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崖石刻介绍(鲍贤伦摩崖石刻为新昌石门坑村添新景)
黄石崖石刻介绍(鲍贤伦摩崖石刻为新昌石门坑村添新景)这幅用了6个小时创作的巨作,足足让书法界热闹、震惊、赞叹、好评、关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作为鲍贤伦的入室弟子,又是石门坑人的何国门人欲罢不能。他总想以当代新文人书画家的文化使命和个人的影响力,在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中,为家乡石门坑村的文化建设提供具有社会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创意——创建以《归田乐》为主体的“世外桃源”型山村文化风景区。兴奋之余,何国门又联想到自己的书法老师鲍贤伦。在2014年北京举行的鲍贤伦“我襟怀古”书法作品展上——那幅长35米、高4米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书法巨幛,静静地环绕陈列于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墨香四溢……这是今人鲍贤伦用最具感染力的隶书体势和金石气书卷气兼具的笔调,表达对晋人陶渊明高志远识和中国士人精神的仰慕。“归田乐”乃农家乐、农村乐、农业乐,是乡村振兴之真谛;新型农民的归去来,乃乡村振兴的关键;世外桃源的重建,乃乡村振兴的愿景——摩崖石刻又为眉清目秀的新昌增添新的韵致
2019-02-26 18:2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刘慧
新农村,归田乐——春暖花开日,新昌石门坑这个偏僻小山村,却以陶渊明的一首辞而迎来了这个春天。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1600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用一首《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新农村,归田乐!”1600多年后,当代隶书大家鲍贤伦用一首隶书《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归田乐”乃农家乐、农村乐、农业乐,是乡村振兴之真谛;新型农民的归去来,乃乡村振兴的关键;世外桃源的重建,乃乡村振兴的愿景——摩崖石刻又为眉清目秀的新昌增添新的韵致,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愈发多彩多姿,兰亭风韵更加丰盈有趣。
那么,我们理想中的乡村生活是什么样一幅画面?地处偏僻的小山村又如何从大同小异的建设中突围实现振兴?
有一天,乡贤何国门久久伫立村口,面壁石崖山体触生情:眼下国家正在打造新农村,何不将自己家乡石坑村的绿水青山转换成以“归田乐”为主体的世外桃源?
兴奋之余,何国门又联想到自己的书法老师鲍贤伦。在2014年北京举行的鲍贤伦“我襟怀古”书法作品展上——那幅长35米、高4米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书法巨幛,静静地环绕陈列于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墨香四溢……这是今人鲍贤伦用最具感染力的隶书体势和金石气书卷气兼具的笔调,表达对晋人陶渊明高志远识和中国士人精神的仰慕。
这幅用了6个小时创作的巨作,足足让书法界热闹、震惊、赞叹、好评、关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作为鲍贤伦的入室弟子,又是石门坑人的何国门人欲罢不能。他总想以当代新文人书画家的文化使命和个人的影响力,在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中,为家乡石门坑村的文化建设提供具有社会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创意——创建以《归田乐》为主体的“世外桃源”型山村文化风景区。
“巧的是,大摩崖位于东丰坑村石门坑自然村村口,而我与村书记、村长都是石门坑人,大家都有振兴家乡人新农村的梦想。”何国门决定用自己擅长的书法之技,来为家乡做件实实在在的大事。没想到何国门的提议与自己的父母官——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茗乡党委书记俞正英、乡长俞梁,东丰坑行政村书记朱品洋、村长朱金良的想法一拍即合。他们认为:鲍贤伦的隶书代表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是当代书法文化中的一件不可替代的作品。这件作品非常适宜摩崖石刻,把这件作品刻在摩崖上,永久地展示下去是何国门的一个梦想,同样也是很多书法人十分期待的书法文化愿景。
“只因有何国门数年运思,东茗乡石门坑村两级干部百日决策,施工队十多名工匠日夜奋战刀火并用,才使中国美术馆圆厅墙上的纸墨作品成为矗立于天地间的岩石作品。这一切又离不开建设新农村的时代旋律。拙作有幸,贤伦感慨系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说,“何国门以他超强的策划和行动力,把我的拙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原大(35米X4米)搬上了他的老家石门坑村的小山体上。拙书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营造以归田乐为主题的世外桃源型文化山水旅游发挥作用,我感到欣慰。”
这是2019年己亥的春天,人们看到同比例的鲍贤伦书《归去来兮辞并序》摩崖石刻,在载体转换下,赋形留神,于新昌石门坑村横空出世。
临海文化学者何林辉这样描述道:石门坑村现在是自然村,准确地说是在名号“茗香小镇”的东茗乡东丰坑行政村内,距离县城约30公里。村东有10多米高的“倒脱靴”奇峰,飞瀑直下,西流注入韩妃江。 “坑”即小溪的方言,村名由此而来。村庄依坡向阳,黄泥墙、红瓦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160多户村民集中居住在这“布达拉宫式”的传统建筑中。
摩崖在村西一个叫“二亩山”的崖壁上。站在这幅长35米、宽4米的摩崖前。摩崖的山体石质与新昌大佛寺摩崖同属火山凝灰岩。鲍贤伦作品被极为专业的施工方法,按原作尺寸凿刻在岩壁上。石刻刀火并用,先把太过凹凸的山体切平,再采用字口垂直深挖的深“U”字形凿刻,能有效避免淋雨,保持上千年不变形,然后借火喷修饰,体现笔墨细节。
鲍贤伦书《归去来兮辞并序》题7字;序208字;辞339字。另有书者后记78字:“右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解印归田之际所赋,沛然深宕,高蹈出尘,非逃世绝人者尤怨切蹙之语。诚两晋第一流人物之第一流文章也。高志远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甲午春月书于湖上万松岭。鲍贤伦”。监刻者何国门说明18字:“戊戌冬,梅花开。鲍门弟子石门坑何国门监刻”。均南向竖书,上红以醒目,宛如天然图画,悬挂在丹山云崖间。
站在距离崖壁15米左右处,石刻的中心线稍高于人的视线,两端正好被视角全覆盖。就单体独方而言,这摩崖可能是南方最大的了。石壁南面有山涧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周边全是茶园翠叶,百来株老白梅散布园中,赶牛扶犁的农耕雕像情趣盎然。
连天公也善解人意,只见“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红色的擘窠大字辞章曼妙、真情浓郁,在水雾升腾、烟霞明灭之中,给人强烈震撼,大有妙不可言、身心舒坦之感。质朴沉雄的书法、遒劲传神的石刻就在这样殊胜无比的环境中浑然一体,大自然厚重俊逸的真山水与鲍贤伦“我襟怀古”的真性情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周边还有4方石刻:徐正濂“世外桃源”,石开“灵雨岩”,鲍贤伦“归田乐”,移用吴昌硕76岁所书的“石门”。其岩壁坐落位置、空间布局结构、字体大小风格,均恰到好处:或雄健沉郁,或遒劲俊峭,或雍容肃穆。词书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物质家园的乡土味中,散发出精神家园的意义,同样巧夺天工,非常和谐地营造出独特的文雅氛围。
人们不禁要问:1600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又如何被刻上石门坑村的崖壁之上?
近几年来,何国门考察了全国多处著名摩崖石刻,限于古代条件限制,这些古代摩崖大都刻凿比较浅,甚至只是刻出浅浅轮廓线条,有的似乎没有完工,如泰山经石峪、绍兴香炉峰徐生翁心经摩崖等,都是当年没彻底完成的。“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干这样的事容易太多了,在质量上也完全要超越古代,借助现代工具,可以刻得更深、刻得更细节。师傅们都有较高的文化,对书法都有较深的理解,而古代匠人常常有刻错笔划的。“但让何国门没有想到的是,连日低温,又雨又雪。因为雨水和潮湿,贴在石壁上的字样从来不会干,又极易破损、脱落,只有重新打样、裱贴、烘干,备用字样已经打印备好第五份了,誓与天公斗胜负,现场14名资深师傅同时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历经千锤万凿,至2018年12月14日,毛字完成已过半,通篇气势巍然出焉。因连日下雨,致山石水份很大,尤其开篇序处始终向外渗水,字样一次次被毁,又反复裱贴,用小太阳烘。有的字刻了一半,又得换字样。绝不得含糊,也颇是考验。这些由14位不同人刻成的字,深度、刻痕等还要再细细统一调整,还要持字样再逐字逐笔校对字口细节。当年鲍贤伦出作品集用的“大图”放到原大还是有模糊处,需用记号笔逐一再手工“线化”,也需作极细微的“取舍”,倒也更符合大字摩崖所要的恢宏。
摩崖石刻开工以来,天气基本没晴过。施工团队克服了极大的气候困难,努力按计划推进。在开篇处,因山体仍不停渗水,字样潮软又不实,不能刻,不停地用小太阳烤,但又永远烤不干;后半段开始用水枪冲洗纸样,再手工逐点逐点刮除,却见纸头石头搞得死牢死牢。世界就是这样矛盾,一边用火一边用水,一边贴不牢一边刮不掉,从清理掉纸样的地方看,效果非常好。 鲍氏隶书的浑厚大气最适合刻摩崖了!
紧接着,何国门又邀请会稽金石博物馆三位拓碑专家为大摩崖拓片。“按老例”初拓本“用朱砂。从“消忧”二字开拓,拓得太认真,字口过于死扣,不理想,后来“壶觞”“怡颜”“春及”“傲园”数拓均很理想。至天黑透,仅拓成四纸。通过拓片与作品集原迹的比较,摩崖无法更多体现墨迹“飞白”等细节,但“概括”后的石刻效果别具苍茫浑厚意。历代书家多喜欢从花花的“拓本”中借鉴学习,我亦尤好之。那天的拓本,也让何国门发现了刻工从墨迹到石刻变换上存在着一些局部问题。这次他想出的用“火攻”法处理因机械切割出的石面太光滑问题,“糙化”效果十分理想,拓出的“石花”甚似自然石面。
眼看去年年底,石门坑“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就要到验收期限了。不到三个月前,中标单位拿出设计初稿。不到两个月前,施工队进场。这期间,一边完善设计一边施工,从与相关部委、农户办理土地、房产、青苗补偿等手续、政策处理,再基础土建,到内部精装修,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个工程在乡党委、政府、中标单位、村干部等齐心努力下,刻服种种困难,按计划进入了最后的“蜕变”时刻。
终于,村口标志“青铜画卷”制作完成运抵安装。15米长的纯铜制作长卷,按照书画手卷样式,把村东倒脱靴奇峰飞瀑、村西奇岩秀水概括成极简主义的镂空图案,山水通透,风月无边。中间“石门坑”则用实壁凸雕,寓村庄祥和安乐。何国门笑言:此三字由拙楷恭题,余名与村名同为“门”,人赠誉“石门之子”,就当我长立村口迎接大家。
何国门解释:石门坑的“坑”是“小溪”的意思,不应该是“土”字旁,但也没有“氵”旁的同音同义字可用。看来中国文字还是失传或丢失了一些东西的。这次石门坑“美丽乡村”打造,把原先几段不“沿溪”的路段,改作“缘溪行”,原先不被游客纳入视线的“秘境”被优雅的展现出来了,“颜值”马上提升几倍。经过千万年水流冲刷雕蚀的石头河床,极尽万千变幻,配以万千变化的水流,和万千变化的水与石的合奏交响音乐,在这样的水边走一走站一站,视觉、听觉都是极享受的。村居密集处一段,设计新筑了一道水坝,将增添一方较大的水域。又依石崖修了观光栈道,景域打开宽阔了不少。到时此处蓄起水,村舍映衬水中,石门坑更显灵气。这水深控制在1.5米左右,水是从倒脱靴奇峰泻下的纯净高山瀑布活水,到了夏天,这里无疑是新昌最热门的戏水游泳处。
东茗乡党委书记俞正英说,当今国家“振兴农村”的号召,正契合1600年前陶渊明提出的“归田乐”思想。如今当游人来到石门坑大声诵咏《归去来兮辞》时,面壁的这700多字就是当今最崇尚的理想生活宣言。
正如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旅局局长何俊杰所言:历史上的摩崖刻石、洞窟造像大都也是民间推动的,这些成为了永恒的艺术,为后人传承了文脉、创造了财富,而同期的其他东西都随时间流淌消亡了。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和意义!新昌东茗乡,一首《归去来兮辞》,无疑为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艺术家作用,实践文旅相融提供了启示和样本。
人们记住:2019年2月13日,是石门坑摩崖石刻群建设完工的日子,这一天也算落成日——没有任何奢华的典礼仪式,只有乡村干部和书法家的到场握手相庆,只有朴实的村民端上滚烫的糖水泡米花,但让人感到实在和舒心,这就是最好的仪式。可惜辛辛苦苦的工匠们回乡过年没有在场,只能遙致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