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时的感觉(有点看不上你-朱元璋刘伯温的首次会面)
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时的感觉(有点看不上你-朱元璋刘伯温的首次会面)朱元璋冷笑一声:”果然是个秀才,书生气!“刘伯温当即说道:”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1360年,33岁的朱元璋见到了50岁的刘伯温,朱元璋并没有准备好酒好菜迎接,而是自己好酒好菜吃着接见了刘伯温。刘伯温站在桌前,朱元璋开口第一句就说:”听说你是个进士,会不会写诗?“刘伯温心中微怒当即回到:”这是读书人的基本操作。“朱元璋当即举起手中的筷子,就以这个为题。
话说朱元璋攻取婺州以后,在深山里当道士的宋濂耐不住寂寞,找到了他。见面礼就是攻下处州的计策,朱元璋感觉不错,就按照宋濂的计策实施,果然很顺利的攻下了处州,这可是人才啊,朱元璋十分惊喜,立刻召见宋濂,宋濂本着好事不能忘记朋友的原则,当即举荐刘伯温。
宋濂说:“我有一友,强我十倍不止”(像不像徐庶走马荐孔明时说的话)
朱元璋很感兴趣,模模糊糊好像听说过刘伯温,宋濂一看朱元璋有印象,立刻开始给刘伯温夸赞起来,朱元璋很平静的听着,好像不尽信的样子,宋濂一看这可不行,脱口而出:“刘伯温不但才能谋略厉害,而且精通占卜算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语不惊人死不休,朱元璋来了兴趣,好家伙,前知五百年不难,这后知五百年还得了,立刻问宋濂:“他都算过后面的什么事情?”宋濂一看有门,立刻说:“刘伯温一次喝酒的时候,突然看到天空一片云彩飘过,刘伯温掐指一算,友人都问算出了什么,刘伯温十分凝重的说,东南方吹来的天子气,应天该在集庆附近,您看,您现在把集庆改名应天,是不是说明刘伯温算的很准。”
刘基 刘伯温(1311-1375)
1360年,33岁的朱元璋见到了50岁的刘伯温,朱元璋并没有准备好酒好菜迎接,而是自己好酒好菜吃着接见了刘伯温。刘伯温站在桌前,朱元璋开口第一句就说:”听说你是个进士,会不会写诗?“
刘伯温心中微怒当即回到:”这是读书人的基本操作。“
朱元璋当即举起手中的筷子,就以这个为题。
刘伯温当即说道:”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
朱元璋冷笑一声:”果然是个秀才,书生气!“
刘伯温没有撘话接着读诗:“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借间。”
这里刘伯温后两句说了一个典故,就是张良与刘邦吃饭的时候,张良拿刘邦的筷子给他分析形式,出谋划策。
这两句说完朱元璋立刻兴奋起来,拉住刘伯温的手深情说道:“老刘,咱们是相见恨晚啊”
朱元璋(1328-1398)
朱元璋嘴上说的亲热,可是只给了刘伯温一个军事祭酒的职务,并不是很重要,刘伯温也不着急,养心的功夫已经是炉火纯青。直到刘伯温熟悉环境之后,写了《时务十八策》,朱元璋才真正重视起来,并且当即烧掉了时务十八策,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如果按照这个去做,一样可以成就大业。心中也信服了别人口中的当今天下第一谋士的风采。
刘伯温《时务十八策》:
策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今元政失修、海内鼎沸。诚能效汤、武吊民伐罪,以百里之地,率一旅之师,可取而代之。
策二:蒙元运穷,势如强弩之末。红巾军转战中原,元兵不堪其扰,无暇旁及其余,此天赐良机。宜竭全力,略定东南,而后挥师北上,王业可成。
策三:陈涉先起而先亡,以其先自王,为秦兵“的”也。故曰:辞祸有道,辞其“的”而己矣!为今之计,仍宜暂假韩宋名号,免为元兵之“的”。元运既穷,亦毋须与韩宋合力北向。韩宋与元相抗,无力节制于我,锐进南方,可无后患。
策四:建康为六朝故都,西襟荆、楚,东系江、浙,依山凭水,宜守宜攻,实建基之开府,定鼎之中枢,况龙蟠虎踞,帝王气象巍巍,居之可占大时之利。
策五:陈友谅弑主自立,名号不正。但地居上游,奄有荆、襄,窥伺江东已久。张士诚窃踞江、浙,称孤道寡,若东西夹击,势必腹背受敌。殆矣!然则,张不过一守虏,不足虑,陈则虎视狼顾,于我志在必得,亟宜全力击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余如陈友定,明玉珍,胸无大志,羽翼未丰,不足患,徐徐图之可也。惟方国珍近在胁下,* 悍狡黠,不可不防。但方之志在于横行,未有远谋,其众系盐民啸聚。茶、盐为一代之私禁,民无所养而官不能恤,故铤而走险。私禁可原情而贷之,使有所养,则方氏之众自解,此不战而屈之法也。
策六: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之道在于修德省刑,轻谣薄赋。元政无道,应以为鉴。夏书云:“酣酒嗜音,峻字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为国有民者,可不慎哉!”
策七:尚贤者政之本也。桀纣暴虐,小人逞奸;晋灵无道,邪恶当权。忠不见用,贤路壅塞,焉得不亡。故君不自强,士众则强。汤、武得伊、吕而兴;桓、文相管、狐而霸。得人失人之关盛衰兴亡,明矣!
策八: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宫,必试其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无论农与工肆之人,不鄙其侧陋,则四方之贤,响慕而来归矣!
策九:人非大圣,鲜有全材,适用为可;君欲任贤,当如用器,择可惟长。长则用其长,短则用其短,非中空而液身者无所不收,使人尽其才,材尽其用,此用人之道而治国之大要也。
策十: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无耕则兵行不继,轻战则民不安居。民以食为天,兵以民为本。兵民一体,内坚外完,则谁能我敌?
策十一:征缮岁给,取之于民。若索取无度,知取而不知培,民用乃竭,此元运式微之因也。诚能遏其人盗,通之于天地之盗,则物阜民康,源长本固矣!
策十二:天地善生而盗之者无禁。春而种,秋而收,逐其时而利其生,则天地之生愈滋,庶民之用愈足。国不自富,民足则富。与民休养生息,乃能长治久安。
策十三:利不及众,则起天下之争;爵不求贤,则萃天下之怨。是以赏禁僭,罚禁滥。赏罚分明,则令行禁止,威权自立。
策十四: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以我之敌,敌敌,敌不敌,乃胜。
策十五:制万变者在于专;察万微者在于定。四海之民听于一君则定;百万之师听于一将则胜。是以众志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独决。
策十六:兵行过处,计丁给田,使民来归。而后编户定籍,保甲连环。如此则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不致背井流徒。致敌之因既除,祸胎从此可弭。
策十七:尊儒重孔,兴塾廷师,令童蒙敬习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知礼义,人规矩,以正纲纪,以敦风化,此治乱弭祸之大本。
策十八: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苟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决壅去蔽,兴利除害,则取舍在我,无往而不适,何患帝业之不成哉!
时务十八策前八条是有明确记载的,由于被朱元璋烧掉了,后面的十策是后人在刘伯温《郁离子》书中找到推测的,并不一定准确。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