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国碳市场发展历程(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及纳入标准有哪些)

我国碳市场发展历程(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及纳入标准有哪些)②产品统计代码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tjypflml/①行业代码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自2013年起,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福建八省市开始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直到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地方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并行。目前,根据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 》,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行业及代码如下表所示:表1 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行业及代码注:统计代码说明

我国碳市场发展历程(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及纳入标准有哪些)(1)

本文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我国碳市场企业纳入标准。

1、从纳入的气体范围来看,除了重庆外各试点仅纳入了二氧化碳气体;从纳入的行业范围来看,全国碳市场目前仅覆盖电力行业。

2、从碳市场纳入企业的门槛来看,深圳碳市场纳入控排企业门槛最低,湖北碳市场纳入控排企业的排放门槛最高,从各地碳市场纳入企业数量上看,北京和深圳纳入企业数量最多。

解答的问题是: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及纳入标准有哪些?

自2013年起,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福建八省市开始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直到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地方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并行。目前,根据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 》,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行业及代码如下表所示:

表1 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行业及代码

我国碳市场发展历程(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及纳入标准有哪些)(2)

注:统计代码说明

①行业代码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②产品统计代码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tjypflml/

③除上述行业子类中已纳入企业外,其他企业自备电厂也按照发电行业纳入。

01

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从纳入的气体范围来看,除了重庆外各试点仅纳入了二氧化碳气体,重庆纳入了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 、六氟化硫),各地覆盖温室气体排放的比例在40-70%之间。

从纳入的行业范围来看,全国碳市场目前仅覆盖电力行业。在各个试点碳市场覆盖范围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点。在共性方面,试点碳市场的纳入对象均是法人单位而不是排放设施;所有试点均同时纳入直接排放和企业消耗的电力或热力产生的间接排放;均纳入了电力生产、制造业等碳排放量较高、减排空间较大的工业。

但各试点碳市场因为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不同,故各试点市场有各自的特点,如:

①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省市,如广东、湖北、天津、重庆纳入企业以工业企业为主,门槛较高;

②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省市,如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工业企业较少且规模有限,对工业的控排门槛设置低于其他碳试点,还将商业、宾馆、金融等服务业以及大型建筑纳入,另外上海市纳入了航空、机场和港口行业。

③某些试点碳市场并非先指定行业范围、再设定控排门槛,而是直接通过设置控排门槛的方式判断哪些行业的企业纳入碳交易,如在《湖北省2020年度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中要求2017-2019年任一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均纳入碳市场。

④随着试点工作推进,一些试点地区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增加参与主体。如2016年北京市新纳入了城市公共交通行业,上海市新纳入水运行业。广东省碳交易试点开市之初,控排企业皆来自电力、水泥、钢铁、石化四个行业,是各试点中纳入行业最少的;2015年将纺织、陶瓷、化工、有色金属、造纸、民航6个行业纳入报告范围,为这些行业新纳入碳交易体系做准备;2016年进一步将造纸业和航空业纳入2016年度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范围,而在最新公布的《广东省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中要求自2022年度起新增陶瓷、纺织、数据中心等新行业覆盖范围。

表2 我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我国碳市场发展历程(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及纳入标准有哪些)(3)

注:广东碳市场2022年度起新增陶瓷、纺织、数据中心等新行业。

02

我国碳市场企业纳入标准

从碳市场纳入企业的门槛来看,深圳碳市场纳入控排企业门槛最低,2013年设定为年排放量5000吨CO2当量及以上,公共建筑为2万平方米及以上,机关建筑为1万平方米及以上;2014年后将企业的纳入门槛降低到3000吨CO2当量及以上,公共建筑由2万平方米及以上降到1万平方米及以上。

湖北碳市场起始纳入控排企业的排放门槛最高,即2010和2011年年综合能耗在6万吨标煤及以上(排放量在12万吨CO2当量及以上),但在2016年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中,湖北省对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和电力等七大行业设置的门槛为2013~2015年任意一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其他行业为2013~2015年任意一年综合能耗6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而到2020年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中,设置的门槛为2017~2019年任意一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行业纳入门槛不断降低。

北京碳市场起始纳入控排企业的门槛为年排放量1万吨CO2当量及以上,2016年从1万吨以上降低到5000吨CO2当量及以上;上海市工业企业的纳入门槛为2万吨CO2当量及以上,非工业企业为1万吨CO2当量及以上;天津、重庆碳市场纳入控排企业的排放门槛为特定时期年排放量2万吨CO2当量及以上。

广东碳市场纳入企业门槛自2022年度起由年排放2万吨CO2(或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调整为年排放量1万吨(或年综合能源消费量 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

从各地碳市场纳入企业数量上看,北京和深圳纳入企业数量最多,这也与北京、上海纳入门槛较低、纳入行业较多有关。

表3 我国碳市场纳入标准

我国碳市场发展历程(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及纳入标准有哪些)(4)

注:①湖北、重庆、福建碳市场纳入企业数量为2020年度数据,2021年度数据没有公布。

②广东碳市场自2022年度起企业纳入标准下调。

③全国碳市场纳入企业数量为2019-2020年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数量。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后,地方碳市场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有人认为地方碳市场已完成历史使命,而且《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曾指出,本条例施行后,不再建设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本条例施行前已经存在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当逐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我认为地方碳市场将与全国碳市场长期并存,一方面地方碳交易前期投入较大,地方层面因为稀缺的牌照也倍加珍惜;另一方面,在电力等八大行业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后,地方碳市场还覆盖其他行业范围,需要进行更多探索。而且目前地方碳试点发展具有三个明显的趋势:一是降低纳入控排企业的排放门槛,二是纳入更多的控排行业,三是交易产品不断丰富。另外,我国的“双碳”目标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地方碳市场也需要在助力“双碳”目标方面积极作为,大胆创新,为我国碳交易体系的发展完善积累更多经验,如广州碳排放交易中心在绿色金融方面做得风生水起,重点发展了碳金融,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方面的作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