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里的朱元璋(草莽英雄朱元璋)
正史里的朱元璋(草莽英雄朱元璋)年少时,由于社会动荡,庄稼颗粒无收,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在半个月内相继离世。连寿衣都没有的朱元璋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为死去的亲人寻得了一方下葬的地方。死去的人摆脱了生活的饥饿、苦难,然而活着的人却每天还在为填饱肚子而苦苦挣扎。2坎坷经历公元1328年9月,朱元璋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的一个村庄。和历史上一些伟大领袖出生时的传奇故事一样,朱元璋的出生也充满了非常玄幻的色彩。传说朱元璋的母亲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个道人让自己吃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药丸,次日早晨,朱元璋母亲的嘴里依然散发着缕缕奇香。当天,她便生下了朱元璋。朱元璋传奇的出生故事似乎会让他给这片支离破碎的土地带来无限的希望。然而,朱元璋出生的那个年月里,正值元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动荡中,年少的他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生长的土地上也在经历着百年未遇的灾难。就像凤阳花鼓戏里唱的那样: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
元朝末年,和众多王朝末期一样,政府的职能出现了很大的滑坡,再加上天灾人祸,社会最底层的无数农民哀鸿遍野,流离失所。崩溃的元朝社会需要一个重塑秩序的伟人,时代同样也需要一个为百姓疾苦呐喊的领袖。饥饿的农民源源不断的参加了红巾军,很快,红巾军便成燎原之势,席卷了华夏的大江南北。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月里,朱元璋非常荣幸地被当时的那个时代所选中,成为了旧王朝的推翻者,新王朝的奠基者。当然,与其说是被选中,不如说朱元璋前半生颠沛流离的经历和坎坷的命运恰巧为他日后的宏图霸业奠定了非常契合的基础。
漫长的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很少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但是,朱元璋却成为了打破故垒的那个人。
1出身贫贱
公元1328年9月,朱元璋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的一个村庄。和历史上一些伟大领袖出生时的传奇故事一样,朱元璋的出生也充满了非常玄幻的色彩。传说朱元璋的母亲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个道人让自己吃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药丸,次日早晨,朱元璋母亲的嘴里依然散发着缕缕奇香。当天,她便生下了朱元璋。
朱元璋传奇的出生故事似乎会让他给这片支离破碎的土地带来无限的希望。
然而,朱元璋出生的那个年月里,正值元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动荡中,年少的他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生长的土地上也在经历着百年未遇的灾难。就像凤阳花鼓戏里唱的那样: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慌。正是这个天灾人祸不断的背景下,朱元璋才非常清楚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当政者的腐败。
2坎坷经历
年少时,由于社会动荡,庄稼颗粒无收,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在半个月内相继离世。连寿衣都没有的朱元璋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为死去的亲人寻得了一方下葬的地方。死去的人摆脱了生活的饥饿、苦难,然而活着的人却每天还在为填饱肚子而苦苦挣扎。
走投无路的朱元璋被迫进了皇觉寺当了和尚,每天做着最底层和尚的基础劳务,为的只是混口饭吃。然而,就算如此,也好景不长。灾情肆虐,统治者无所作为,皇觉寺也闹起了饥荒。在艰难地混了不到两个月后,朱元璋又一次被生活的窘迫所逼,一身僧衣,一个木鱼便出门化缘了。
此次出门,朱元璋跋山涉水,走了中华的很多地方。虽然历经苦难,但是朱元璋却深刻的体会到了当今社会的病态和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将自己的眼界得到了充分的扩展。当回过头来看朱元璋的一生,这段经历无疑是改变朱元璋最重要的一次历练。当我们处于生活低谷的时候,朱元璋的经历无疑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味。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但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少年了。
当回到皇觉寺时,朱元璋每天待在寺院里,每天都在想自己以后的路将何去何从。寺院的蜡烛在窗外吹进的风中摇曳,屋外的细雨不停的拍打着寺院的青砖黛瓦,也不停的拍打着朱元璋不安的内心。正是此时,有一天,有人从濠州给他捎来一封信,劝他参加红巾军。正是这封信,彻底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
有时候,命运真的很奇妙。彳亍人生路,我们偶遇的一封信,一个选择,一个人,都可能彻底改变我们自身的命运。
3宏图霸业
参加红巾军之后,朱元璋的才能得到了迅速的体现。朱元璋首先到达濠州,投奔于郭子兴的帐下。朱元璋从步兵开始,他作战勇敢且足智多谋,在大家拿不定主意时,朱元璋总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得到大家的公认。一个人处于事业初期时,很多时候他的一言一行甚至是可以看到事业天花板的。
救人民于水火,朱元璋提出的这个口号在当时的社会深得百姓人心;朱元璋自己的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样深得百姓的拥戴。或许是他少年坎坷的经历,也或许是他对来之不易的现状无限的珍惜,他深谙百姓疾苦,在通往宏图霸业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如履薄冰。
当然,任何人的宏图霸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鄱阳湖水战,朱元璋带领20万兵力死磕陈友谅的60万大军,虽然军队数量的统计上有些许的误差,但是此次战役,朱元璋指挥有度,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稍有误差,都有可能万劫不复。当我们回顾这场战役时,或许能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归宿总是会留给那些最适合的、做好充分准备的人。
胜利后的朱元璋没有得意忘形,他听从了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又一次正确的选择,让朱元璋最终笑到了最后。人的一生会总会面临几次可以改变一生的选择,当然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很难判断自己的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但是时间总会以合适的方式告诉我们答案。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当我们再来看朱元璋的这十六个字,依然能清晰的体会到他内心对于改变时局,改变百姓生活的豪气。
4应天称王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建元洪武。自此,中华的江山改姓成了朱。
即位之后,朱元璋提出了:普天之下,皆朕赤子。或许是他年少悲惨的经历,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仅胡惟庸案,朱元璋就诛杀了大大小小的官员三万余人;他也深谙农民的需求,他曾说过,天下初定,农民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如初植之木,不可摇其根。正是他少年的遭遇,才让天下百姓能深切体会到新政权的体民、惠民,让大明王朝初期吏治清明,天下安定,也奠定了大明王朝几百年的根基。
经常会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不和亲,不求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在亡国不可逆转之时,宁可吊死在梅山,也不愿苟且偷生。这同样和朱元璋的很多政策和治国思路是有莫大的关联。
朱元璋一生勤于政事,诸多建树。但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在朱元璋的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朱元璋一生小心翼翼,对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也甚至珍惜,所以,当他觉得有人威胁到朱家王朝时,可能只有死是朱元璋赐给他们的唯一归宿。
历史总是这样的相似,总是在不同的时间发生着相似故事。却总能带给人不一样的体味和感悟。功过一生,朱元璋带给后人的思考和评价又岂是三言两句能写尽的。
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切莫忧虑,切莫心急,今天已经低谷了,明天还会更糟吗?当然寥寥文字,无法写进朱元璋的一生,小生只愿你我都能历经人生风雨,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