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特色九头鸟(今天我们还九头鸟)
湖北特色九头鸟(今天我们还九头鸟)山海经中的神,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 “神祗”,有神力,另一种是样貌异于人,常以人面兽身的形象出现,但没有神力。这种神,现代我们通常把它们称作“图腾”。注意哦,在这里它被称为“九凤”,并且形象是“九首、人面、鸟身”,且被尊称为“神”。我们先来看看九只头的鸟这个经典形象,最早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记载。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九凤:
九头鸟,现在常被人称作姑获鸟、九凤、鬼车等等,在写过的一篇关于中国省鸟的文章后,总有人提到湖北省的省鸟应该是九头鸟。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一只存在与传说中,从不显露真容的鸟儿竟然有这么多的粉丝。
在此我们先不讨论它是否能作为省鸟,就我个人所查到的资料,来和大家聊聊九头鸟的“前世今生”。
现在我们在网上搜索九头鸟,会看到这样的解释: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妖鸟,为不祥之鸟。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看九只头的鸟这个经典形象,最早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记载。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九凤:
注意哦,在这里它被称为“九凤”,并且形象是“九首、人面、鸟身”,且被尊称为“神”。
山海经中的神,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 “神祗”,有神力,另一种是样貌异于人,常以人面兽身的形象出现,但没有神力。这种神,现代我们通常把它们称作“图腾”。
九头鸟又是什么呢?
“九头鸟”这个词,最早在北宋《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中出现:“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明末清初字书《正字通》则有“:仓鸟,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留鸟,大者翼广丈余,昼盲夜见火光则堕。”的记载。
这里可以看出,鬼车和九头鸟说的是同一种鸟。
而鬼车鸟又在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记载,说:“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头,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
说的就是鬼车这种鸟,常在春夏出现,尤其是野外,它的出现往往不详,会吸人魂气,曾经有十个头,被狗咬掉了一个,只剩九个,伤口血流不止。这和后人传说基本吻合。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九头鸟体型其实并不大(大概和鸭子那么大吧),叫声也不好听,被人认为不详,常在傍晚出现——如果忽视掉九头的特征,有没有想到一个很相似的鸟,猫头鹰?当然啦,这只是一个猜测,九头鸟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从上面大家就能看出,九凤和九头鸟,在记载中似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除了共同的九头鸟身特征,其它方面可谓一个天一个地。
那么九凤是怎么由神变成了不祥妖鸟呢?
从古籍记载中可以发现,自秦汉以后,九头神鸟的称呼逐渐被取代,其中九头鸟,姑获鸟,鬼车等便在其中。这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而是九凤整体印象的全部颠覆,九头凤从神兽变成了妖物,变成了能化为女子吃人拐小孩的恶妖,民间甚至以此为题材发展出了不少志怪传说。
楚地的原始神物“九凤神鸟”的妖魔化,有说是中国封建王朝“唯龙独尊”下对其他神物排斥的结果。也有说是因为东周时期,周、楚之间关系一度处于敌对状态,周昭王远征楚国,战死在汉水之中,成为异乡之鬼。周人对忌恨楚,便编排楚地图腾九头凤,将其说成妖物,还被周公旦(就是周公解梦的周公)射掉了一个脑袋。
这两种说法都有理有据,无法确定哪一个更接近历史。但我们能从中清楚的知道,九凤才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楚人所崇拜的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就是它。
更何况,传说楚人先祖祝融就是凤的化身。《白虎通·五行篇》就记载:“(楚)其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
就连九凤,都有说法是帝颛顼与九嫔葬于汉水,九嫔的魂灵化为九凤,庇护着这片大地,因此,九凤最开始应该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体现。
楚人有“九头鸟”的绰号,大概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谚语随着时代变迁也变得褒贬不一,但我想,在荆楚文化中,人们心中理想的那只“九头鸟”,就是最初的“九凤”,它代表的是祥瑞,代表的是人民的坚韧不拔,生生不息,代表的是遨游天地的自信和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