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万科新都会二手房(大武汉才聚天下)
武汉万科新都会二手房(大武汉才聚天下)“这两年,明显感到武汉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卓尔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杨思远说,武汉人才政策不断加力,招才引智的土壤已经形成。“今年我们筹备的一家子公司,已引入近10名百万年薪的高端人才。待遇、地缘只是一方面,城市环境、发展机遇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她说。 数据显示,2020年,武汉市新增留汉大学生30.2万人,再次凸显武汉强大的人才吸引力和发展韧性。 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武大华科毕业生每年留汉比例超过1/4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73名在汉院士、130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雄厚的发展底气。
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场。
过去4年以来,一届又一届高校毕业生为武汉投下信任票,全市新增留汉大学生139.7万,新增落户大学生64.6万名;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争相成立,现有总数接近2000家;人才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仅2020年,全市人才专项资金接近22亿元……
今年4月底,武汉市面向全球发布的高层次人才召集令反响强烈,从数据来看,最热门岗位报考比例达57:1。武汉留才热度进一步攀升,引才“磁场”越来越强。
通过产业带动、政策扶持、环境吸引、平台搭建等系列举措,武汉人才吸纳效果突出,从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到海内外高校毕业生,百万规模人才齐聚武汉,挥洒青春,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力支持。
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
武大华科毕业生每年留汉比例超过1/4
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73名在汉院士、130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雄厚的发展底气。
数据显示,2020年,武汉市新增留汉大学生30.2万人,再次凸显武汉强大的人才吸引力和发展韧性。
“这两年,明显感到武汉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卓尔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杨思远说,武汉人才政策不断加力,招才引智的土壤已经形成。“今年我们筹备的一家子公司,已引入近10名百万年薪的高端人才。待遇、地缘只是一方面,城市环境、发展机遇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她说。
来自河南南阳的陶廉洁,硕士毕业于重庆大学,2020年入职小米武汉总部。2020年,小米武汉总部一口气招了200名应届毕业生。陶廉洁说:“和小米一样,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在武汉建立第二总部或研发中心,高质量就业岗位越来越多。”
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大学生留汉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据统计,2020年,武汉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户,达到6259户,增长41.7%。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吸纳就业大学生6.8万人。
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改变着武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孔雀东南飞”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去年本科生就业单位地域分布排名中,湖北占比达到33.91%,而其中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武汉就业。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在汉重点高校毕业生中,选择“留下来”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武汉大学2020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地区分布中,湖北占比25.62%和32.6%,均位列第一。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敬鹏飞介绍,根据统计,华科每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武汉就业,近3年来共有超过1万名毕业生在武汉各行各业发展。
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武大每年平均有1.4万名毕业生,其中超过3000人选择在湖北、武汉就业。
“2021年初以来,武汉求职市场持续火热。”对比2019年数据和2021年数据,智联招聘武汉分公司总经理粟华德发现,武汉求职市场也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发布职位数较2019年同期增长26.4%,简历投递量较2019年增长8.6%。
今年3月,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猿辅导科技园(武汉总部)正式开工,计划2023年落成。“目前武汉猿辅导在职员工超过9000人,主要为武汉高校毕业生。”猿辅导在线教育联合创始人李鑫说,武汉园区建成后,将成为集团公司面积最大、员工数量最多的办公园区,预计将解决约2万人就业,也将推动武汉打造全球教育科技的“研发大脑”。
“今年春招,公司的招聘计划数比上年增长50%。”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刘叶青说,作为国内光纤激光器龙头企业,锐科今年列出超过400人的招聘计划,包括光学工程、自动化、机械、计算机等专业。
4月8日,国内人工智能和智能语音领域头部企业科大讯飞与武汉经开区签约,计划3年内在武汉建成华中总部等项目。“3年内在汉员工将达到3000人规模,我们最看重的就是武汉的人才优势。”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说。
知名高新技术企业接踵而来,不仅助力武汉完善优势产业链,更为人才向武汉聚集竖起“灯牌”。
全球芯片巨头美国新思科技在光谷投建武汉全球研发中心,该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目前新思武汉研发中心已有350位研发人员,武汉成为全国布局点位中研发人员增速最快的区域。
4月30日,在黄鹤楼上演的“中国光谷科技创新成果光影展”上,来自光谷的武汉华星光电生产的柔性可折叠屏亮相,展示武汉制造的硬核实力。“刚刚过去的春招, 我们就列出了近600人的招聘需求,随着业务高速发展,岗位需求还会保持增长。”武汉华星光电招聘负责人周莹介绍,目前企业在汉员工已超万人,在制造、研发等方向,期待与更多人才并肩前进。
“筑巢引凤”为高层次人才搭台
武汉建成1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4月初,武汉市发布178个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招聘岗位,数百名海内外人才踊跃报名。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战川介绍,他报的是航测数据处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从疫情以来一直关注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我是湖北人,坚信武汉会越来越好,这次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人才,正好有专业十分对口的职位,就第一时间报名了”。他希望能在面试中好好发挥,顺利留在武汉,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两年单位处于高速发展期,亟需各类高层次优秀人才。”武汉多家事业单位招聘负责人表示,政府引才平台触角更广,人才吸引力度更足,对于提升人才招引层次、优化人才结构起到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更为武汉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能。
为改善全市事业单位人才结构,为事业单位建设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实施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才“蓄水池”工程,武汉将建立“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储备库”,搭建用人单位和高层次人才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武汉持续建平台、定政策、出举措,为高层次人才来汉发展搭台、筑巢。
3月29日,武汉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吹响新一轮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号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跟着领军人才走,一个领军人才就是一个产业。在这轮“冲锋”中,人才,是武汉最宝贵的“底气”。
据悉,武汉将实施英才“拔节行动”“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搭建高水平科技人才干事创业舞台,在高校院所、领军企业探索实行人才引进推荐认定、随到随评机制,培育集聚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厚积“博”发!武汉再添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月底,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10家企事业单位成功获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目前,武汉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110家。
“未来3年内,我们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总投入将超过500万元。”武汉中科通达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负责人吕琛说,成功建站为高技术人才和项目架起了一座桥梁。
近年来,武汉市支持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市人社局介绍,近年来武汉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聚焦创新引领发展,出台《武汉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总额100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发放建站资助、项目启动经费、博士后津贴、安家补助等,走出“科教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营造“近悦远来”良好人才生态。
据介绍,武汉市现有的1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分布在光电子信息、汽车、大健康、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基本涵盖了支撑武汉经济发展的全部领域。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博士后资金近4000万元。
在晋升通道上,武汉市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亮起绿灯。去年,中信建筑设计院博士后许颖通过高层次人才认定方式申报副高级职称,评审通过获得高级职称。
近年来,我市博士后工作站的建站数一直领跑全省。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积极参与,我市的博士后工作站在引入高端人才、突破尖端技术上发挥着重要的效能。
“到2025年,我们要新引进50名左右战略科技人才、10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武汉市委组织部(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武汉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促进科研人员在市内企业、高校、院所间柔性流动,加大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以大科学装置、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依托,谋划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院士和一流创新团队。武汉还将加快建设国际化学校、医院和社区,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
安居、落户、发展空间再发力
武汉下功夫“硬投入”耕耘人才发展沃土
为了留汉来汉大学生,武汉下功夫“硬投入”,仅2020年,一系列数据显示出武汉爱才、为才的诚意:为省、市大学生创业提供资助资金3200万元,发放担保贷款1.96亿元,扶持创业大学生2.97万人。并且为1.06万名留汉大学生提供租赁房,市、区财政大学生安居保障补贴达9500万元,对30多万在汉高校应届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就业补贴、实习实训补贴5亿多元。
“去年新增30多万大学生在武汉就业,再次证明大学生留汉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大学生在汉就业创业的信心没有动摇,武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没有减弱。”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武汉市将继续深化“学子留汉”工程,再留下30万大学毕业生。
今年全年,武汉将提供50万个以上优质岗位。发挥总部经济聚集优势,将组织小米、东风等龙头企业推出10万个以上高薪优岗。事业单位编制空额主要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市属区属国有企业新增岗位中不低于60%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
据悉,武汉全年将举办一定规模的招聘活动50场以上,动员5000家重点企业,提供50万个优质就业岗位,打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专场”的招聘就业环境。
在优化落户办理服务方面,武汉已推出“全员放开落户”“全家解决落户”“全时办理落户”的新模式。
留汉大学生通过网上提交、后台审核、邮寄到家的服务模式,实现了最快可当天受理、当天审核、当天落户,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落户。4年来,线上办理25.8万件,累计为上百万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4月26日,第二届“武汉工匠”评选正式启动。技能人才在武汉成长乐业,有足够宽广的舞台。数据显示,此前武汉已评选产生“武汉工匠”23名,首席技师60人、技能大师180人、技术能手1483人,推荐入选全国技术能手6人,全市高技能人才达40余万人。
去年,武汉市各级人才部门深入千余家企业,问计人才工作。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常态化开展‘企业问计’活动,把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人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解决人才创新创业和企业发展现实问题,当好‘店小二’。”
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是中科院在武汉市成立的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副院长李尚鎔感触道:“‘企业问计’极大地帮助企业招人、留人。”研究院成立2年多来,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在汉高校招聘了近百人,将持续招聘人才。
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将继续强化人才政策供给、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深入实施武汉“1553”人才工作框架,完善人才支持体系,分类形成清单化支持政策。完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人才“举荐制”,更好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
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湖北·武汉专场招聘会——临空港招聘专场活动火热举办,组织者还为毕业生准备了第一杯求职奶茶。胡冬冬 摄
“作为武汉新增流入大学生最多的区域,今年东湖高新区还将推出更多新举措。”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将打造全区人企供需对接平台,筹集优质岗位不少于15万个,实现大学生岗位集中发布、一窗获取;在“双一流”高校中,将设立“中国光谷奖学金”,吸引更多优秀在读大学生向光谷汇聚;建立以“光谷人才卡”为依托的人才服务体系,为优秀青年人才提供医、商、住、行等全方位服务;持续优化大学生落户流程,在落户窗口增设身份证办理业务;筹集不少于2万平方米大学生人才公寓。
据悉,目前,武汉还持续在“减权限、减时限、减材料”上下功夫。大学生凭毕业证或报到证即可落户,应届毕业生申请落户时,学信网“电子学历注册备案表”尚未录入的,也可实施容缺办理。
“坚持发展‘长期靠环境’,武汉将推动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互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今年武汉将在安居、扶持创新创业、促进岗位供给等方面出台系列措施,围绕光芯屏端网、网络安全、数字创意、人工智能等领域,促进大学生规模化高层次就业。
“其他城市有的政策、福利,武汉不但要有,还要更优。”人才工作,武汉已扬帆起航,壮志雄心。
(撰文:武招才宣)
【编辑: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