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感到绝望的一部电影(这部片的解读简直让人发毛)
让人感到绝望的一部电影(这部片的解读简直让人发毛)其手段,想必大家略有耳闻。“攻心”二字,今天看来,有点毛。判决前,他是自己认罪的。1994年的一篇报文如此写道:在……强有力的政策攻心和确凿的证据面前,聂树斌自知再无法抵赖……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去年末,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审判倍受关注。
涉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的聂树斌,被判无罪。
但,这位“曾经的罪犯”聂树斌,已被处死21年了……
判决前,他是自己认罪的。
1994年的一篇报文如此写道:
在……强有力的政策攻心和确凿的证据面前,聂树斌自知再无法抵赖……
“攻心”二字,今天看来,有点毛。
其手段,想必大家略有耳闻。
万幸案件终获澄清,背后的“攻心者”,事后多被依法处理,成为公众的谴责对象。
可是,他们的内心、动机,却鲜有细节曝光。
今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的马切伊·佩普日察,用他的电影,试图作出回答——
这部电影,有人称之为波兰的《杀人回忆》。
确实像。
都是罪犯比警察更天才。
都是人力比法律更强势。
都是社会比死者更冰冷。
区别在于,《杀人回忆》止于正义的无能,《我是杀人犯》却指向,正义的谋杀。
故事也开始于一宗谜案。
多具女尸,连环谋杀,几乎零线索……不,还有一样,罪犯的挑衅信:
“亲爱的警察,昨晚的受害者是第一名,还有二十九名女性将死。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都会死一人……”
主角是一位新上任的警官,领导调查连环谋杀案。
他,就是Sir先前说的,一个“攻心者”。
攻心者,按常理判断,该是暴戾、厌世、无耻之徒吧。
他不是。
他是公认的好人。
他有责任感,为破案尽心尽力,雷厉风行。先是力排众议,雇请了敌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又游说领导,求来了百万奖金悬赏凶手。
他深爱家庭,重视妻儿,家里充满欢声笑语。
他还有道德心。每每见到新惨案,总是痛心疾首。
看他曾经的模样,你决不会相信,他便是一个“攻心者”。
Sir本来也不信。
直到Sir看见,他捉到嫌犯后的手段——
跟嫌犯唱白脸,成为交心朋友……当然,实际上他是为了突破心防,找到破绽。
他听说,自己的死党兼同事良心发现了,立即暗地陷害死党。
他得知,有证人能证实嫌犯无罪,立即恐吓证人,逼之沉默……
一个好人,干嘛做这些脏脏的事?
《我是杀人犯》给出答案——
攻心者,亦是被攻心者。
先是,被道德攻心。
这么多人死去,如果不抓到凶手,怎么能帮他们报仇?
整个社会都在亟待凶手正法,不给他们一个说法,怎么能安定民心?
当正义感被压抑太久,无处可泄,它便会畸化,畸化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
波及可能无辜的存在。
然后,被尊严攻心。
破案前,警官受尽冷眼——
下属经过他,会爆发一阵笑声。
岳父跟他握手,也含沙射影地说,“你的握力还是这么虚弱”。
而抓到一个嫌犯,他就成了众人的英雄。
他开始走运。
走桃花运。连领导的女人也开始朝他抛媚眼。
走豪宅运。从轨道边的破房子搬到了又豪华又舒适的新家。
甚至,还走家庭运。
现在,儿子在班上写的作文,也以他为主题了——
“我的父亲是个英雄。我很为他骄傲,因为他抓住了罪犯。人们晚上可以安心熟睡了……”
嫌犯尚未定罪,就有这样的地位变化,他怎能自曝抓错人,失去这一切?
最后,被集体攻心。
说实话,这一点,谁都怕。
当他不堪重负,想报告领导真相,得到重新调查的批准。
他突然发现,每个领导都喝得烂醉,脸上带笑,在乌烟瘴气的屋子里,朱门酒肉臭……
多年的政治嗅觉让他瞬间明白,他们也“走运”了,整个身心,也都沉浸在“民生安宁”的假想高潮中。
他们要的从来不是真相,而是安稳、业绩。
真相算个屁?
谁要是逆势而行,不识好歹,他们肯定会把火烧到他的头上。
看到这儿,观众终于发现,一个人根本左右不了什么。即便你说出实话,也会被电影里的大集体封掉你的口。
说与不说,黑白都颠倒,唯一的区别是,说了,你会失去一切……
那么,任谁也不会说。
《我是杀人犯》,片名中的“我”,极为暧昧。
这个“我”,是嫌犯?是真凶?是警官?是政界?是你?是我?
但“我”是好人啊。
好人全都在啊,衣着光鲜,政绩累累,却也都在深陷堕落。
每个人都被逼成为了攻心者,所以,也不可避免变成了……
“杀人犯”。
嫌犯的妻子,不择手段要让丈夫定罪,逼迫孩子上庭作证,为的是那百万赏金。
警官和年轻的下属密谋,陷害法官(曾经,年轻的下属也是个正义感爆棚的青年,但到了关键时刻,他变色得比谁都快)。
只要有谁出面,想为嫌犯证清白,就成了“为恶魔辩护的恶魔”,受尽身边人唾弃……
在《我是杀人犯》里,你可以感觉到一种弥漫在所有人身上、挥之不去的集体焦虑——
“我当然想做好人,可我真做不到。”
导演把这种焦虑,物化成了香烟。
嫌犯抽烟、警察抽烟、平民抽烟、领导抽烟、年轻的下属原本不抽,到影片后期也烟不离手。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有一个“口唇期”的概念。
就是婴幼儿通过吮吸、咀嚼、吞咽、撕咬、紧闭等,来获得性满足的时期。
但看来在这部电影中,这些人格发展不健全的成年人,也莫名地退缩在这一时期。
其表现,就是咬指甲、贪吃,还有抽烟。
口唇期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
而一个处于口唇期的集体,缺乏的,又是另外一种安全感。
警察无能,政客腐败,法治失效……没有一个机构能抚慰个体的安全感。
焦虑无法缓解。那么,大家一起抽烟。
还是无法缓解。那么,大家就一起随便找个人,让他死……
不信你看,在《我是杀人犯》里,只要有谁被逮住,民众立马咬死。谁与之有瓜葛,他们砸谁的家,打谁的小孩。
第一次开庭,大家齐声呐喊:绞死他!绞死他……
他们根本不在乎真相。
这才是在“攻心”背后,真正令人发毛的地方。
同《杀人回忆》一样,《我是杀人犯》也仅揭露了旧时代的罪孽,它们都没有给观众一个解决方案。
不过在《我是杀人犯》的最后,有一行字幕。
“波兰臭名昭著的系列谋杀案展览厅于1990年拆除。”
看到这行字,你应该会获得一丝慰藉:
摆脱焦虑的最好办法,不是找到依赖,而是诚实与勇气。
诚实地直面过去的罪孽,是改变的第一步。
韩国的《杀人回忆》,波兰的《我是杀人犯》,我们的《二十二》,这些电影,都有一种直面的勇气在。
其实,每个国家和集体都难免犯错,我们也拍过这样的反思电影。
它们讲述了很多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个人犯过错,历史犯过错,集体犯过错……
如果你只看娱乐片,可能会觉得它们好重,好累,好像和自己没关系。
不。看它们,看到它们,就是一种进步。
否则,再发生这样的错,你也只剩下愤怒。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汉斯寂寞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