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赵贞吉什么官(理学中人清官名流的赵贞吉)
大明王朝1566赵贞吉什么官(理学中人清官名流的赵贞吉)赵贞吉初踏入浙江官场还是有模有样的再之后,赵贞吉就接任浙江巡抚了。当面向郑泌昌何茂才宣读完圣旨后,接着就是堂审了。这时候的赵贞吉还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对着郑何二人说出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正气之声。这就是赵贞吉对朝局的看法。你胡宗宪借粮,做做样子,欺瞒一下世人,就行了,何必假戏真做呢?赵贞吉:官场历来无非进退二字,也算与胡宗宪的肺腑之言不过这个情节,还说明不了什么。毕竟,赵贞吉的背后是徐高张,张居正就是要把改稻为桑搞黄,借以倒严。或许,倒严是大事,剧情刚开始,咱还看不明白,只能接着往下看了。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官场伦理剧,如果非要说反面人物,首屈一指肯定是演世蕃,太过飞扬跋扈了,也太过心狠手辣了,居然直接下令把那九个县淹了。赵贞吉是另一类的存在,说他坏,又坏的不够彻底;说他好,又好的不伦不类。
剧中,赵贞吉出场是在胡宗宪从京城返回向其借粮时。毁堤淹田的事,杨金水已经告诉吕芳和嘉靖了,嘉靖体谅胡忠宪的难处,没有对胡宗宪大事化小的结案报告继续深究,胡宗宪得以全身而退。拖着病体的胡宗宪急匆匆赶到苏州,吃到的是闭门羹,看到的是软刀子。
赵贞吉对胡宗宪说(大意):
你来苏州借粮,大家都知道了,借到借不到无所谓,有这片心意就够了……好不容易躲开了,为啥非要再回去趟这趟浑水呢?
这就是赵贞吉对朝局的看法。你胡宗宪借粮,做做样子,欺瞒一下世人,就行了,何必假戏真做呢?
赵贞吉:官场历来无非进退二字,也算与胡宗宪的肺腑之言
不过这个情节,还说明不了什么。毕竟,赵贞吉的背后是徐高张,张居正就是要把改稻为桑搞黄,借以倒严。或许,倒严是大事,剧情刚开始,咱还看不明白,只能接着往下看了。
再之后,赵贞吉就接任浙江巡抚了。当面向郑泌昌何茂才宣读完圣旨后,接着就是堂审了。这时候的赵贞吉还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对着郑何二人说出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正气之声。
赵贞吉初踏入浙江官场还是有模有样的
然而,再往下看,赵贞吉的做派就愈来愈看不懂了。
海瑞这把剑之犀利,大明朝既然把他拔出来了,就收不回去了,这把剑是一往无前、所向披靡,不见血不入鞘的。
但,赵贞吉显然没能力握有这把剑,甚至是这把剑的剑锋指向。
海瑞夜审郑何二人后,杨金水看赵贞吉不出面压制海瑞,当夜就(装)疯掉了。这时候的赵贞吉是把海瑞当棋子使用的。他还不知道海瑞这把剑有多锋利。
赵贞吉跃不过去的坎就是海瑞
再等到杨金水被槛送京师,朝廷下旨重审郑何二人。赵贞吉已经初步摸清了嘉靖的心思,杨金水这条线已经断了,扯不到宫里了,问题只在严党身上了。赵贞吉想按着这个思路去审,但海瑞偏不信邪,这就势不两立了。再后来,海瑞把赵贞吉半价购买老百姓生丝的巡抚署公文压着不办,就彻底得罪了赵贞吉。所以,海瑞说自己是戴罪之身,赵贞吉说海瑞是为邀直名。
再之后,就进入全剧第二高潮,海瑞上了那道《治安疏》后,赵贞吉极力撇清了自己,嘉靖让“好汉去审好汉,英雄去查英雄。”赵贞吉初审无果,被海瑞碰了一鼻子灰后,再之后就是所谓的三法司会审。
且看赵贞吉的表演。先是不给海瑞去掉刑具。注意,人家高拱就力主去掉海瑞的刑具尤其是脚镣,因为脚镣太重,门槛太高,海瑞连门都进不了。且《大明律》载有明文:犯官在未定罪之前,是不戴刑具受审。之后在大堂上,赵贞吉就不是审案了,完全是歇斯底里以势压人、不问案先定罪,外加对海瑞的人格侮辱。事实如此,已经丝毫没有了阁相的风度!
究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揣摩圣意,曲意逢迎。他以为嘉靖必杀海瑞,可惜这次他揣摩错了,嘉靖虽然暴怒,但心底里对海瑞是尊敬的,是不忍杀海瑞的!赵贞吉不论是非,只顾逢迎的做派,就成了官德有失的人格笑话了。且不说,居然把王用汲的古君子之风的真切言辞,擅自打成了朋党下狱,遭到高拱的不耻。
赵贞吉的困局在于他遇上了海瑞。如果没有海瑞做对比,赵贞吉说不准还顶着清官清流的声誉混迹甚好呢。可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海瑞是敢一个人向大明朝宣战的斗士,赵贞吉呢?只是一个心里只有嘉靖一个人的政客官僚。
海瑞:赵贞吉搞的那一套,便是没有郑泌昌的郑泌昌那一套
徐阶、高拱、张居正对海瑞从始至终是力推力保的,甚至不惜逆龙鳞,把是否处决海瑞的难题推给嘉靖。高拱说:“定大不敬的罪名,儿子谩骂父亲,杀不杀海瑞,全凭父亲一句话。”张居正甚至为留下海瑞性命,恳请裕王出面,借所谓汉文帝祥瑞向嘉靖求情。
但赵贞吉就不同了,他是要百般置海瑞于死地。赵贞吉,究竟有什么难言之痛呢?
欢迎关注@锄扬轩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