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农忙散文(乡土散文:春耕时)

农忙散文(乡土散文:春耕时)简评:一曲时代的风俗画。文章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五六十年代农村人耕种的情景,告诉人们田园生活,不唯有诗情的美好,亦有一种汗渍的苦涩。审阅:赵成种地时一般是两头健壮的耕牛拉着一个铧梨先开垄,操纵铧犁的人被称作“扶犁者”,这个人一定要是个经验丰富的农民,他不但要把控好每条地垄的深度和宽度,过深或过浅种子不容易萌发,造成耕地缺苗,影响秋后产量,过宽会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还要通过两条叫“单撒子”的细长绳子(也叫牛撇绳)操纵拴在牛鼻子上的铁环,根据地块的形状决定耕牛所拉铧梨的方向,从而确定地垄的走向。做到垄间距离长短相等,垄沟大小方向一致,整齐划一。有经验的耕牛还能按照“扶犁者”发出的口令,决定自己走路的方向,“哒哒”向右,“趔趔”向左,“呆驱”向前,“吁---”停止前进。真正能做到人畜协调,步调一致。在耕种行进过程中“扶犁者”还需倍加小心,如铧犁的尖头撞上隐藏在泥土中的坚硬石块,有时会被折断。被称作

农忙散文(乡土散文:春耕时)(1)

又是一年春耕时

微风拂煦,布谷啼鸣。空气中氤氲着阵阵泥土的芬芳,故乡的春天来了。

漫步在松软的溪流岸边,望着游动的小鱼,细碎的石块,我的内心也泛起了记忆的涟漪,回想起早年耕种的往事来,心绪中浮起几分淡淡的回味和思念。

老家开犁种地一般是在清明过后的十天左右,有经验的老农会依据春雷首次爆响的日期推算出秋后下霜的大概时间,然后根据农作物成熟所需无霜期的时限来决定所种粮食品种和类别,究竟有无科学依据尚需考证。

种地前人们会用耕牛拉着铧犁把土地深翻一下,晾晒几日后再用牛拉着结实的木拖子把地里的土块碾碎,耘平。为了增大摩擦力还会在木拖子上放块石头,有的人甚至会直接站在上面。此时还有项重要的春耕准备工作被称为“送粪”,就是用车把农家肥送到地里,按一定的间隔一堆堆地放好,以方便播种时施肥。这些粪肥必须是发酵好的,以牲畜粪便为佳被称作“暖粪”。肥料的质量对种子的萌发和秋后的收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粪肥足、粪质好,破土的秧苗茁壮,秋后会颗粒饱满,收获丰收,也就是俗语说的“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文革时村里一位年轻人为表现自己不怕吃苦受累,竟把刚淘出的生粪汁直接挑倒进耕地里,弄得臭气熏天,不但没起到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还污染了环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农忙散文(乡土散文:春耕时)(2)

种地时一般是两头健壮的耕牛拉着一个铧梨先开垄,操纵铧犁的人被称作“扶犁者”,这个人一定要是个经验丰富的农民,他不但要把控好每条地垄的深度和宽度,过深或过浅种子不容易萌发,造成耕地缺苗,影响秋后产量,过宽会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还要通过两条叫“单撒子”的细长绳子(也叫牛撇绳)操纵拴在牛鼻子上的铁环,根据地块的形状决定耕牛所拉铧梨的方向,从而确定地垄的走向。做到垄间距离长短相等,垄沟大小方向一致,整齐划一。有经验的耕牛还能按照“扶犁者”发出的口令,决定自己走路的方向,“哒哒”向右,“趔趔”向左,“呆驱”向前,“吁---”停止前进。真正能做到人畜协调,步调一致。在耕种行进过程中“扶犁者”还需倍加小心,如铧犁的尖头撞上隐藏在泥土中的坚硬石块,有时会被折断。被称作“打铧子”便要停工到铁匠铺焊接新的铧头,费时费钱,农民都不想遇到这种情况。跟在“扶犁者”后面的人负责在犁出的垄沟里播种,谷物播种使用土制的播种器,被称作“点葫芦”。在一个方形底宽口窄的木匣子上加装一个长一米左右的木箱条,出口处绑些细碎的糜黍秸秆穗以分散种子的播撒,用一根小木棍敲打箱条,控制播种量。玉米和豆类播种则用手直接撒向土地,播种人更需经验丰富,撒多了不但浪费宝贵的种子,也会对青苗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撒少了直接造成秧苗不足,两者都会减少秋后的收成。二柱子的妈妈在自家地里练习播种时因撒得种子太多,出苗后地垄中的小苗密密匝匝,宛如葱池子里生长茂密的小葱,受到了二柱爸爸的训斥,委屈不已的柱妈竟哭骂着把多余的谷苗拔出后放上餐桌,逼着让柱爸吃,叫人忍俊不禁。而后是拿着粪筐和粪耙在地垄间分段负责的年轻后生,他们负责把事先运到地里的农家粪肥均匀地洒在地垄中播撒的种子上面。工作强度很大,往往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最后跟进的是些稍大一点的男孩子,他们牵着毛驴拉着椭圆形比垄沟略大的石滚子,在刚撒完肥的地垄上滚动,压实地垄中的土壤,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挥发。有的地需要碾压上两遍或三遍。毛驴的步伐较快,因此要等前面的人们耕作出两三条垄后才开始在地垄中“打滚子”。生产队时因为孩子的粗心大意,有次竟把未播种的地垄打了滚子,大人也没能及时发现,秧苗破土时竟发现了几垄未播种的“寡妇地”该事件在村里引起了波澜,红卫兵要来找寻搞破坏的“阶级敌人”气得队长破口大骂……

农忙散文(乡土散文:春耕时)(3)

年复一年,一代代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忙碌耕耘着,收获希望,幸福地成长。而今随着现代农机具的普及,村里连头耕牛也见不到了,我们也变老了,眼前的耕地正在被喷灌的雨露滋润着,显出别样的生机和活力,欣欣向荣。

落日的余晖褪出了晚霞的最后一抹酡红,田野分外淑静,此刻我的心似乎渐行渐远了……


审阅:赵成

简评:一曲时代的风俗画。文章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五六十年代农村人耕种的情景,告诉人们田园生活,不唯有诗情的美好,亦有一种汗渍的苦涩。

终审:严景新


作者:贾旭光,1972年出生于承德市丰宁县,1991年高中毕业后通过自考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供职于河北丰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业余爱好于通讯、诗歌、散文、小说等习作。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