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蒋开儒走进新时代访谈(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记录时代巨变心跳)

蒋开儒走进新时代访谈(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记录时代巨变心跳)1979年2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蒋开儒接到了来自香港亲人的邀请函,邀请他清明节赴港相聚。蒋开儒写了份赴港探亲报告,连同邀请函一起上交统战部。批示很快下来,单位给了蒋开儒三个月假期。他从黑龙江经由深圳前往香港探亲。蒋开儒的父亲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他的姐夫是国民党军队一飞行大队长。1949年,时局让他们一家人的命运彻底改变。那年清明节,14岁的蒋开儒挣脱了姐姐的手,没有登上离开的单程飞机。他兄妹四人和母亲留在了大陆,而姐姐去了台湾,叔叔在香港,姑妈在美国。这一别便是30年。蒋开儒(右三)在香港见到了久别的亲人 受访者供图邓林(右一)和蒋开儒互送礼物 受访者供图感受深圳巨变写出《春天的故事》

蒋开儒走进新时代访谈(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记录时代巨变心跳)(1)

蒋开儒接受记者采访 郗建新/摄

蒋开儒, 1935年9月生,广西桂林人,著名词作家,现任职于深圳罗湖区文联。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习作小说、曲艺、戏剧,作品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国广播文艺奖、电视文艺星光奖。

6月30日晚7时,深圳市改革开放40周年的灯光秀进行调试。从莲花山公园俯瞰福田中心区,35栋高楼显示屏、5个广场绿化灯联动,显现一幅幅动画。此次灯光秀分山海之城、改革之窗、创新之都、和谐之境4个篇章演绎深圳发展历程,流光溢彩的灯光效果一时刷爆朋友圈。莲花山顶,邓小平铜像注视着这座他当年圈出来的城市。

1992年春,《人民日报》刊登了记录邓小平南巡的一万多字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蒋开儒读了以后决定到深圳看看并留了下来。感受到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他思如泉涌,先后写下了《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的歌词。这两首歌通过歌唱家董文华和张也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记录着时代巨变心跳,影响了几代人。

蒋开儒走进新时代访谈(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记录时代巨变心跳)(2)

蒋开儒(右三)在香港见到了久别的亲人 受访者供图

蒋开儒走进新时代访谈(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记录时代巨变心跳)(3)

邓林(右一)和蒋开儒互送礼物 受访者供图

感受深圳巨变写出《春天的故事》

蒋开儒的父亲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他的姐夫是国民党军队一飞行大队长。1949年,时局让他们一家人的命运彻底改变。那年清明节,14岁的蒋开儒挣脱了姐姐的手,没有登上离开的单程飞机。他兄妹四人和母亲留在了大陆,而姐姐去了台湾,叔叔在香港,姑妈在美国。这一别便是30年。

1979年2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蒋开儒接到了来自香港亲人的邀请函,邀请他清明节赴港相聚。蒋开儒写了份赴港探亲报告,连同邀请函一起上交统战部。批示很快下来,单位给了蒋开儒三个月假期。他从黑龙江经由深圳前往香港探亲。

蒋开儒在香港一共待了50天,期间等了30多天才与亲人们团聚。“我先到了香港,当时离约定见面的清明节还有一个多月。见面后,我与姐姐姐夫、姑妈姑父、表弟表妹相聚了8天。”3天后,蒋开儒离开香港,经由深圳回到黑龙江。“改革开放首先给我的家族带来了‘春天’,让亲人们得以团聚。”

那回是蒋开儒第一次来到深圳,并住了一晚。当时,他去到深圳火车站,通过海关,越过铁丝网,跨过深圳河上的罗湖桥,映入眼帘的是遍地田埂的景象。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蒋开儒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记录邓小平南巡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看完一万多字的报道,他决定到深圳看看。1992年5月初,蒋开儒带着妻子为他借来的2000块钱,一路南下。70多个小时后,走出深圳火车站的他,惊讶地发现13年前的田埂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摩天大楼。这个变化让他放弃了“过来看一眼深圳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就回去”的想法,决定留在深圳。

“从1979年到1992年,这13年,是社会主义的困难时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央当时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13年过去,深圳的变化太大了,感觉一下子从‘冬天’走进了‘春天’。”蒋开儒回忆道。

决定留在深圳的蒋开儒在蓝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企业家艺术团找了份工作。1992年10月,他在海边散步时突然意识到,深圳就是一个圈:不管从哪里进来都要拿边防证;圈外叫关外,圈里叫特区;圈外搞计划经济,圈里搞市场经济。有了这样的想法后,相关的词句开始在他脑中慢慢出现,第二天早上,蒋开儒写出了《春天的故事》歌词,并把它投给了《深圳特区报》。

半个月后,《深圳特区报》刊发了《春天的故事》。“歌词用的是楷体,歌名是套红的,还镶了一个花边,特别突出。这首歌实际上也是我个人生活的一个记录,记录了一个普通老百姓对时代变化的感受。”蒋开儒说。

蒋开儒走进新时代访谈(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记录时代巨变心跳)(4)

邓先群(左二)见到蒋开儒脱口而出“春天的故事” 受访者供图

邓小平爱听《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由作曲家王佑贵谱曲后,于1995年春,登上军民联欢晚会舞台,3天后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当时参加军民联欢晚会的时任领导认为,歌曲中用“老人”描述邓小平、用“画一个圈”形容特区建设显得有些轻浮。因此在那届军民联欢晚会上,《春天的故事》歌词改成了“有一位伟人,在南海边建设特区一片”。但3天后的春晚上,歌词又改回了“老人”、“画了一个圈”。后来,《春天的故事》演唱者董文华对蒋开儒说,改回来是因为邓小平一家人喜欢原词的表述。

“我忠于我的直觉,画一个圈有很多内涵,不是‘建设特区一片’就能解释的。”蒋开儒说,“刚开始我只是觉得这个圈是圈起特区铁丝网的那个圈,后来我才真正理解,是邓小平理论在这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很大,把社会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都圈进来了,把世界上我们可以用的、好的东西都圈进来了。这个圈把没完没了的‘姓资姓社’的阶级斗争变成了改革开放。思想一下子就解放了,境界一下子就打开了。”

“画一个圈”的这层含义慢慢地被大家理解了。蒋开儒有一次外出,一上大巴就听到广播里传出一段发生在幼儿园里的对话。老师问:“小朋友,你知道深圳是什么?”小朋友们回答:“知道。深圳是邓爷爷画的一个圈。”这个对话一直印在蒋开儒的脑海里。“歌词能被理解,我特别高兴。”

1998年4月16日,在邓小平女儿邓林举办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作品展上,邓林送给蒋开儒一本书。蒋开儒回赠她一张《春天的故事》的碟。邓林对蒋开儒说:“《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对我父亲的历史定位很准确。”2002年1月23日,在深圳莲花山公园邓小平的塑像下,蒋开儒碰到了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妹妹邓先群。邓先群一见到蒋开儒就脱口而出:“哇,春天的故事。”

看到邓垦、邓先群那么幽默平和,蒋开儒问了他们一个“想了千万遍,但没有问过,也不知道上哪里问”的问题:“邓小平怎么评价《春天的故事》?”邓垦告诉蒋开儒:“他很喜欢听、很喜欢看,但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走进新时代》献礼党的十五大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当时,蒋开儒内心有过担忧。他正受深圳罗湖区文化局邀请创作一组关于香港回归的歌,一位领导问他:“邓小平都走了,《春天的故事》还能唱多久?”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这让蒋开儒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马上在日记本上写下三句话: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这三句话后来被写进了自己创作的歌曲《中国有幸》里。

1997年6月,蒋开儒受深圳罗湖区邀请写香港回归组歌,《中国有幸》是其中最后一首。后来,罗湖区委决定用《中国有幸》献礼党的十五大,这首歌被送到央视后,央视的有关领导一起参与了修改创作,原曲全部更换,蒋开儒原词中“血洗百年耻辱,结束民族悲哀”的句子改成了比较喜庆抒情的“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并改名为《走进新时代》。他说,歌曲原来是献给香港回归的,歌词开头沉郁,后来献礼党的十五大,就改了。

《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已经成为时代的声音,影响了几代人。如今,蒋开儒出去参加活动发表演讲,都会听到有人说“我听着你的歌长大的”。通过《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五六十岁的领导干部,80、90后的小姑娘小伙子,一聊起来大家就拉近了距离。有一回,蒋开儒去南京某高校演讲。乐队在他进门的时候演奏《春天的故事》欢迎,在他离开的时候演奏《走进新时代》欢送。“他们说,其他人来不能这么做,但你来了就可以这么做。这让我特别感动。”蒋开儒说。

“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我一直用歌词记录着时代巨变的心跳。”蒋开儒说,“有人问我,改革开放带来了什么巨变?对我来说,以前我写歌都是说别人的话、署名集体创作。改革开放以后,我能说自己的话,署我自己的名字。《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就是我的心里话。”

年鉴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推动两岸同胞自由往来,开放“两岸三通”。

1979年2月,大陆邮电部门率先开办经第三地对台电报业务,3月又开办了对台长途电话业务,5月、6月先后开始受理寄往台湾的平信和挂号信函业务,但均经香港邮局转寄。

1979年7月15日,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这就是著名的中发[1979]50号文件,正式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试办“出口特区”。

1992年1月17日,88岁的邓小平开始南方之行,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掀起了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讲话。同年9月,党的十五大举行,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报告。(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周礼雄 兰兵)

扫码观看蒋开儒采访视频

“工人在线”责编:刘晓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