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以胖为美是哪种胖(大唐以胖为美)
唐朝的以胖为美是哪种胖(大唐以胖为美)生在以瘦为美的时代,令很多微胖的女孩感叹“生不逢时”。但我想说,不必可以追逐世俗的眼光,自己认为美,自己爱的人认为美,就足够了。唐代“以胖为美”也是如此,唐明皇喜欢杨贵妃,杨贵妃丰腴有韵味,“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令老百姓“不重生男重生女”,同时效仿着杨贵妃的“微胖”,以此为风尚。那么唐朝的“以胖为美”是如何定标准的呢?唐朝“以胖为美”指的是以丰腴为美,所谓丰腴,并不是单纯胖、更胖、最胖,而要胖得有韵味,胖的比例匀称,还体现了富态有福之貌。达芬奇的人体黄金分割就是这样的匀称。现代“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而唐代却“以胖为美”,感叹生不逢时之余不禁纳罕,这是为何?第一,唐代以胖为美体现了盛唐一派富贵祥和之景,就像外国的文艺复兴,画中美人大多丰腴,蒙娜丽莎也是“微有肌也”,这是富贵的象征,是生活幸福的表现。第二,女人生的“富态有福”,在长辈看来是“易于生养”。而且,任何时代的人都喜欢追逐潮流
又是一年七八月,又到了穿短袖小裙子的炎炎夏日。俗话说,“三月不减肥,八月徒伤悲”,但总是从三月嚷着“将减肥提上日程”,却嚷到了八月还没开始减肥。于是到了八月,不得不露出肉嘟嘟的胳膊腿时,我们不禁羡慕着唐朝那个民风开放、以胖为美的时代。可是,唐朝崇尚的“以胖为美”,难道仅仅要求胖,而且越胖就越美吗?
唐朝相较于我国古代其他朝代,相对来说民风更为开放,女性地位很高,而且大街上容许袒胸露背的装扮出现。他们崇尚的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也就是说,要“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我们所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就是以胖为美、“丰腴之美”的典型。关于杨贵妃的身高和体重,正史中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考证。在野史中、坊间流传中,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6斤,也有的地方说她身高1.55米,体重120斤,BMI值均在25.0左右,差不多在正常值的最高线处,或过重置的最低线处。通过“环肥燕瘦“这一成语,也只能肯定杨玉环比赵飞燕胖,但胖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寻到一丝蛛丝马迹,《杨太真外传》上所言杨玉环“微有肌也”,即杨玉环是一位身材比例匀称、比较丰满、气质上佳的微胖美貌女子。不容忽视的是,不论胖瘦,她的颜值肯定不差。
那么唐朝的“以胖为美”是如何定标准的呢?唐朝“以胖为美”指的是以丰腴为美,所谓丰腴,并不是单纯胖、更胖、最胖,而要胖得有韵味,胖的比例匀称,还体现了富态有福之貌。达芬奇的人体黄金分割就是这样的匀称。
现代“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而唐代却“以胖为美”,感叹生不逢时之余不禁纳罕,这是为何?第一,唐代以胖为美体现了盛唐一派富贵祥和之景,就像外国的文艺复兴,画中美人大多丰腴,蒙娜丽莎也是“微有肌也”,这是富贵的象征,是生活幸福的表现。
第二,女人生的“富态有福”,在长辈看来是“易于生养”。而且,任何时代的人都喜欢追逐潮流,在古代,皇帝就是潮流,就像四郎为嬛嬛画了个皎梨妆,将梨花画在眉间,想来并不美丽,却引起宫里宫外的妇人们的效仿。
唐代“以胖为美”也是如此,唐明皇喜欢杨贵妃,杨贵妃丰腴有韵味,“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令老百姓“不重生男重生女”,同时效仿着杨贵妃的“微胖”,以此为风尚。
生在以瘦为美的时代,令很多微胖的女孩感叹“生不逢时”。但我想说,不必可以追逐世俗的眼光,自己认为美,自己爱的人认为美,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