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好的投资就是在自己身上(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

最好的投资就是在自己身上(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我这么多年的经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东西就是,我们不要按照过去的经验去预测和想象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应对。孟岩:当时给播客起名的时候,一个朋友知道我很喜欢许巍,他在许巍的歌单里发现了“无人知晓”这个名字,我一下就被击中了。当时我刚好在看奈飞联合创始人马克·伦道夫写的《复盘网飞》,里面有句话“Nobody knows anything”,翻译过来就是“无人知晓一切”。那时如果你问关于投资的话题,我可能连这两个字真正代表什么都不知道。产品经理的职位描述也是2005 年左右才从硅谷传过来;现在我在录播客,但刚开始做内容的时候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我高考考得最差的就是语文。回头来看,我们很难看清未来的路究竟是什么样子,当时憧憬的东西和未来完全不一样。回答你的问题,为什么从程序员到做投资,因为我能接受不确定性,愿意去做一些陌生的尝试。现在我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把曾经不擅长的东西结合起来。组

「组织进化论」——你的职场成长顾问
  • 在阅读之前可以先思考下:工作的本质是什么?
  • 从投资视角,重新审视工作这件事
  • 工作是帮助我们积累人力资本的过程
  • 你只能拥有自己配得上的东西
  • 和尊敬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
  • 选择一份为自己打开门,创造更多可能性的职业
不要依照过去预测未来,而是应对

组织进化论:先请孟岩介绍下自己的职业经历。

孟岩:我是学计算机的,毕业后去微软做了程序员。 2007 年误打误撞进入到金融投资行业,做的第一个产品叫「财帮子」,帮助很多人解决基金记账和交流的问题。 2015 年做了另外一个产品「且慢」, 2020 年做了第三个产品「有知有行」,帮助每个人不要因为投资放大自己的焦虑,让大家的钱得到合理增值。

组织进化论:当时怎么会从程序员转型到投资领域呢?

孟岩:几个月前我跟一个朋友在五道口聊天,聊完之后天气特别好,我就想去转一转,走到了我第一份工作的地方创新大厦。当时我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刚刚说到我第一份工作是微软程序员,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对这份工作的憧憬,比如什么时候能涨工资?什么时候能买车?

那时如果你问关于投资的话题,我可能连这两个字真正代表什么都不知道。产品经理的职位描述也是2005 年左右才从硅谷传过来;现在我在录播客,但刚开始做内容的时候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我高考考得最差的就是语文。

回头来看,我们很难看清未来的路究竟是什么样子,当时憧憬的东西和未来完全不一样。回答你的问题,为什么从程序员到做投资,因为我能接受不确定性,愿意去做一些陌生的尝试。现在我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把曾经不擅长的东西结合起来。

组织进化论:你现在做的播客叫「无人知晓」,能分享下这个名字的寓意吗?

孟岩:当时给播客起名的时候,一个朋友知道我很喜欢许巍,他在许巍的歌单里发现了“无人知晓”这个名字,我一下就被击中了。当时我刚好在看奈飞联合创始人马克·伦道夫写的《复盘网飞》,里面有句话“Nobody knows anything”,翻译过来就是“无人知晓一切”。

我这么多年的经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东西就是,我们不要按照过去的经验去预测和想象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应对。

组织进化论:我特别认可这点,很多时候大家会过度规划,但世界变化太快了,比如现在明天能不能出门都不知道了。

孟岩:今天看到彭博创始人在 LinkedIn 上发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他 39 岁失业然后创立了彭博。他说当时根本就没预料到自己会丢掉工作,但正是失业才让他开始了做彭博的历程,后来发生的很多事也跟他创立公司时完全不一样,最后他也是建议“Don't let planning get in the way of diong”——“不要让计划挡在行动前面。”

最好的投资就是在自己身上(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1)

总而言之,我们无法预料未来,但是我们可以专注于投资现在的自己,随着未来的慢慢展开,当我们获得更多信息的时候,再去做下一步的决策。

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组织进化论:你一般聊的都是金钱层面上的投资,今天我们把投资思维和自我成长结合起来,我们怎么投资自己?

孟岩:在今年(2022 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问答环节,一位听众问巴菲特:「如果仅选择一只股票来对抗高通胀,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他提问的背景是现在美国遇到了历史上最高的通胀之一,通常很多股票可以对抗通胀。

巴菲特的回答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某件事上做得特别好。不管有没有经济利益,人们会给你一些他们生产的东西来换取你能提供的东西 / 技能,最好的一项投资就是投资自己,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不用担心钱因高通胀而贬值了。」

他的意思是,这个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律就是你做出了一些别人需要的东西,然后以此换取你需要的东西。而这件事跟通胀是没有关系的,所以通胀没有办法侵蚀掉你的才华和能力。

当时我看了很多分析说这个像鸡汤,我看到“鸡汤”这两个字的时候愣了一下。后来我想,在我 20 多岁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人去说这样的话,我也会觉得他那么有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经过这些年的沉淀和经历,我能理解巴菲特话里蕴含的智慧。

回到今天的主题,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去年我们有一个新伙伴加入,陈鹏博士。他写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人力资本,意思是一个人这辈子能赚多少钱。当你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想一下,比如 18 年前我开始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积累自己人力资本的过程。我可能只是想什么时候加薪、什么时候买车,但我忽略了另一方面,用学术一点的话说,工作是帮助我们积累人力资本的过程,用偏鸡汤一点的话,工作是帮助我们每个人变得更好的过程。

微软的 CEO 萨提亚·纳德拉写过一本名为《刷新》的自传,里面有一段话特别好,大概意思是人力资源体系从长期看是高效的,从短期看是低效的。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出色工作一定会得到回报。这和投资市场特别像,投资中也常说“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长期来看,股票的价格会回归它的内在价值。

人力资本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世俗一点,把人力资本的价格以工资、奖金、升职、期权来衡量,长期来看,这个人力资本未来能够变现的价格一定会均值回归,回归到这个人本身的价值上来。巴菲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最好的投资其实是投资自己。我们除了利用工作去赚钱,更重要它是一个帮助我们积累自己人力资本的过程或手段。

转换视角,看清工作的本质

组织进化论:这给大家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很大的启发。在职业早期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选择真正能帮助自己提高能力、变得更有价值的工作,而不是追求金钱的最大化。

孟岩:特别同意。如果我展示一个人力资本的图,你会发现你职业生涯早期的工资,占整个职业生涯的比例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人力资本的积累会让你未来的工资或奖金大幅增长。所以说反正那个时候也赚不到太多钱,为什么不去做一个能让你有更多见识、认识更多人、拥有更好心态的工作呢?

最好的投资就是在自己身上(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2)

最近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常用词汇有时候其实束缚了我们。就拿刚聊到的几个词举例:

  • 钱。其实我们想要的不是钱本身,而是钱能买来的东西。如果现在桌子上有一个盒子什么都能变出来,我们需要的就是那个盒子了。钱只是人类发明出来的交易媒介,当我们每天不停地在说钱的时候,我们忽略了钱背后的东西。
  • 工作。巴菲特说我们每个人创造一些东西,然后去跟别人换其他东西,这其实就是工作的本质。因为现代社会一个人做不成很多事情了,所以需要我们大规模协作,去公司里一起协作。我们经常说“打工人”之类的词汇,会把很多东西模糊化。工作的本质最终还是创造价值,只不过需要更多分工和协作。

组织进化论:转换视角能让我们看清很多东西的本来面目。不管是工作还是钱,它们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孟岩:我记得有人这样说过,钱就好像是你公路旅行时汽车里的汽油一样,你是不想把油都用完的,但旅行的意义绝对不是去每个加油站打卡。

选择能为自己打开门的职业

组织进化论:具体我们如何投资自己呢?

孟岩:我最近又翻了《纳瓦尔宝典》,这本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了这件事,他说这个时代努力的价值被高估了,判断力的价值被低估了。如果你在一个落后行业里,或者在一个向下的大趋势里,就像一个往下走的电梯,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在投资自己的时候,需要先做一些基本判断。比如在哪个城市工作,喜欢的事情是什么?一旦把这些想清楚了,就不要做过多短期计划,而是顺着未来的趋势展开,在过程中提高自己。

组织进化论: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些相对确定的大趋势,然后去投入进去。

孟岩:我是 2004 年毕业,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成绩好的学生第一选择是去外企工作,比如 IBM 、微软、Google 等,第二选择是去一些国家部委工作,第三选择才是去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企业,当时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显然,当时去互联网公司的这些同学发展得更好,因为他们在一个巨大且上升的趋势里。但到今年,这个选择的风向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学生毕业可能又会想选择更安稳的工作。

组织进化论:假如时光倒流,用投资思维来选择,你在刚步入职场的时候会做什么不一样的事情?

孟岩:我脑海中出来的第一个答案是,会再多看一点书,现在整个知识是非常容易获取的,人类历史上的思想精华就摆在那里,而且书的价格非常便宜。

第二是坚定地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我当时去创业,或者后来做有知有行、做播客,好像从来没有为了钱、为了更高的职位等等,我的选择基本上都是出于喜欢。

组织进化论: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 VC,上学的时候做过实习记者,这两个工作的共同点是,能够让你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有机会被曝光在一个充满信息和机会的世界里。

这让我想到,以往我们选择工作的时候更多是看行业、公司规模等,但在现在不确定的时代,另外一个可以考虑的维度是,这份工作是一份帮你打开门、而不是关上门的职业,它是不是把你放在了一个能够接触到更多机会的环境里,是不是能让你未来的路越来越宽、选择越来越多、见识越来越广?如果你能通过这份工作认识各种各样的人,说不定某天就会有人给你一个机会。或者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你获得机会的可能性更高。

孟岩: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我做选择的时候会给自己两个标准:一、选择更难的事;二、选择能产生更多可能性的事。

为什么选择更难的事?一方面,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很难的事,其实都是我们脑海里的想象和预测,当我们真正去做的时候,很多事情其实没有那么难。另一方面,通常来说,难的事会比看起来舒服的事价值更高,尤其是长期价值。

第二是选择可以产生更多可能性的事。我曾看过一篇论述爬山问题的文章,他说如果想要爬到最高山峰的话,你应该不止上山。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你站在局部,只往自己看到的山顶上走的话,你很有可能只是在做局部优化。但如果你先走一些下山路,可以走到一片更开阔的地方,在那里你可能才会看到最高的山峰。这个世界就是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你种下很多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结出意想不到的果。

你只能拥有你配得上的东西

组织进化论:那在投资自己的时候,我们怎么让自己的回报最大化?比如投资股票的时候,我们把钱投到不同的股票中,获得的回报是不同的,那我们投资自己的时候,把时间花在什么事情上,能够获得最大回报?我是选择花几个小时做一件事赚 100 块钱?还是选择用同样的时间去学一门技能,这个技能可能今天赚不到钱,但几个月之后能赚到几千块。

孟岩:我很喜欢五个字——看不见的东西。我跟大家聊投资的时候,经常会讲到投资现代公司和传统公司的差别。比如投资格力,能够产生未来价值和现金流的其实是它的一些看得见的资产,比如厂房、机器。而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公司中“虚”的成分更多,无形的价值占比会越来越高,比如品牌价值,可口可乐最大的价值不是它的厂房,而是「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如果把我们每个人看成人力资本的话,也是同样的道理。更有价值的可能是你的一些看不见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情商智商等。

所以回答你刚刚的问题,我个人会喜欢把时间投入到一些短期内看不见回报,但是长期能产生更大可能性,或者价值更高的事情上去。

举个例子,我们看书短期内是没有任何回报的,但是长期它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门,去接触到更大的世界。比如录播客,你说短期有多少商业价值?我觉得谈不上,但是它能够帮助我梳理自己的思考,或者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理念。

组织进化论:我总结了投资自己的三个方法。第一是投资自己的身体健康,我觉得锻炼身体也是一种投资,如果你想赚很多钱或者取得很大的成就,最基础的就是身心健康;第二是看书和学习,打开自己的视野;第三就是广交朋友,跟各种人去聊天,因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都在人的脑子里,是要聊出来的。

孟岩:我想补充你说的第三点,我们需要去认识更多的人,但大家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人脉”。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你只能拥有你配得上的东西。意思是,当我们创造出很好的东西的时候,自然会吸引来很多人,而这些人并不躺在你的通讯录里,他们知道你在做什么,你也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你们会碰撞出很多火花。

组织进化论:我觉得这个就是 meaningful connection 很重要。我经常看到在一个什么活动上,有一个大佬演讲,完了之后就有很多人去加他微信。加了微信之后呢?大家可能不在一个圈子里,或者能力上有比较大的差距,就没啥好聊的,也不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就只是微信通讯录里多了一个人。还不如等到自己真正厉害的时候,大家看到你做的事情,自然就会想跟你产生交互。

乐观是一种战略选择

组织进化论:跳槽是职场中最常见的现象,就像我们在投资中换仓,如果用投资思维来看的话,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选择跳槽?

孟岩:用我们刚才的框架,如果你目前的职业本身是处于一个下行趋势中,或者这份工作本身对你来说是一种损耗,那确实应该像换股票一样,买错了就应该卖掉。但如果从这份工作中你可以积累到你的人力资本,纯粹是为了钱更多去跳槽,那就不值得。所以在跳槽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新工作是不是能够让我变得更好?能够打开更多可能性?能够在未来让我的人力资本得到更多提升?

组织进化论:但我感觉这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你认为明天的自己会比今天更好,它是建立在一种乐观主义的基础上的。但最近很多人都非常悲观,大环境越来越不好,股市在跌,公司在裁员,在这么一种非常消极的环境下,怎么还能用我们刚才说的心态去做选择呢?

孟岩:我最近看了很多中外历史上讲不确定性时期的书籍,可以推荐两本给大家。

一本叫《理性乐观派》,这本书讲了为什么近三百年人类社会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指数型增长,而在 1900 年或者更早的时候,一个中国人每年能够支配的金钱和一两千年前是差不多的。另一本书叫《事实》,比尔·盖茨曾在自己的年度书单里推荐了这本书,讲的是这个世界底层的事实究竟是什么?

两本书结合起来给到我们一个答案:过去人类社会持续增长的底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尤其是工业革命、互联网之后,我们得以大规模地彼此协作,而不是彼此消耗。在协作中人类创造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市场,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制度和科技进步。在信任、协作、分享知识等制度的基础上,社会产生了科技突破。然后科学技术帮助人类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更大规模地降低生活成本,最终推动人类世界发展。

回答你刚刚的问题,当我们悲观的时候,应该想一想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律变了没有?我们失去信任了吗?失去共同市场了吗?我觉得不一定,就像达利奥提出的人类社会螺旋上升图一样,我们现在究竟是碰到了一些困难,还是说往上走的趋势断掉了?

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我相信的那些东西依然在,只是需要一些时间、耐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一起度过这些困难的时光。

组织进化论:在这种比较难的时候,乐观它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战略选择。只有当我们真正有这种乐观心态,并且静下心来去投资自己,在日后情况变好的时候,才能找到机会把此前积累的潜力发挥出来。

孟岩:不是有那么一句话?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如何避免 FOMO(错失恐惧症)

组织进化论:大家现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会有特别多的信息输入,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怎么筛选出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孟岩:我可能没那么焦虑,有个词叫 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我是很晚才知道。当我看到这个词时,我还怀疑了一下自己,我是失去好奇心了吗?后来我一想,也不是,我只是不害怕错过。先说下读书的筛选标准:

  • 第一要广泛地阅读,尤其是读一些“无用的”,就是不要那么功利性地去读书;
  • 第二,在这个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少读,把非常重要的那一百本书读个五六遍。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我们能读到的东西永远是我们能读到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不同的年龄我们能从同样的一本书中读到不同的东西。 20 岁、30 岁、40 岁,每个人生阶段我们都会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去解读它,如果你经历不够,很多书你根本读不出来作者想表达什么。所以我越来越意识到,一本好的书多读几遍,比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更重要一些。
  • 第三是要读能够流传几千年的书。因为它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起伏,依然能够经过各个时代人的筛选被保留下来,一定是这个世界最底层的规律。

如果说平时的信息管理,我会做得比较极致。比如我的微信联系人可能不超过 1000 个。我有些朋友做得更极端,不到 100 个。再比如说我不开所有 App 通知,会尽量减少信息输入源。但是我会深度关注我非常认可的人,看他们在说什么、读什么书、讨论哪些东西,然后再基于这些信息去延展阅读。

但这个跟保持好奇心是不是矛盾呢?两年前我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当时还写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标题大概叫做「选择同路人和展开自己」,和信息筛选比较相通,一方面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注意力,不要生怕错过什么,另一方面,不要坐井观天,把自己关到知识茧房里,需要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

和尊敬的人一起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组织进化论:用投资视角看工作,本质上是一个思维转变。以前我们可能会把自己当成“打工人”,但如果把自己当成人力资本,我们应该想的就不是怎么能打好工,而是怎么能让自己变得更好。选择一份工作,其实也是在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情绪投资到一个公司,一个团队中。所以选择一起共事的人也很重要,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心得?

孟岩:我之前经常引用巴菲特和芒格说的那句话,我也是这么多年才明白其中的含义。意思那句话大概是,一定要和尊敬的人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不仅会将我们获得好结果的机会最大化,同时也会带来非同一般的美好时光。这其实也是巴菲特和芒格两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底层因素。

讲个小故事,你就知道巴菲特是怎么去做这个选择的了。巴菲特当时选择关掉了自己的基金,然后用伯克希尔这个主体去做投资。

推荐一本唐朝老师写的《巴芒演义》,在这本书里唐朝老师做了一个推算,如果巴菲特不关掉这个基金,用他现在的收益率去倒推的话,他可能少赚了非常多钱。但是他笔锋一转,说其实恰恰如果巴菲特当时不关掉那个基金,他就没有办法取得后面这么好的一个投资收益。

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智慧,他其实就讲了巴菲特和芒格说的那句话,一个人长期能够获得的成绩也好,收益也好,在自己搭建的长期结构里面,如果能够不拧巴,能够每天过得很开心,愿意去上班,才有可能发挥出自己 100% 的实力,才有可能得到他们后面的投资业绩。

所以选择和自己尊敬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基本上决定了我能不能够 100% 地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也就是说能不能让获得好结果的机会最大化。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的人生旅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奖励,即便我们最终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好结果,但我们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又是和尊敬的人一起去做,最差我们也获得了非同一般的美好时光。

我刚才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个角度,你看我们去工作赚钱,赚到钱之后呢,我们用这个钱去买其他产品和服务,我们在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美好的感受。

可我们每天工作的过程不就是一种感受吗,那这个比例怎么去计算呢?我经常说我们每个人每天 8 小时,一周 40 个小时工作,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要为了换那些钱去牺牲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你挣钱不就是为了去买一些很好的感受吗?

组织进化论:我觉得大家要把工作体验本身重视起来,你在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开心的、愉悦的、有成就感的,这个就是目的本身,工作反倒是一个途径而已。

找到优秀的人,然后帮助他们成长

组织进化论:你现在不仅是一个投资者,也是一个管理者。作为管理者,怎么能很好地在员工身上投资?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招人也是一种投资,比如我们招到一个很有潜力的年轻人,我们会说这人是一个潜力股。

孟岩:我会比较喜欢飞书或者奈飞的文化,在飞书非常早期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了这个工具。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一个好的管理是服务他人。

有知有行这家公司创造的价值是什么?是要去解决大家投资里面的焦虑,帮助大家设计好的投资策略,陪伴他们度过市场波动,长期能够让他们赚到钱。在完成这个社会价值的时候,我发现我一个人不行,我可以录播客、写公众号,但我没有办法去设计产品,我需要有人帮我打磨策略、维护和用户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有了团队,然后我需要招人。

那大家为什么要加入这个组织呢?大家也希望获得一些东西。作为交换,我希望这个组织能够给大家提供:

  • 一是足够多的信息。我几乎把所有的信息都开放给了我的伙伴们,因为我觉得只有让他们去了解非常重要的信息,才有可能得到成长,做出更好的决策。
  • 第二,打造一个不怕犯错的文化。我们是在做创新,创新的另一面一定是失败,100 次尝试里能有 5 次成功就不错了。所以我非常注意的一点就是包容失败,千万不要失败就做惩罚,表面看起来是去做了一些所谓的奖惩,但在看不见的地方,可能就是把大家愿意去试错、创新的那个劲头给打击掉了。
  • 第三,赋能或者服务。帮助大家去解决一些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告诉他们一些行业知识,介绍一些我认识的人。

组织进化论: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优秀的人,然后帮助他们成长。我觉得帮助员工成长这件事情在今天变得特别重要,因为每个公司不只是老板一个人的事业,而是每一个员工的事业。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真正投入到他们做的事中。

孟岩:对,公司其实就是一群人的集合,你看大家现在居家办公,没有一个物理空间,也还是一个公司组织。为什么把它叫做一个公司呢?我觉得除了这些人是很优秀的个体之外,非常重要的是公司有一个一致的远方,所以你需要给大家描绘方向,告诉大家我们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用户需要我们,其实就是激起大家对这件事的热情。

第一找到优秀的人,第二帮助他们成长,第三描绘方向,最后就是打造一个相互协作的文化,减少内部损耗。我觉得这些方面都做到了,就会让这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提升,最终赚到钱也是自然的事。

好的工具能帮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组织进化论:在打造这种赋能文化的过程中,工具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孟岩:工具可能远比这两个字代表的要重要得多,我想要打造的文化和工作方式,非常有赖于好的工具帮助我把它们落地。

比如现在我们都不在办公室,但我完全不担心大家有没有在工作这件事,没有一丝一毫怀疑过。因为即使远程办公,我们依然用飞阅会、飞书文档,传递着本该传递的信息,也没有降低整个工作效率。我希望的那些更多的信息、创意、交流,依然在飞书这套工具上良好地运行着。

组织进化论:你们应该是最早的一批飞书用户,那时候飞书的用户还很少,为什么选择用飞书呢?

孟岩:我们是 2020 年 1 月就开始使用飞书的,我觉得真的是直觉。我最近在看一本书,讲市场有效性的,里面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人的直觉很多时候能做出一些非常正确的决定,但是人自己是没有办法把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告诉其他人的。这个理论本身构成了自由市场,是它成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记得当时我们已经开始用其他工具了,我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了飞书,就下载试了一下。我记得当时有几个功能比较吸引我,比如说「微表情能够降低群里的信息信噪比」,用了之后就跟大家说,我们马上切换到飞书里面去。对比其他产品,飞书更适合我想打造的企业文化,其他办公协作软件更像是围绕老板视角去做优化的,而飞书更像是一个围绕着组织、创意、沟通去做优化的产品。

组织进化论:你现在最喜欢飞书的哪个功能呢?

孟岩:最近比较喜欢飞书音视频,因为最近远程办公,高度依赖视频这个工作场景。录播客高度依赖飞书妙记。昨天一个朋友安利我,他说飞书能够很方便地把英文播客的逐字稿翻译出来。

远程办公,如何保持身心愉悦?

组织进化论:还有一个挺好奇的问题,在远程办公的时候,怎么保持身心愉悦、劳逸结合?

孟岩:我最近读了一本书,非常喜欢作者的一句话,他说这个世界可能会拿走你的很多东西,但是他拿不走你的行为,和你对所发生事情的情绪反应。比方说,我不得不居家的时候,我不能去任何地方,刚开始我也挺焦虑的,想出去走走,但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我没有办法控制这个世界会拿走什么,比如我原来每天上班,中午会打一个小时网球,这让我整个人都很解压,但现在这个暂时被拿走了,我没有办法控制。我能控制的是我的情绪不要有这么大的反应,我现在可以有什么样的行为。

  • 第一,给自己增加一些秩序感,比如我不会穿睡衣在家里工作,我还是会穿着很舒适、干净的衣服;
  • 第二,让自己做一些很沉浸的事情。人类的大脑其实不是一个为当下设计的机器,它既是一个回忆过去的机器,又是一个不停预测未来的机器。当我们不停预测未来的时候,就会产生非常多的焦虑,因为你会产生很多想象,但那些想象很多都不会发生。怎么去破解呢?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就是找一些很沉浸的事情去做,当你处于沉浸式的时候,大脑中的预测机器就被你沉浸做事本身所占据了,这个世界慢慢围绕着你做的那件事情去展开。就像我们录播客,在很沉浸地聊天,我们的世界随着这件事情慢慢展开,录播客之前的焦虑就消失了。

组织进化论:好,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非常棒的输出,谢谢孟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