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由来(34惟楚有材)
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由来(34惟楚有材)综观这些人的履历,不难看出,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方面求索学问,注重修身,具有非常完备的道德涵养和深厚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具有报国之远大志向,崇尚经世致用,不尚空谈,敢为人先。蔡 锷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黄金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魏源,叱咤历史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曾国荃、刘长佑,革命志士和先驱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纷纷从岳麓书院走向社会,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这里说说几个代表型人物:杨昌济
走进岳麓书院的大门,就看见一副醒目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据史料记载,岳麓书院创办于公元976年,即北宋太祖开宝年间,距今已有一千零二十多年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
岳麓书院得到历朝历代皇家的重视,据记载,它曾先后五次获得皇帝赐额或御赐箴文,无数次得到朝廷所赐经书。"岳麓书院"四字就是宋真宗皇帝御赐的。
从北宋起,岳麓书院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基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不以千里为遥,专程至此论学,此后又为官长沙,整顿书院,士子纷纷返归岳麓,"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
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黄金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魏源,叱咤历史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曾国荃、刘长佑,革命志士和先驱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纷纷从岳麓书院走向社会,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这里说说几个代表型人物:
-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因晚年筑室于衡阳县石船山下,潜心著述,人称船山先生。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明崇祯年间,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肄业。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
-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安化人。乾隆六十年(1795)就读岳麓书院,从师罗典。嘉庆七年(1802)进士。官至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为官40年,清政廉明,善理财政,措施切实可行,因而被道光皇帝称为"干国良臣"。
- 魏源:1794-1857,字默深,别号良图,邵阳人。嘉庆十八年(1813)求学岳麓书院,师从袁名曜。后受聘至贺长龄府中,编撰《皇朝经世文编》。道光七年贺长龄奉调山东,转至陶澎府中,成为当时著名的海运、河工、盐政、币制等方面的改革专家,并直接参加抗英战争。后因清廷和、战不一,投降派势力强大,痛感失望,愤而辞归,潜心著述。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四书》等。
-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湘乡(今双峰县)人。道光十四年(1834)求学岳麓书院,师从欧阳厚均。历任礼、兵、工、刑、吏部侍郎,后授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官爵。他兴办洋务和实业,派出了我国第一批留学生,以图国富民强。他开创了湘乡文派;自撰的《家书》,影响了数代人,成为了社会家庭伦理教育的理论先声。
-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湘阴人。道光举人,三次会试不第。曾就读于岳麓书院湘水校经堂。因郭嵩焘大力荐举,以四品京堂襄办曾国藩军务。次年升任浙江巡抚。同治二年(1863)升闽浙总督。光绪元年(1875)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西征军驱逐沙俄,大获全胜。此后,建议设新疆省。光绪七年(1881)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湘阴(今汨罗)人,学称养知先生。18岁进岳麓书院学习,从师欧阳厚均,道光十六年(1836)肄业。进士。历任广东巡抚、兵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英国公使、驻法公使、兵部侍郎等职。59岁时,奉命出使英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在中国外交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益阳人。胡林翼之父胡达源及岳父陶澍都是岳麓书院学生。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清代中兴三名臣。
- 杨昌济:1871-1920,又名杨怀中,字华生,长沙人。早年求学岳麓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1913年留学日本,期间赴德考察,对西文及日本教育、伦理、哲学、现代科学等方面多有研究。回国后,从事教育文化工作,提倡民主与科学,著名学生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191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杨昌济
- 范源濂:1876-1927,字静生,湘阴人。岳麓书院学生,后又入时务学堂,有新思想。与蔡锷一道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次长、总长,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等职。192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 程潜:1882-1968,字颂之,醴陵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进岳麓书院学习,师从王先谦。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参加武昌起义,任湖南军事厅长、护国军湖南总司令、护法军湖南总司令等职。1920年以后历任广东元帅府陆军次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北伐战争中功勋卓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 蔡锷 : 1882-1916,字松坡,邵阳人。学制变革时期入时务学堂学习,授业于梁启超、唐才常。后至日本留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之后逃亡日本,光绪三十六年(1904)回国。后调广西,由黄兴联系秘密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同盟会员发动起义,被推为总指挥。胜利后任云南军政府都督。后对袁世凯称帝不满,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通电讨袁,并任第一军总司令,率兵入川与袁军激战,屡战屡胜。
蔡 锷
综观这些人的履历,不难看出,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方面求索学问,注重修身,具有非常完备的道德涵养和深厚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具有报国之远大志向,崇尚经世致用,不尚空谈,敢为人先。
正是在这些杰出人物的躬行和引领下,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的时代先锋。尤其是近代以来,湘楚大地可谓是人才辈出,将星闪烁,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毛泽东。青年毛泽东从湖湘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和精神,为自己后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湖湘文化的滋养,就不会有伟大思想家毛泽东的诞生。
- 首先,毛泽东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中,深受湖湘文化注重探求宇宙、人生之大本大源的影响。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认真研读过曾国藩等人的事功、思想,又深受其师杨昌济的影响,在思想上很快便进入一个新天地。他认为大本大源即是"宇宙之真理",而"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他呼吁"有大气量人"今后将全部工夫放在对大本大源的探讨上,"从哲学、伦理学下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
- 其次,湖湘文化强调经世致用、经邦济世、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特点也在毛泽东身上留下深刻烙印。和近代许多湖南有志之士一样,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深受这一湖湘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立下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 第三, 湖湘文化力戒空谈虚浮、主张务实践履、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也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一向强调知行统一和力行的重要,认为"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博学、深思皆所以指导其力行也,而力行尤要"。为了实现知行结合和以行求知,毛泽东特别重视实地调查,以研读社会这本"无字天书"。革命战争年代,他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既传承了湖湘文化,又高度发展了湖湘文化,将湖湘文化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作出了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