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小哥在非洲的难忘经历(兰州小哥在非洲的难忘经历)
兰州小哥在非洲的难忘经历(兰州小哥在非洲的难忘经历)在工厂打工的非洲员工,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人民币三四百元。但非洲的物价并不是太低,尤其是水果蔬菜的价格,要比中国高出不少,但牛羊肉的价格要比中国便宜,一斤牛羊肉,也就是十二三元左右。兰州小哥所在的非洲地区,条件相对好一点,中国商人在这里开超市,开饭馆,开手机店,开五金店的有不少,也有专门做建筑工程的。这些中国商人,大多数是东北人,河南人,江苏人,浙江人,还有福建人。非洲也有城乡差别,有些地方的城乡差别,夸张点说,简直就是地狱和天堂的距离。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如果工作好,收入高的话,生活水平和中国人相差不是太大。但大多数普通的非洲老百姓,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仅仅能够维持生存。兰州小哥所在的这个地区,虽然贫困,但还算是比较好的,人们最起码没有受到过度饥饿的威胁。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北部地区,饥荒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常常遇到因吃不到食物而四处逃荒的人们。村民们经常能够吃到的,可不是菜和肉,菜
二零零八年的时候,我在市区通渭路的天银大厦上班,大厦的斜对面,是一家水果店,经营的水果品质不错。单位里的一群馋嘴女同事,经常光顾这家水果店。我跟风凑热闹,有时也去这家水果店,买一点刚刚新上市的水果尝尝鲜。
我干了有半年多,和路旁这家水果店的老板熟悉了起来,他三十多岁,兰州人,为人比较爽快,待人很热情。我有时工作不太忙的时候,会到他的店铺门口,和他聊聊天。他爱说他在非洲的一段打工历史,听起来蛮有趣的。
兰州小哥跟着他的东北老板,在非洲一个叫赞比亚的国家做生意,认识了不少当地人。都说非洲贫穷,人们吃不饱肚子,有些地方的人们,确实吃不饱肚子,经常挨饿。但也不全然是这样,非洲地产非富,多数非洲人的生活,虽说不太富裕,但一日三餐还是可以保证的,只不过吃得比较简单。非洲一些地区的人在卫生方面比较差,这是真的,尤其在城市之外的村落,当地的姑娘,两三个月不洗头,不洗澡,都很正常。即便后来给他们接通了自来水,他们也不太爱洗澡,从小就没有养成讲卫生勤洗澡的习惯。但人家的身体也一样长得棒棒的,而且不容易得病。
兰州小哥经常去的一个地方,他们不太清楚地名,东北老板给取名叫那吉村,这个地名其实是他们东北老板家乡的一个地方。那吉村这个地方是一个不太大的村落,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他们的厨房里,没有灶台,做饭的时候,就是用三块砖或者三块石头,围成一个圈,点燃柴火,用锅烧水,里面放入菜和肉后,煮熟了就用手拿起来直接吃,很省事。这里的非洲人非常爱吃盐,做一锅菜,要放三次盐,出锅的食物,咸得要死,外来的客人简直不能下咽,但他们却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村民们经常能够吃到的,可不是菜和肉,菜和肉对他们来说,是很少吃到的美食,多数人也吃不起。他们经常吃的主食,是一种叫"西玛"的食物。就是将白玉米粉或者白面粉,直接撒入煮沸的水锅里,然后用一根木把很长的小木铲不断搅动,等煮到七成熟之后,倒入盆里,直接用手捏成小团吃。这种叫西玛的食物,吃起来有点辣嗓子,其做法有点类似于老兰州人吃的"玉米撒饭"和"荞面撒饭"。当地的非洲人,不论是吃肉食,还是吃蔬菜,都喜欢和西红柿搅拌在一起吃。还有就是他们吃盐很重,做一顿饭,要放好几次盐,这在前面我已经说了。还有啊,当地人很少吃辣椒,也不爱吃辣椒。
烧完火的柴木灰,这一带的村里人是不会丢弃的,白色的柴木灰可以用来洗涮铁锅的外部,效果很好,用柴木灰擦洗完的锅,外表锃明发亮。村里人使用的锅,可不是我们中国人家中使用的那种底小口大的铁锅,而是一个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直筒小锅,就连锅把子也没有。灶房里见不到灶台,烧火做饭的时候,整个屋子里飘满了柴木燃烧完的白色灰烬,四周的墙壁也被烟火熏的黑黢黢的。
听当地的官员说,这一带生活的非洲村民,寿命不是太长,平均寿命在四十五岁左右。不知道这和他们吃盐太多有没有关系。在非洲津巴布韦的一些部落,人们的寿命更短,平均只有三十多岁。不论活了四十多岁还是三十多岁,究其深层的主要原因,还是极度贫困造成的。
非洲也有城乡差别,有些地方的城乡差别,夸张点说,简直就是地狱和天堂的距离。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如果工作好,收入高的话,生活水平和中国人相差不是太大。但大多数普通的非洲老百姓,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仅仅能够维持生存。兰州小哥所在的这个地区,虽然贫困,但还算是比较好的,人们最起码没有受到过度饥饿的威胁。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北部地区,饥荒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常常遇到因吃不到食物而四处逃荒的人们。
在工厂打工的非洲员工,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人民币三四百元。但非洲的物价并不是太低,尤其是水果蔬菜的价格,要比中国高出不少,但牛羊肉的价格要比中国便宜,一斤牛羊肉,也就是十二三元左右。兰州小哥所在的非洲地区,条件相对好一点,中国商人在这里开超市,开饭馆,开手机店,开五金店的有不少,也有专门做建筑工程的。这些中国商人,大多数是东北人,河南人,江苏人,浙江人,还有福建人。
兰州小哥所在的非洲村落里的人,爱吃南瓜,这一带也盛产南瓜。如果南瓜得了丰收,产量好的话,他们就会拿到集市上去卖,一个南瓜,可以卖到四元钱左右,上百个南瓜卖出去的话,也能够得到一笔丰厚的收入,可以用来改善一下家里的物质生活条件。当地的椰子非常好吃,椰子汁、椰子肉,都要比国内产的椰子口味好不少。还有非洲产的木瓜,味道可以说也是蛮不错的。但市场上出售的非洲水果,价格偏高,顾客大多是有钱的中国人和欧洲人,当地人一般是不会买来吃的。非洲的赞比亚、几内亚、津巴布韦,老百姓的收入都是很低的,但物价却高得有点离谱。
当地在城市里居住的小伙子娶媳妇,正常情况下,要花去人民币一万元左右。这在中国人看来,结婚的费用不算高。但我在前面说了,在非洲的赞比亚,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三四百元。就是不吃不喝地攒一万元钱,也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对要结婚的当地年轻人来说,一万元可是个天文数字,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当地年轻人谈恋爱,男方也会给女方花一点钱,但不是太多,一个月,会给女朋友花去十五元左右。
兰州小哥所在的这个地方,还保持着一夫多妻制的风俗。他们认识的一家人,这家人的爷爷,娶了三个老婆。第一个老婆生了五个孩子,活下来了二个。第二个老婆也生了五个孩子,活下来了三个。第三个老婆生了二个孩子后,她们的丈夫因得病死去了。
国内的媒体上说,有些非洲人不爱劳动,有点懒惰。兰州小哥却认为有不少非洲人还是很勤劳的,他认识的一个非洲当地人,起初在街头上摆了个小摊,出售矿泉水和烟卷,攒了一笔钱之后,又考取了汽车驾驶证,然后到一家出租车行当司机,每个月的收入颇高。他的目标就是多挣钱,然后购买一辆小汽车,自己当老板经营出租车,这在非洲当地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高收入行业。
兰州小哥说,他所在的当地村落,人们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就是靠天吃饭,没有形成天天劳动的习惯。这也让不少外来的客人产生误会,以为他们懒惰。但现在情况已经变得好多了,村落里的许多人,种起了土豆玉米,办起了养鸡场,有不少年轻人到城市里去打工,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宽裕。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以前相比,也在渐渐发生变化,以前孩子们出门不洗脸,现在也会洗一洗。村落里的孩子,洗脸的方式很有意思,他们早晨上学之前,头部就着水桶,只用一只右手,掬起水来,将脸部和头部粗粗擦洗一下,从不用双手洗脸,也不用毛巾将脸部头部上的水擦干。不一会儿的工夫,干燥的空气,就会让脸皮上的水滴没有了踪影。
兰州小哥经常去离他们比较近的村落,和不少非洲人结成了朋友,看到他们有了困难,也会尽自己的力量帮他们一把。村落里的一个人,他的孩子只有七八岁,很是好动顽皮,在垃圾堆里捡了一块细长彩钢板,将钢板当成一把刀玩耍,钢板的边刃很锋利,不小心划破了头,割了一个很大的口子,流了不少血。那天兰州小哥正好开着车去了他们的村落,看到孩子的伤势之后,赶快开车将孩子拉到了市区的医院。做了CT检查,又住了院,伤口治好后,花了很大一笔钱。孩子的家里没有钱,很穷,是兰州小哥的东北老板给垫付的医疗费用。
后来兰州小哥经常去看望这个孩子,还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这在他们那个村落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用品。兰州小哥将自行车送去时,这个孩子高兴了好多天。后来孩子上学,就天天骑着这辆自行车。村落里的孩子,骑自行车上学的,就这一个孩子。
和村落里的不少人结成朋友之后,兰州小哥有时请他们吃家乡兰州的风味小吃,村落里的孩子,最爱吃兰州小哥做的韭菜饹子。这种韭菜饹子兰州小哥一次最多只能吃三个,但村落里十几岁的孩子,一次能吃四五个。有一个被东北老板称作"翠花"的女孩,一次竟然吃了六个韭菜饹子。可见他做的食物,有多么受村落孩子们的欢迎。
非洲女孩"翠花"年龄十四五岁,活泼好动,但学习能力比较弱。兰州小哥说,有一天她数案板上的中国饺子(村落里的人,没有用过板案,是兰州小哥给带去的),数到十以后,就数不清了,从十一直接跳到了二十。教了她很多遍,就连旁边六七岁的小孩子都听懂了,可这个"翠花姑娘"死活搞不清数字。后来翠花和村里二十多岁的几个男孩子来往,一来二去,不知怀上了谁的孩子。她本来是在上小学的,怀了孕,学也自然上不成了。
中国的饺子和面条,村里的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吃,但孩子们都是用手拿起来吃。兰州小哥递给他们筷子,让他们用筷子将饺子和面条挟起来吃。孩子们刚开始不习惯,也不太会用筷子。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吃了三四次饺子和面条之后,一个个都学会了使用筷子。
兰州小哥的东北老板,是一个很有爱心的生意人,在钱上不是太抠门,对他能够帮助的非洲村民,也是尽力出手帮助。村民们得病,一般就是硬熬,不去医院。小病也许能熬过去,但得了大病,硬熬无疑会耽误病情。为此,东北老板从国内和当地,购买了不少常用药物,分发给村民,这让村民们的病情减少了许多。
东北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好,在城区开有一家超市,还开有一家体育健身中心,这都是当地的白领阶层才能消费得起的。后来他们公司在当地的村落附近建起了一座农场,用来养殖鸡鸭和山羊,山羊在当地的价格极为便宜,一整只嫩山羊肉,人民币一百五十元就可以买下来。东北老板爱吃羊肉,有时会请村里的孩子们来吃他亲自下厨做的黄焖羊肉和红烧羊排,色香味俱全,味道真是不错。
当地村民很爱吃东北老板做的红烧羊肉。但村民们收入过低,有些人家甚至没有收入,饿肚子是经常遇到的事,就别提吃羊肉了。能够遇到东北老板请他们吃羊肉,是很令他们开心快乐的一件事情。
农场种植了西红柿、白菜、洋葱等各种蔬菜,雇用了不少当地人在农场干活,这样的话,可以让他们得到不少物质上的实惠,也可以学到种植技术,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起初这些工人上班,完全没有时间观念,说好的早晨八点上班,他们到农场来的时间,往往已经是九十点钟。这样的事情刚开始没人介意,但经常发生,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东北老板见工人们总是迟到,心里有点生气,一次对着一个工人说,你怎么天天迟到?那个员工说八点钟上班太早,他瞌睡太浓,起不来。东北老板说,我干脆给你买一辆自行车来上班吧!这是一句明显的气话,要是在中国,工人听到这句话,就知道老板生气了,是很严重的警告。但这个非洲工人不了解老板的意思。以为老板真要给他买一辆自行车,高兴地说,太好了,有了自行车我就肯定不会迟到了。
兰州小哥说,当地非洲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差别还是很明显的,毕竟双方文化背景不同。和当地人打交道,最好不要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说话,那样对方真的不太明白,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过于博大精深,能够体会其中内涵的当地非洲人不是太多。和他们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有什么问题和想法,直接说出来,不用顾忌对方的面子,这样双方反而不易产生误会。
离这个村落大约有十里地,建有一所学校,学生有六百多人,但只有三间教室,教室的屋顶是用铁皮铺盖的,墙壁没有粉刷,课桌下没有放书包的匣盒,十分简陋。但教室面积足够大,每间教室可以容得下五十位学生。六百多个孩子上学,三间教室自然不够用,只能轮流到学校上课,学习条件不是太好。每个孩子每年的学习费用要九百多元,村落里的人们,大多贫困,给孩子交学习费用,不可能一次性交齐,所以是每三个月交一次学费。
这个村落里的孩子,从小就要帮家里面干活,兰州小哥认识的一家人,他们夫妇生有三个孩子,二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孩子只有四岁多一点,但家中生火做饭,四岁的女孩会帮妈妈把木柴从仓库里抱到厨房里。小女孩虽然只有四岁,干起活来还是很有眼窍的,她会将柴火一捆一捆抱到厨房,把这些木柴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厨房靠墙壁的角落里。
兰州小哥认识的这一家人,后来搬到东北老板的农场去住,这样的话,他们居住的条件会好一点,而且不缺水用。在非洲,水是个比较稀罕的玩意。有了水,生活会方便许多。四岁的小女孩,除了帮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之外,还学会了洗自己的衣服,这真是令人惊奇佩服的,中国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真是一点也不假。
他们所在的这个非洲地区,南部的经济条件,相对好一点,北部则要贫困不少。为了求生存,北部的不少人,都来到南部打工。兰州小哥遇到不少北部来的非洲人,他认识的有三个孩子的那一家人,就是来自北部。有一次东北老板请他们一家人吃烧烤,没想到全家人都是第一次吃牛肉烧烤,还给他们带去了一些在中国超市买来的饮料。女主人告诉他们,这是她第一次喝到饮料,她很喜欢喝。不过她不喜欢喝啤酒,尽管是第一次喝,也说没有饮料好喝。最有意思的是,村落里的人,最爱吃中国的泡面,非洲也有本地产的泡面,但味道太差,不能和中国的泡面相比。泡面在中国商人开的超市里随处可见,有酸菜的,香辣的,红烧牛肉的,品类繁多,但村里的人从不去超市,原因就是没有钱,消费不起。
在非洲,有许多中国商人爱帮助那些贫困人家,对待非洲员工也很宽厚,出手大方,以便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一点。但也有个别中国商人,心态不是太好,有时候甚至捉弄人家。这些事尽管很少发生,但有时遇到了,也是很令他们生气和遗憾的,认为有些商人做事没水平,丢了中国人的面子。
兰州小哥遇到的非洲人,淳朴真诚。一般来说,那里的多数非洲村民,都性格外向,有事不藏着掖着。不过他们遇到的这一家人性格都比较内向,接受了中国人的帮助,也不会过于表达感谢,显得有点木讷,但他们内心则是清楚的,知道他们遇到了好人。他们表达感谢的方式,就是你有什么力气活需要他们帮助的话,他们会踏踏实实干完。兰州小哥起初不能理解,帮助了他们,怎么没有热情的感谢之意。后来双方交往越来越深,才理解他们只是不会做表面的口头表达,内心里,则对中国人的好感很是深厚。这样的感谢,应该是更真诚,更令人温暖的吧。兰州小哥说,帮助非洲的贫困人家,最好不要有高人一等的心态,不要用俯视的目光看待人家。人和人不论贫富,其实都是平等的。他们后来的心态越来越平和,认为帮助人家,是一件相当快乐的事情,不需要人家的回报和感谢。只要看到他们因得到帮助,脸上笑容越来越多,就感到十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