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朝历届知县(看知县上任的基本流程)

清朝历届知县(看知县上任的基本流程)三梆敲过,再敲堂鼓。一为三下堂鼓,表示“奉圣命”,二为四下堂鼓,表示“叩谢皇恩”。至此新官上任的基本程序算是走完了。紧接着,知县朝南而坐正式升堂,开始放“三把火”。“兜青龙”以后,就要进行重要的活动。知县穿着公服往北面而跪,意为叩谢圣恩。此时,差役们要发梆,第一次击七梆,代表“为君难为臣不易”;第二次击五梆,代表“仁义礼智信”;第三次击三梆,即代表衙门正堂匾额上的“清慎勤”。在这份“红谕”中,会写明知县的姓名、籍贯、年龄以及长相等基本特征,然后注明到任日期及当地的接待流程。“红谕”发出之后,知县便可慢慢悠悠启程了,沿途的驿站为他提供服务,所经过的各州县长官看在同僚的份上,也少不了要出面敷衍一番,送上一些特产银两之类的,这是清代官场的潜规则,大家是必须要遵守的。而新任知县所在的衙门在长官未到之前,便要忙碌起来,商议接待事宜。衙门要打扫修葺一新,六房要整理案卷、编造账册,以备知县随时查阅。知县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指的是官员上任之初都要做几件事来表达自己的才干和施政理念,也有给属下来个下马威的意思。关于“新官上任三把火”源于何时,一直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认为是典出诸葛亮,即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

清朝历届知县(看知县上任的基本流程)(1)

其实这个说法大致是牵强附会,没有根据。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说法。在国人的词汇中,这个“三”字是个很不确定的概念,也可以指很多把火的意思。这里以清代的知县为例,来看一看当时新官上任是如何烧三把火的?

清代的知县是从候补进士、举人、小京官,以及各州县佐贰中铨选出来的。按照吏部的程序,被授予实缺的知县拿到吏部的官凭后,就要到任职所在省份的督抚衙门报到,然后在规定期限内正式上任。

小小的七品知县在督抚衙门中不过是个小角色,但是在他所任的县中确实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按照规定,巡抚衙门在新任知县启程之前,就要事先向所在的县发出一份“通知书”,官方的叫法为“红谕”。

清朝历届知县(看知县上任的基本流程)(2)

在这份“红谕”中,会写明知县的姓名、籍贯、年龄以及长相等基本特征,然后注明到任日期及当地的接待流程。“红谕”发出之后,知县便可慢慢悠悠启程了,沿途的驿站为他提供服务,所经过的各州县长官看在同僚的份上,也少不了要出面敷衍一番,送上一些特产银两之类的,这是清代官场的潜规则,大家是必须要遵守的。

而新任知县所在的衙门在长官未到之前,便要忙碌起来,商议接待事宜。衙门要打扫修葺一新,六房要整理案卷、编造账册,以备知县随时查阅。

知县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要接印,衙门中所有的执事人员,诸如佐贰、书吏、差役等,都要按照品级、班次站好位置,等新任知县上座训话。训完话后才会举行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知县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照例要绕衙门巡视一圈,即所谓的“兜青龙”。

清朝历届知县(看知县上任的基本流程)(3)

“兜青龙”以后,就要进行重要的活动。知县穿着公服往北面而跪,意为叩谢圣恩。此时,差役们要发梆,第一次击七梆,代表“为君难为臣不易”;第二次击五梆,代表“仁义礼智信”;第三次击三梆,即代表衙门正堂匾额上的“清慎勤”。

三梆敲过,再敲堂鼓。一为三下堂鼓,表示“奉圣命”,二为四下堂鼓,表示“叩谢皇恩”。至此新官上任的基本程序算是走完了。紧接着,知县朝南而坐正式升堂,开始放“三把火”。

清代知县上任的这“三把火”,不是个例而是惯例,而且也不是特指这三件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清朝历届知县(看知县上任的基本流程)(4)

1、烧香拜神:古代州县都设有孔庙、关帝庙、文昌帝君庙,以及城隍庙等。官员正式上任行使权力之前,必须要先拜这些神,表示自己上敬天下敬地,是皇帝派来为百姓主持正义的,略有向天发誓的意思。

2、盘查账目:这是对前任知县留下的银库、粮库、料库的一次盘点,要确保与账目上的数字相符,并要亲自到各库中详加复核,以免被书吏欺瞒。

3、检阅城池:守卫城池保一方百姓安宁是知县的重要职责,所以新任知县上任之初便要检查城池是否坚固,守卫兵丁人数是否存有缺额,地方上的治安措施是否得当等等。

清朝历届知县(看知县上任的基本流程)(5)

4、清点人员:衙门中六房、差役、书吏都是有固定人数的且都是记录在案的。知县要按照实际人数进行清点,看是否存在吃空饷的情况,对属下人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5、视察监狱:刑名也是知县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监狱关押了多少犯人,他们是否受到了公正的待遇,监狱的管理是否正常,这些都是必须要亲自查阅的。

除了以上这些外,新任知县还要对本县的学子(童生)进行一次书面考试,以了解他们的才学优劣。另外按照规定,知县要和当地的士绅互换名帖,一一回拜。最后才会在衙门外贴上告示,宣布正式办公,并规定从某日起接受民间诉讼案件。

清朝历届知县(看知县上任的基本流程)(6)

不难看出,清代州县官上任烧得“三把火”,并不是具体的行政事务,大多走得是上任的一些既定程序。事实上,清代的州县官在上任时通常都要先适应当地的风气,了解当地的民情,然后才会具体介入行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