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这个简单的心理效应越早教会孩子(心理学家无法控制冲动)

这个简单的心理效应越早教会孩子(心理学家无法控制冲动)我想,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跳江。在这个决绝的行动之前,恐怕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情绪升级。一切已成后话,留给我们思索的是:常常冲动的父母,怎样不要让冲动酿成悲剧。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在路途中遭到母亲的批评。视频中,母亲载着孩子经过卢浦大桥,将车停在危险的路中间,少年随即开门冲出,纵身跳下大桥。整个过程不到5秒,少年决绝跳下,没有给拼命紧追的母亲任何机会。母亲嚎啕捶地,伤心欲绝!天塌下来般的窒息感侵袭而来!这一刻,也许将永远成为这位母亲的噩梦……

情绪心理学认为:从冲动到行动,你还有机会。

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釜底抽薪的方法,在从情绪燃烧到转化为行动的短暂时间里,熄灭危机,化为转机。

01

4月17日晚上10点,一名17岁少年竟因与母亲的口角在上海卢浦大桥跳桥自杀,令人震惊和惋惜!

这个简单的心理效应越早教会孩子(心理学家无法控制冲动)(1)

这个简单的心理效应越早教会孩子(心理学家无法控制冲动)(2)

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在路途中遭到母亲的批评。视频中,母亲载着孩子经过卢浦大桥,将车停在危险的路中间,少年随即开门冲出,纵身跳下大桥。

整个过程不到5秒,少年决绝跳下,没有给拼命紧追的母亲任何机会。母亲嚎啕捶地,伤心欲绝!

天塌下来般的窒息感侵袭而来!这一刻,也许将永远成为这位母亲的噩梦……

一切已成后话,留给我们思索的是:常常冲动的父母,怎样不要让冲动酿成悲剧。

我想,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跳江。在这个决绝的行动之前,恐怕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情绪升级。

孩子也许由开始对事情的担心或后悔,发展到在争吵中对自己的自责、羞愧,甚至对母亲的愤怒、委屈、怨恨……而最信任的母亲一次次对孩子的不理解和不接纳,最终汇成了深深的绝望——无力用语言和行动再做任何“抗争或争取”,唯有以死来了结。

换句话说,争吵的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毁掉生命的是母亲的不理解和不接纳。

情绪本质上不是行动,但它能唤起人们的行动,它是行动的前奏-冲动。

从冲动到行动之间,存在一个短暂的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掌控这种冲动,化危机为转机,避免悲剧发生。

而这种掌控局面的能力,就是“接纳”

这既是观念,也是方法,它是助益孩子一生的能力。

02

接纳,就是要跳出自己看事情,看见孩子的需要

一次,刚会走路的小宝正玩吹泡泡的玩具。

玩一会儿后,我想收起来:“宝贝,妈妈收起来可以吗?”

她把玩具藏到身后,摇摇头。

因为我还有别的事情,需要尽快收拾玩具,于是又重复了一遍,并伸手要拿她的玩具。

她着急的使劲摇头,小脚跺着,一边还伸出另一只手推开我。

我看她着急的表情,突然觉察到自己只想着自己的需要,忽视了孩子的需要。

看到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一瞬间我才真的看见了孩子

我蹲下来,看着宝宝说:“妈妈知道了,宝贝想再玩一会儿,不想要妈妈现在收起来。那你再玩一会儿吧,妈妈现在不收。”

孩子立马眼睛一亮,着急变惊喜,小身子高兴得左右晃,小手拿着玩具举起来,开心地扑到我怀里,似乎是表示感谢。黏了一下然后又踉踉跄跄跑开了。

哪怕是一岁的孩子,当你对她发自内心的看见,孩子都会感到被珍视,会感到满足。

困难在于,当我们脑子里只想着自己的事情时,很难看见别人的需要。

而当我们看不见自己的想法时,就会陷入习惯性的冲动。

有一次,我们接孩子课外班下课。

一位爸爸正在前台准备签订一个夏令营合同。

旁边的孩子一边扯爸爸的衣角一边大喊着:“我不要报这个夏令营!不要报!”

爸爸特别生气:“你吵什么,再跟我叫唤!到一边去!”然后一把把孩子拉到一边继续看合同。

孩子委屈地站在旁边抽泣抹眼泪。

这时候妈妈从门外进来,看见这一幕,蹲下来问孩子:“怎么了?”

“啊!”孩子哇的一下大声哭起来。

爸爸一边签一边回头气呼呼的解释起来:“你说让我过来签合同,我准备签了,她大叫着说不要报了!这不是她以前说要报的吗?我都跟她说过很多次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叫大嚷,还这样,像什么话!”

“可是我不想报这个,我想报以前我们商量好的那个。啊…….”孩子带着哭腔辩解。

妈妈明白了怎么回事:“宝贝,你以为爸爸现在跟你报的是另一个是吗?不是的,爸爸现在签合同的这个就是我们之前商量的那个。只不过妈妈在那边校址交过钱了,需要爸爸到这边来签合同。我们没有提前告诉你,让你误解了。不用担心,我们答应你的事一定不会随便改主意的,改主意也会提前和你商量。”

孩子擦了擦眼泪:“可是爸爸没有跟我说,接上我就来这里签合同了。”

爸爸恍然大悟,蹲下来抱着孩子说:“很抱歉刚才爸爸跟你发脾气。爸爸生气的是你大喊大叫,却不知道后面的原因。下次想生气的时候,我们都先好好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好好说,爸爸会听的。”

孩子平静下来,点点头,紧紧地抱着爸爸。

情绪爆发之前,跳出自己看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它能将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首先,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反应,比如血液涌上手心、头脑发胀、肌肉紧张或者喉咙发紧,知道自己处于不断升高的情绪当中。

然后做三次深呼吸或者离开一下让自己暂停,并有意识地问自己:我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这时你就在与它们保持一个距离,能把自己从混沌无意识的情绪中拉到理性的世界。

接着看到当下的事情,看见孩子,思考或询问孩子的想法

当我们不被自己蒙蔽,理解了孩子,他们才会有更好的反应。

03

接纳,意味着你能感受孩子的情绪,如实反馈孩子的情绪,而对他的想法和行为做评判

要知道,想法有对错之分,但是情绪没有对错

任何情绪都需要被接纳,而且只有被接受了,它才会走开,你才能看到事实的真想,做出合适的决策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件她认为神奇的事。

她有两个孩子,经营微商。老公经常出长差,对家里帮不上忙,虽然请了保姆,但不太得力。

因为精力不够,方法不当,导致上小学的大宝脾气暴躁,而两岁的小宝比较胆怯。

一直以来好强的她,很少向别人求助,因为她知道别人也帮不上自己。

有一天老大的撒泼哭闹让她感到彻底的崩溃,她回忆说,当时的自己就像一个闷在罐子里无法逃脱的刺猬,感到快要窒息的疲惫和无助。

于是,她情不自禁地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女儿的嚎啕让妈妈很是着急:“孩子,你跟妈妈说说,发生什么事了?”

她一边哭一边说:“妈,我累,真的很累……”

她说整通电话就断断续续说了这几个字,一直在抑制不住的哭。

妈妈在电话那头静静听着,不时心疼地回应两句:“嗯嗯,妈妈知道,知道你一个人累……我们那么远,也帮不上 里里外外都是你自己,知道你苦,妈妈心疼……累,就放自己几天假,实在不行,就回家来歇歇,爸爸妈妈都在,想回家你就回来……”

在妈妈面前放肆尽情的哭,妈妈对女儿泛滥情绪的接纳,还有娘家那个最后的港湾,顿时让朋友卸下了重担,又有了力量。

这个简单的心理效应越早教会孩子(心理学家无法控制冲动)(3)

妈妈对女儿的“同感”“全心关注和倾听”,“关爱而不评判地反馈”,对女儿崩溃的抱持,把女儿拉开了那个被情绪劫持的境地。

这种共情让人感到至深的理解和被重视,它会产生温暖的安全感

当女儿感受到安全时,情绪就会渐渐平静,心中有了力量,大脑也会恢复理性,接下来有能量想出积极的应对方法

相反,情绪泛滥时,如果试图说服对方,或者证明他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只会让情绪大脑感受到威胁,从而选择“战斗”或“逃跑”。

想起一个爸爸曾这样质疑自己抱怨的妻子:

“不就带两个孩子吗,不至于这么累吧,人家还有一边带娃一边上班的,孩子还带得更好,生活还井井有条,你这就是管理生活的方式有问题。”

也许这位爸爸说的有道理,但他“错在”没有先理解妻子的感受,而且还加上自己的评判妻子不仅听不进去,反而会火上浇油

妻子的情绪可能会加剧,由本来的疲惫,对家人支持的不满,渐渐演变为对丈夫的气愤、怨恨,还有对自己所做贡献不被看见甚至被否定的愤怒和伤心,最终可能会大吵一架,或者躲在房间里生闷气,在两个人之间竖起一堵高墙

心情好才能做得好。而情绪得到不加评判地倾听和接纳,心情才会好

这个简单的心理效应越早教会孩子(心理学家无法控制冲动)(4)

所有畏惧退缩、愤怒反抗或者自暴自弃的孩子,多是缺乏父母理解和接纳的孩子。

他们原本勃勃的生机,因此会默默地萎缩甚至泯灭。

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就像一束光,所到之处,阴暗会被照亮,冰冷会被温暖。

而孩子,也会循着光走向光明的方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