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左脚舞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普清荣弹唱左脚调 楚雄州委宣传部供图“最美的歌是左脚调,最美的舞是左脚舞。”在楚雄州牟定县的大街小巷、城乡山野,久久飘荡的都是熟悉的左脚调。作为左脚舞的故乡,牟定流传着一句话:“会走路就会跳左脚舞,会说话就会唱左脚调。”来看看这些富有云南民族特色的舞蹈吧让我们一起跟着舞蹈欢乐起来——彝族 左脚舞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牟定县万人同跳左脚舞 资料图

云南
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

这里
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
少数民族舞蹈
如同烂漫的山花遍布于红土高原
又如同多彩的浪花
汇聚成享誉世界的“民族舞蹈的海洋”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舞蹈
是由世居于云南的少数民族
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组成
这些舞蹈伴随着各民族的历史足迹
一路走来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历史的沉淀
是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根与源
也是各民族文化传承性、创新性
延续性的生动体现

云南发布,赞37

来看看这些
富有云南民族特色的舞蹈吧
让我们一起跟着舞蹈欢乐起来——

彝族 左脚舞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2)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3)

牟定县万人同跳左脚舞 资料图

“最美的歌是左脚调,最美的舞是左脚舞。”在楚雄州牟定县的大街小巷、城乡山野,久久飘荡的都是熟悉的左脚调。作为左脚舞的故乡,牟定流传着一句话:“会走路就会跳左脚舞,会说话就会唱左脚调。”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4)


左脚舞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普清荣弹唱左脚调 楚雄州委宣传部供图

左脚舞集歌舞乐为一体,有舞必有调,有调则必有弦和胡。左脚舞的调子种类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把四弦响起来,循声而来的人就一定会越来越多,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5)

资料图

响起醉人的左脚调,跳起迷人的左脚舞,牟定人民过日子的欢快就自然地流淌了出来。过去,彝族人民把左脚舞作为劳作之后的调适,今天,牟定人民把跳左脚舞作为健身交友、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

普米族 搓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6)

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在怒江州兰坪县,就生活着能歌善舞的普米族人民。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7)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搓蹉”,是普米族在生活中的艺术表达之一,在青翠山野间、在熊熊篝火旁,人们用欢快热烈的舞蹈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8)

在四弦和羊皮包所奏音乐的引导下,人们围成一圈或数圈,欢快起舞,队形、舞步变化丰富,有张有弛,少则几十人参与,多可上万人齐跳,自娱、节庆、健身……“搓蹉”的身影无处不在,民族团结和欢乐的情绪无处不在。

傈僳族 阿尺木刮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9)

“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据说,傈僳族祖先通过模仿山羊的叫声创造了这种舞蹈。主要流行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表演“阿尺木刮”时,每队1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阿尺木刮”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

“阿尺木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种,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情景,具有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

佤族 甩发舞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10)

临沧市沧源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佤族民间舞蹈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甩发舞”,它以佤族姑娘们飞舞的黑发而名扬四海,著称于世,被艺术家们称为“会跳舞的黑头发”。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11)

李振宇 摄

“甩发舞”佤族称“搞西尾嘿”,过去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姑娘中的自娱性舞蹈之一。甩发舞仅限于女性,故又属女青年舞种类。“甩发舞”无乐器伴奏,人数不限,可两人对舞,也可集体共舞,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姑娘们相聚在竹楼晒台和寨中空地,大家手拉手、排成排、围成圈,边唱边跳,随着歌声左右前后甩动长发,如火焰升腾,似瀑布飘洒。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12)

壮族 纸马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13)

壮族纸马舞是文山市壮族人民为了纪念先祖打仗胜利归来而作。纸马舞节奏明快,动作热烈粗犷、原始古朴。以鼓为伴奏。由过去几个人表演的祭祀舞蹈逐步发展成为几十人或上百人的集体舞蹈。壮族纸马舞主要在壮族“小年节”“牛王节”“三月三”等节庆里跳。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14)

纸马舞 马旭芬 刘星 摄

2006年,壮族纸马舞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15)

纸马舞 资料图

壮族纸马舞有征战、嬉戏、行走、打架、打滚、踢脚、刨地、奔跑、跳跃、嘶鸣等成套动作。开场和中间穿插民间小调和歌曲。壮族纸马舞具有独特的壮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发展过程,还是集民俗、诗歌、舞蹈、音乐、服饰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及艺术价值。

苗族 芦笙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16)

苗族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17)

芦笙舞 蒋天辉 摄

文山州是全国唯一的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名副其实的壮乡苗岭,苗族芦笙舞是文山州马关县苗族群众劳动生活的写照,如手握芦笙在胸前翻转表示搓麻、半蹲侧面抻脚表示滚麻、半蹲向前抻脚表示纺麻等,反映了苗族生产生活的文化。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18)

苗族芦笙舞集吹与跳于一身,边吹边舞,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笙声不停舞不断,舞随声走,声停舞停。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19)

在苗家舞场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听见芦笙响,不跳脚杆痒”就是苗家人对芦笙舞热爱程度之深的最好写照。

德昂族 水鼓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20)

德昂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居住于云南德宏州境内,德昂族独有的水鼓舞,是德昂族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代表,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21)

杨帮庆 摄

德昂族水鼓舞已有500多年历史,每逢佳节和喜庆之日,德昂族群众必挎鼓而舞。水鼓舞,德昂语称“格楞当”,三人即可成行,也可十余人共享声色乐动。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22)

庄郁葱 摄

水鼓舞充斥着阳刚之力,音乐铿锵有力,舞蹈动作刚劲矫健,气势雄浑壮阔,舞蹈的内容主要反映劳动生产和劳动过后的欢乐情景。众人齐跳间,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激昂荡漾,一幅浓郁的民族民间风俗画卷徐徐展开。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23)

庄郁葱 摄

白族 霸王鞭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24)

,时长00:55

霸王鞭舞,白族语称为“搭哇别”“得且嘎”,是白族民间七十四种舞蹈里最具代表性和流行最广的舞蹈,白族霸王鞭舞的历史悠久,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25)

大理州剑川县是全国白族聚居比例最高的县份,被誉为“白族之乡”,这里的石龙霸王鞭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当地白族群众喜爱,还被中央电视台收入“闻鸡起舞”栏目作为白族标志性舞蹈向全国推广,并于2009年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26)

霸王鞭舞蹈与当地白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渗透着白族的历史变迁、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充满着喜庆欢乐的气氛。

拉祜族 摆舞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27)

,时长01:23

摆舞是拉祜族传统舞蹈中一种十分优美的舞蹈,流传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东回镇、糯福乡、酒井乡等拉祜族聚居的区域。其舞蹈形式,多为大型集体舞,男女老少齐上场,用舞蹈再现劳动场面、模仿生活动作、欢庆丰收,同娱共乐。它不受时间、地点和舞者人数的限制,只要高兴,便聚而舞之,在节日等欢庆活动中尤为盛行。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28)

李剑锋 摄

摆舞一般以象脚鼓、神鼓、芒、镲为打击乐,领舞者边敲打边领舞,其余参加者依鼓声节奏和领舞者动作的变化来改变动作套路。舞蹈人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可围成一圈或几圈,也可列队跳。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29)

李剑锋 摄

舞者多以膝部关节有韧性的上下屈伸,小踮步,配合双手摆动,形成摆肩部和整个身段向上延伸起伏的动律。舞时手上动作丰富,脚上的动作基本统一在一个基本步伐上,队形变化丰富多样,模拟性强,舞动起来轻柔、舒展、优美潇洒,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怒族 达比亚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30)

,时长02:08

达比亚舞是生活在怒江州的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因怒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达比亚”而得名。达比亚舞以舞者手持“达比亚”边弹边跳为主要特征,姿态非常丰富,以左右送胯、左右转身、屈伸颤动三个要点。2014年,怒族达比亚舞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31)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达比亚舞是怒族先民的智慧结晶,通过对屈伸颤动基本韵律的要求反映了怒族人民性格的稳重沉着,也展现了怒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怒族青年男女会以弹奏“达比亚”传达爱慕之情,以跳达比亚舞增进感情。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32)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如今,在怒江怒族人民聚集处,每到隆重的节日,达比亚舞仍会出现。怒族达比亚舞也将继续承载着怒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不断传承发展下去。

傣族 象脚鼓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33)

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舞蹈之一。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34)

象脚鼓舞具有美的韵律和力的刚强,鼓声铿锵有力,舞姿含蓄柔美,将傣族人外柔内刚的个性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含蓄而坚毅、顽强进取又风度翩翩的气质,在中华民族舞蹈艺术之林独树一帜。2008年6月,傣族象脚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尼族 铓鼓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35)

铓鼓舞流传于红河州建水县南部龙岔河山区,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啊玛熬”中表演的一种传统祭祀舞蹈。舞蹈历史极其悠久,起源于哈尼先民远古的狩猎和村社祭祀活动。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36)

作为红河地区哈尼族传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铓鼓舞有着极高的历史、民俗、艺术价值。从历史价值来看,铓鼓舞包含着哈尼族远古文化的基本内涵,记录着哈尼族社会历史习俗发展演变的轨迹;就民俗价值而言,沿袭至今的跳铓鼓活动,寄托着哈尼人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寨子平安的心理;从艺术价值来说,哈尼族表演的铓鼓舞,动作粗犷豪放,刚中带柔,柔中见刚,刚柔相济,展现出哈尼人开凿梯田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并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撼人心魄的力量。

一起来 舞蹈(一起来跳舞)(37)

在美丽的彩云之南

人们的生活总是伴随着歌舞
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
亦是繁花似锦的云南民族文化缩影

今天
让我们一起跳舞吧
用舞蹈来展示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