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馆的茶具(博物馆里的炊具你认识有多少)
湖北博物馆的茶具(博物馆里的炊具你认识有多少)簋—[guǐ],古代青铜或陶制盛放煮熟饭食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和鼎配合使用,圆口,多为双耳。鼎---是我国古代一些地方的古人用于烹煮肉和盛储肉类肉类的一种器具,最早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青铜烧制的青铜鼎,多为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分有盖和无盖两种,到了周朝成了身份等级的象征,鼎被后世认为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还有一种豆,盘子中间有凸起的,是作为灯具使用。鬲---作为煮饭的炊具读作[lì] ,作为古时国家名或者地名,读[gé]鬲,有陶鬲和青铜鬲,用于蒸煮食物,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三个肥大形似布袋,也有说形似牛乳房,三足是空的,便于食物从腹中流到足中去,受热面积增大,便于炊煮加热。
博物馆里见证历史的文物珍品,让我们对绵延至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不再停留在文字概念上,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作为博物馆之都的洛阳,馆藏文物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文物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刻印着前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传承者人们对美的感悟,博物馆的藏品、生僻字,你会读吗,你知道他们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盛于商周,形状浅而小,用来盛菜,或盛放少量副食,相当于现在的口碟,古人吃饭的碗叫钵,在原始社会,只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后来贵族用作佐餐的杂肴,后来豆柄不断加高,有的还有盖子。汉字中的豆即为一足、柄、盘、盖俱全的象形字,也是祭祀礼器中的重要一员。
此图片为网上所搜,如有侵权,请联系,马上删除。
豆家族中有陶豆、木豆、瓷豆、青铜豆、三彩豆,陶豆和青铜豆居多。
还有一种豆,盘子中间有凸起的,是作为灯具使用。
鬲---作为煮饭的炊具读作[lì] ,作为古时国家名或者地名,读[gé]
鬲,有陶鬲和青铜鬲,用于蒸煮食物,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三个肥大形似布袋,也有说形似牛乳房,三足是空的,便于食物从腹中流到足中去,受热面积增大,便于炊煮加热。
鼎---是我国古代一些地方的古人用于烹煮肉和盛储肉类肉类的一种器具,最早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青铜烧制的青铜鼎,多为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分有盖和无盖两种,到了周朝成了身份等级的象征,鼎被后世认为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
簋—[guǐ],古代青铜或陶制盛放煮熟饭食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和鼎配合使用,圆口,多为双耳。
甗---[yǎn],三声,古代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代至汉代,先秦时代的蒸食用具,相当于现在的蒸锅,下半部分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分甑,甑底部本身网眼,就是笼屉,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甑—古代蒸食用具,底部有小孔,相当于现在的笼屉,篦子,放在鬲上蒸食物。
釜—就是现在的锅,圆底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口为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
以上图片皆为网上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