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一定年龄才知道朋友越来越少(年纪越大朋友越少)
人到一定年龄才知道朋友越来越少(年纪越大朋友越少)小朋友的友情其实是最不靠谱的一个阶段。来自幼儿园、公园、游乐园,和自家的住宅园区,只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接触,能够玩到一块,这朋友就算交下了。一旦周末的时候,奶奶带着去了另一个公园,这朋友,也就同步换了一批。毕竟小朋友太忙了,忙着认识触碰这个有趣神奇的世界,哪怕有段时间,他们会一直记挂某个不能再见面的玩伴,会因为分别哭的一脸鼻涕,但是他们的世界会慢慢被越来越丰富的东西充实而丢掉那年幼的、并不深刻的记忆。客观的看待利益这个词,也就客观的看待了“成年人的友情”。即便是在我们还是小朋友的时候,“朋友”就是为了解决无聊这个问题,只不过,那时候的利益,是获得纯粹的快乐。朋友的交往是有阶段性的小时候交朋友,看喜好,长大了交朋友看利益。利益这个词,并不是自创造出来就带着贬义色彩的。利益是社会前进个人进步非常强大的一种能量,没有欲望,世界仍然是原始社会,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滋生利益的温床,毕竟,所有的文明都来自于
朋友是我们本能的需要
伯牙和子期的典故一直告诫我们,知己重要,知己更难求。所以我们退一步,谈谈朋友。
交朋友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不管是因为作为人类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我们这一辈子都非常需要朋友来构建我们的整个交际网络。因为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我们是群居动物,孤独是会让人丧失掉活下去的希望的,孙燕姿有首歌叫《同类》,有句歌词说的很直接:人类孤单的很需要另一个同类。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有人来慰藉和传递我们的情感。而作为社会属性,我们需要朋友来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语言、认知、思考的各种能力和经验、技能,并通过各种关系来完成社会工作。
只是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交朋友的目的和选择都是不同的。这也注定了友情在不同阶段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都不同。随着个人阅历和认知的转变,交朋友会逐渐从“玩得来”,变成“聊得来”。
朋友的交往是有阶段性的
小时候交朋友,看喜好,长大了交朋友看利益。
利益这个词,并不是自创造出来就带着贬义色彩的。利益是社会前进个人进步非常强大的一种能量,没有欲望,世界仍然是原始社会,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滋生利益的温床,毕竟,所有的文明都来自于人类的欲望。
客观的看待利益这个词,也就客观的看待了“成年人的友情”。即便是在我们还是小朋友的时候,“朋友”就是为了解决无聊这个问题,只不过,那时候的利益,是获得纯粹的快乐。
小朋友的友情其实是最不靠谱的一个阶段。来自幼儿园、公园、游乐园,和自家的住宅园区,只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接触,能够玩到一块,这朋友就算交下了。一旦周末的时候,奶奶带着去了另一个公园,这朋友,也就同步换了一批。毕竟小朋友太忙了,忙着认识触碰这个有趣神奇的世界,哪怕有段时间,他们会一直记挂某个不能再见面的玩伴,会因为分别哭的一脸鼻涕,但是他们的世界会慢慢被越来越丰富的东西充实而丢掉那年幼的、并不深刻的记忆。
然后小朋友们慢慢长大了,念了小学、初中、高中,交到了能够一起上厕所,一起挨骂打架,一起说秘密和八卦,一起扎辫子,一起打球的朋友。这个时期的朋友,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个别朋友会延续到我们成年。却也是最容易引发“成年认知误会”的那一批朋友。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感谢微信,如果没有微信,可能很多学生时代的朋友因为忙碌的生活,早就飘散在风里了。
直到,我们走进了大学。
就像突然拥有了独立的时间和空间,独立的个体思维意识一样,我们开启了更直接却也更复杂的独立“交朋友”阶段。
大学时代的朋友,介于纯真的学生友情与有沉淀有价值观碰撞的成年人友情之间。不是太社会性,却又比十二年非个体自由阶段交的朋友更有自主选择性。尤其是一起经历过一些事,一起推心置腹,一起参与某些深刻有规模性事件的朋友。加上有上铺下铺这种居住环境三四年之久的亲密加持,情谊是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的。
毕竟不是谁都见过我们只穿着裤衩抠脚丫的模样。还有那一起抢过的泡面。可能很多年以后,我们都吃不到和那一年一样,那么美味的泡面了。
人类感情的深厚与浅薄,和经历事件的深刻与否,和付出的感情多少有关。对的,人就是很贱的生物。付出越多,越会去小心翼翼的维护。爱情亦是如此。
所以,在所有友情里,战友的友情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存在。在同一种信仰之下抱团吃,抱团睡,抱团训练和劳动,更有甚者,经历的是炮火的洗礼,那是一辈子荣誉的烙印。这是一种在个体平等与一尘不染中诞生的情谊。浓烈而赤城。稀有而珍贵。
当我们再步入社会。利益从情感复杂到物质,人心变了,时间少了,就更不会在没有太多实际价值的事情上耽误时间了。这时候,要么阅历相同,价值相符,志同道合共勉而行。要么应酬而已,酒池肉林,狐朋狗友塑料情谊。再步入中年,老婆老公孩子银子,一堆的压力,这时候就懒得应酬了,原本就不深刻的慢慢开始疏离,能够说上两句话的也没有太多时间一起玩游戏逛街,仅仅就是微信上偶尔的聊一聊。
一是心累了,一是人累了。
但是这个时候,确实人这一生,所有朋友开始沉淀、发酵和过滤的最佳时间。
年少时候的情谊常常是一个误会
在人这一辈里,有很多的误会。
其中关于友情的,最大的误会就是:年纪大了朋友越来越少,是因为联系少了。
年少时候的朋友,因为分别后,彼此生存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不同,大家对同一件事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读。会因为分别后,社会角色的转变,立场的不同,在一件事中对彼此行为的理解,不同的行为习惯,出现各种误解。更有一些朋友,从曾经的无话不谈,变成无话可谈,曾经的形影不离,变成形同陌路。
为何?是因为时间吗?不是。是因为思维和意识。
所以,感情的深厚其实和认识的时间并没有关系。只是我们认为有。
人类计算时间的方式有点特别,比如,我认识你的那天是二十年前,可毕业后,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中间哪怕相隔了十年,我们还是会统一称为“认识了二十年”。
这就是引发“友情误会”里最大的误会。
那些相隔的“十年”里,其实是一片空白,你们没有接触,没有往来,没有共同的关联,没有彼此见证彼此的改变,甚至不知道对方有没有改变。
所以当两个人再联系,因为某件事情而出现了分歧,谁都没有对错,只是我们彼此,都错过了时间而已。
成年人的世界本就没对错。成年人的世界,除了利益,还有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继续不尴不尬的假装我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刻,在每次出现分歧和误解的时候,选择委屈自己,也委屈对方的做出退让。
也可以放松一点,就简单而自然的,就做一个认识了很多年的熟人。
我从来不认为那些会被利益和情感插一脚,就散伙的感情叫做友情。
说到底,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又怎么能奢望对方想你所想,容你所容。
不必遗憾,不必愧疚,不必记恨。友情不是古董,相处除了包容,还需要相同的养分。友情也不是需要用面子去维系的东西。
真正的朋友,根本不需要你去强求和委屈自己。
朋友是一种暖于心间的存在,简单的拥抱和及时又真诚的关怀。
足矣。
本文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感谢原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