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版科学书(科普的人文情怀)
深圳版科学书(科普的人文情怀)科普专家杨再石说,多年来,在大众传播中,有一股刻意强化、放大公众的“娱乐天性”,而对于“求知天性”不够自信的情况。岂不知,历经几千年文明熏陶的中华民族具有内秉的追求科学、弘扬正气的天性,只是缺少更多优秀的点燃“求知天性”的作品而已。《播火录》在电视和网络上的热播,说明除了娱乐,“科学剧”同样让人痴迷,在今天,公众更加呼唤优秀的科普作品,呼唤多样的精神享受。(作者:金振蓉)
科普,不论以书或音视频的样式出现,总给人一种硬的感觉。这部分原因是由这类作品的特性所决定的。科普中的科学成份,使其不容有任何叙述中的变形和走样。其次,创作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更考验其驾御科普题材的能力。近日出版的《播火录》一书,却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给读者从书中看电视的体验,科普以这种形式的变化,寻求更贴近大众。
人们一直在谈论关于数字化时代纸质媒体是否正走向末路的话题,而《播火录》,作为一本科普书,通过一个二维码,却呈现出书中有视频的样式,由于书的精致与视频的专业拍摄,使通过视频了解的科学,可以通过书籍反复品读,焕彩生辉的文字,制作精良的视频,丰富珍稀的图片,三位一体,让纸质世界和数字世界直接互动,实现了数字时代纸质媒体的别样呈现,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史的电视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
《播火录》讲述的是科学故事,讲述了近代科学先驱为开拓人类知识疆界,在人间播火以传承文明的历程。这是一部普及人类近代科学史的力作。但它的副题“科学发现的人文启示”,使得它讲述的故事,不仅从科学角度来判别科学事件,而且从人文视角,通过一个个科学事例、人物,强调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传播正确的科学方法。在讲述的一个个科学故事里,充满了哲理思辨的色彩。正如作者赵致真所说,这本书是为电视片《播火录》写的文字稿,或者说《播火录》是按照这本书拍摄的电视片、就像对人生博弈的各种“棋谱”“残局”了然于心,能从中学习经验,避免错误,增加选项。读史的确使人睿智。作者把几十年“积攒”的有趣故事汇拢到一起,按照人文价值归类。2016年完成的《播火录》第一季14集电视纪录片,在北京电视台和互联网上播出后得到热烈反响。
“对选材从苛从严,宁遗毋滥;对史实追本穷源,匡谬归真;对歧异慎思明辨,择善而从。这是我们创作《播火录》的基本守则。”赵致真如此说。
科普专家杨再石说,多年来,在大众传播中,有一股刻意强化、放大公众的“娱乐天性”,而对于“求知天性”不够自信的情况。岂不知,历经几千年文明熏陶的中华民族具有内秉的追求科学、弘扬正气的天性,只是缺少更多优秀的点燃“求知天性”的作品而已。《播火录》在电视和网络上的热播,说明除了娱乐,“科学剧”同样让人痴迷,在今天,公众更加呼唤优秀的科普作品,呼唤多样的精神享受。
(作者:金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