长在乡村的我们来说,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好在那时有电影队,轮流到各乡村免费放电影。一台老式的电影机对准黑白布帘或白墙壁,叽嘎叽嘎地放电影,这叽嘎叽嘎的声响,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曲非常美妙的音乐。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3)

当时,我们梅村放电影的地方叫食堂。它曾经是全村人一起吃大锅饭的地方,是大跃进时代的产物。食堂只有一层,是黑瓦泥砖墙,里面有个小卖部,有个小卫生所,还有个舞台和一大块空地,平时有什么文艺汇演就在这舞台上,而舞台后就是一面白色的大墙壁。来我们村放电影的叔叔,直接对着这面白墙壁放电影。在我印象中,这食堂其他地方的墙壁,总是黑乎乎的,唯有这舞台后的一块大墙壁,却一年四季都洁白如雪。因为我们村里的大人每年都会认真粉刷这块大墙壁。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4)

放映员到我们村放电影的周期,大概是一个月一次,每次连放两个晚上,一般是一个晚上放一部影片,偶尔也有放两部的。一开始,放的多是《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闪闪的红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一些五六十年代的经典战争电影。后来也陆续放映了很多80年代拍摄的电影,如《阿Q正传》、《城南旧事》、《小街》、《庐山恋》、《牧马人》、《芙蓉镇》等。但从来没有放映过什么外国影片。可能是因为外国影片本来就比较少,而放映员也担心村里的人不爱看吧。

印象中在食堂里看电影,最热闹的是看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这部影片在我们村里放过好几次《少林寺》,那是因为村人都太爱看这部影片了。尤其是村里的一些男孩子,全都把打得一身潇洒武功的李连杰当成了自己的偶像。当时,不管走在村里的哪个角落,总会看见很多剃成了光头的男孩子,整天拎条木棍东敲西打,大喊大叫“李连杰”。还好,那时,我们的村子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也不知道少林寺在哪里,家长们便不用担心剃光了头的孩子们会离家出走上少林寺当和尚去。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5)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6)

当《少林寺》在我们村里放上两三次后,食堂里的舞台就变得热闹起来了。电影里的李连杰在舞台后的白色墙上舞棍对打,头剃得光光的很多男孩子则站在舞台上,一个个拿着扁担、竹竿,跟着电影上的李连杰舞个不停,嘴里还不停地唱着“少林,少林……”。每次《少林寺》放完后,有不少男孩子免不了会受伤,比如,把手臂打出血,或者扭伤了脚什么的。而此时,食堂里的小卫生所就热闹非凡了。受伤的男孩子们一窝蜂地涌进了卫生所,止血的止血,消毒的消毒,包扎的包扎,一边还忍不住叽里呱啦地叫嚷着。男孩子们充满了荷尔蒙的青春,因为《少林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与释放。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7)

而我们女孩子呢,就去学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曲子音调高,我总是唱不好。所以,我特羡慕我哥,他不仅可以拿着扁担、竹竿在舞台上有模有样与别的男孩子对打,而且还可以跟着放映员,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狂追着看电影。当时,我求哥哥也带上我一起去别的村子看电影,但哥哥说,他们都是哥们一起走的,带上我这个女孩子,多没面子。当时,我真恨不得自己也能变成男儿身。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8)

除了《少林寺》,也还有好几部印象深刻的电影。因为当时我们只有十二三岁的年纪,很多深刻的东西看不懂,不过孩子们看电影自有孩子的乐趣。张瑜演《小街》女主角时理了个短发,漂亮又帅气,后来我也像很多女孩子一样,把长发剪成了像电影里张瑜一样的短发,一时间满校园都是“张瑜头”在飞扬。看《城南旧事》,我们非常喜欢沈洁扮演的小英子,她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还有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曲,更是让我们钟爱不已……

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的开头有那么一段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那时候的我还没看过《天堂电影院》,不知道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天堂电影院”。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9)

嵩山少林寺夏日(天河日出嵩山坳)(10)

栏目介绍

e家君推出一个新栏目:《作家眼中的好时光》。人的一生,会遇见让自己心动的好风景。这些风景,也许渐行渐远,却会荡漾着温温暖暖的阳光,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尘世好时光。

作家简介

潘小娴,作家,现已出版《云山花事经眼录》春夏秋冬四部、《美人香里说宋词》、《村上春树的三张面孔》、《闲敲棋子落灯花》、《最美的游戏》、《钢琴美韵》、《建筑家陈伯齐》、《会飞的蒲公英》等作品。

【图文记者 潘小娴(署名除外)】

【编辑 橙子鱼】

来源:微社区e家通文化车陂(xxsbejtcb)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