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多时候是没得选只能接受(世上有一种狠叫作)
人生很多时候是没得选只能接受(世上有一种狠叫作)以至徐克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翻开五千年历史,世间万物生灵(包括人),却又一直都是遵从相互依存且又相互斗争的生存状态。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就关系来区分,还有——家人、爱人、仇人、陌生人……然而这些关系,有时会因环境变换而转换,这也应了道家思想中万物不断发展变化且不停转换的思想。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这个世界,纷纷扰扰。想要活着,就逃离不了社会的笼罩。但构成社会的最终元素却依旧还是活生生的人。
人分很多种,最基本的区分是男人和女人。如果冠以人文性质的区分那就更多——好人、坏人、普通人、名人、善人、恶人……
粗略来看,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一些定义。没有真正的好人,也没有真正的坏人……这一点,很符合古代道家宣扬的万物对立。
就关系来区分,还有——家人、爱人、仇人、陌生人……
然而这些关系,有时会因环境变换而转换,这也应了道家思想中万物不断发展变化且不停转换的思想。
人活着,大抵都是要做事的。中国人常讲:要做事,先做人。想必是讲为人处世,人品为先,强调遵从世间公义和遵守人文操守的重要性。但翻开五千年历史,世间万物生灵(包括人),却又一直都是遵从相互依存且又相互斗争的生存状态。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
以至徐克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我说,有斗争的地方就有高下,有高下便有阶级,不管你承不承认。
斗争总是残酷的,凡有斗争必有败的一方(小污一下,生命的诞生伊始便源于母体中最初的胜利)。为了胜利抑或为了生存,就要依靠各种手段。
有人说,要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
懵懂的我最初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本意,明明是冲着别人去的一件事,为何先对自己下了手(有点和自己过不去的感觉)?直到有一天,翻看《三国演义》,我看到曹操杀了吕伯奢。
由此,我便觉得但凡世上的人,总会被无情的划分为两类——善人和狠人。
其实查阅各种资料,狠的反义词总是“慈”
慈 爱也。
善 吉也。——《说文》
如果从字面上看,“慈”为心态,“善”则为表象。常言道“相由心生”,所以往往“善人”首先是从体态言语上就能给你一种舒服的感觉,故此,大多数人便把狠的对立面定义为了“善”。
再回到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上
……操不顾,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 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 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 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如果起先杀吕伯奢一家是误杀,那么后来曹操后来杀了吕伯奢,依曹操自己的意思说就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许最初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脱离京城时还心存侥幸,但当他被陈宫捉住后经陈宫试探性的“惊吓”后,就不再信任任何人了,一个热血报国青年此刻最大的信念便是“保命要紧”,吕伯奢一家的悲剧从曹操决定前来投宿时就已经注定了,不管他是否吩咐下人杀猪还是自己亲自出去买酒。
吕伯奢可怜吗?他看似“讲义气”的一个“善举”,即决定收留曹操,让他的整个家族陷入万劫不复。
- 你可以“善”,但我不得不“狠”。既然你有为善的情怀,那也必须有被灭门的觉悟,这是曹操的逻辑,请原谅,我没得选……
曹操是否在举拔剑杀吕伯奢时有一丝不忍?或许有,但为了确保生存几率,他必须战胜自己内心的犹豫和世俗的道德约束。
狠不狠?狠到吓得陈宫都想除掉他(当然后来陈宫因心中大义没有动手)。
但试想如果吕伯奢换一种方式拒绝曹操,甚至冒着风险资助曹操一笔逃亡的钱财,或许事情的结果不至于那么惨烈吧。
类似故事还有《水浒传》里的林冲和陆谦这对“好兄弟”。
- 陆谦的逻辑是:我既已经对不住你了,你若不死,我便不得安宁。不好意思,你必须死,因为我没得选……
- 而林冲的逻辑是:你既已如此对不住我,想必该日日忏悔,或许有朝一日看我高兴我兴许原谅了你,且等我有机会回到东京……其实这一切都是林冲的幻想。现实是,他的娘子在他被流放后就已经自尽,远在东京的陆谦和高俅无时无刻想尽办法要结果掉林冲。
“你可以善良,但不能苟且。”这句话用在林冲身上最合适。林冲的秉性,竟不如他的娘子来的烈一些。
《水浒传》中与林冲对比最强烈的人物则是武松。纵观整本书,武松不存在仇人,因为他的仇人全都被他杀掉了。所以武松的性格是——决不容许有仇人的存在,我不是林冲,你们不死,我便没法活,不好意思,我没得选……。
再举几个小例子
谁也不曾想到,秦末的风云人物刘邦和汉末的风云人物袁绍之间似乎也阴差阳错的对比了一把,同时本故事附带刘邦的名誉后代刘备。即“刘邦弃子”和“袁绍爱子”以及“刘备摔子”的故事。
- 刘邦被楚军追杀,嫌车马跑的太慢,将两个孩子推下马车,车夫夏侯婴一连三次下车抱回孩子。
刘邦的真实逻辑是:如果不把孩子推下,后果只有两种——全体被俘或者全体被乱箭射杀。推下孩子,大家或许都有活的希望,最重要的是我活着,汉军就有希望……为了汉军和我自己,我没得选,你们下去吧!
- 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向袁绍求援,袁绍的谋士田丰劝袁绍发兵袭击曹操老巢。袁绍以幼子生病导致自己内心慌乱为由而拒绝出兵,结果错失了消灭曹操的绝好机会。袁绍的真实逻辑是:孩子是我的命根子,孩子没了,我也不活了,军队?江山?战局?算了吧,那都是身外之物……
- 刘备携百姓逃命,老婆孩子顾不上了,糜夫人投井而亡,赵子龙七进七出救出少主阿斗,子龙身披重伤,刘备接过阿斗掷于地,口中念念有词“为此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心疼吗?说不心疼,刘备自己都不信。而刘备的真实逻辑是:如果赵云因你阿斗而死,众将还以为是我指示他去救你的。心凉了不说,队伍散了,人心我还怎么带?忍忍吧,我没得选……
- 咱们再次把刘邦老师请出来(为了随笔写写真是麻烦刘老先生了),鸿门宴上……项伯“起身翼庇沛公”,救下了他侄子项羽最大政治对手。最后刘邦成功逃脱,但直到最后刘邦战胜项羽,也没见到项羽有处罚项伯的举动。反观刘邦回到军营的举措——立诛杀曹无伤,此处没有对白,只有刘邦内心的真实逻辑:还有什么好说的,你曹无伤必须死,且要死的干净利索,以免我汉军中再出现你等败类。
而对待项伯,项羽是真的“善”到极致,然而善的结果是什么——最后心爱的虞姬和八千子弟兵跟着他客死他乡,自己也葬身乌江边上。
还记得前些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里的李达康吗?以及他的王之蔑视。
李达康这个人设,自始至终都游离在“好官”和“坏官”之间,但最终,他被定义为了好官。这个过程,李达康经历了很多危险环节,其中最大的危险来自于他的妻子欧阳菁。李达康深谙“夫人政治”有多么可怕,随即无情的与妻子划清界限,所以后来他的王之蔑视才这么有底气。
- 李达康的真实逻辑是:老婆是个好老婆,但老婆做的事可不是好事,至少对我李达康可言是致命的。所以我必须跟你划清界限……说我冷血,我其实不冷血,谁没事还不恋恋旧情,可我没得选。你侯亮平敢在高速上拦我的车,可你知道我之前放弃了什么吗?我敢蔑视你,自有我的本钱。
所以说,为善容易,为狠却难。
难在哪里?难在要面对多重压力,需要强大的心里素质。为善多为主动,为狠却多为不得已。
为了生存,断臂求生,因为很多时候真的没的选,这是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疼吗?想通了,就不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