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恩施必玩的三个景点土司城门(神农溪上的浪花)

恩施必玩的三个景点土司城门(神农溪上的浪花)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谭绍康调到了文化站这个清水衙门。眼瞅村民们除了露天电影外,享受不了什么精神文化大餐。谭绍康琢磨着让堂戏重回乡村舞台。没有传艺场所、没有稳定收入、没有娴熟艺人……还没迈出第一步,重重困难彷如拦路虎。但他并未退却,四处拜师学艺,还安排学徒吃住在自己家里编排节目。送戏送到家门口年逾古稀的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绍康,就是延续巴东堂戏、皮影戏传奇的人。自小在神农溪岸边长大的谭绍康,堂戏、薅草锣鼓、皮影戏是他儿时最深的记忆。当他还只有17岁时,就到当地学校教书,在教书时,他就喜欢哼哼堂戏、皮影戏等小调儿,并悄悄地写戏唱词。“不安分”的他多次被领导批评为“没有专业思想”。但真正痴迷上巴东堂戏、皮影戏等民俗山歌,是他35岁那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谭绍康在平阳河堤疏河连队里负责宣传,写报纸、办橱窗、组织晚会……十分活跃。写巴东堂戏词、谱曲、演唱他都独揽一身,创作的《平阳战歌》

堂戏,属全国380个地方剧种之一,流传于巴东县神农溪流域,与南剧、灯戏、傩戏、柳子戏一起被誉为恩施州民族文艺“五朵金花”。酷爱堂戏的巴东人,把她比作“神农溪上一朵跳动的浪花”。

恩施必玩的三个景点土司城门(神农溪上的浪花)(1)

一板一眼纠身段

皮影戏在巴东江北的溪丘湾、沿渡河一带很流行。演出班子一般由4人组成,两人举影子,一人操琴,一人兼奏多种器乐。唱腔为堂戏的“小筒子”,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式。演出所用的“影子”多为牛皮制作,由皮影艺人手工刻制而成,生旦净丑,神形兼备,演出时间一般在2至4小时。

虽然堂戏、皮影戏深受山区群众的喜爱,但因演出班子没有固定收入、部分老艺人的离世等原因,皮影和堂戏队伍日益萎缩。

年逾古稀的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绍康,就是延续巴东堂戏、皮影戏传奇的人。

自小在神农溪岸边长大的谭绍康,堂戏、薅草锣鼓、皮影戏是他儿时最深的记忆。当他还只有17岁时,就到当地学校教书,在教书时,他就喜欢哼哼堂戏、皮影戏等小调儿,并悄悄地写戏唱词。“不安分”的他多次被领导批评为“没有专业思想”。但真正痴迷上巴东堂戏、皮影戏等民俗山歌,是他35岁那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谭绍康在平阳河堤疏河连队里负责宣传,写报纸、办橱窗、组织晚会……十分活跃。写巴东堂戏词、谱曲、演唱他都独揽一身,创作的《平阳战歌》《三姊妹上河堤》等巴东堂戏歌曲成为队员提神解乏的“妙药”,连队员劳作时也不禁学着他的调儿哼上几声。

恩施必玩的三个景点土司城门(神农溪上的浪花)(2)

送戏送到家门口

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谭绍康调到了文化站这个清水衙门。眼瞅村民们除了露天电影外,享受不了什么精神文化大餐。谭绍康琢磨着让堂戏重回乡村舞台。没有传艺场所、没有稳定收入、没有娴熟艺人……还没迈出第一步,重重困难彷如拦路虎。但他并未退却,四处拜师学艺,还安排学徒吃住在自己家里编排节目。

为了民间文化不失传断代,多年来,谭绍康对堂戏、皮影戏这些民间传统节目进行改革创新,改黑白牛皮影为彩色,制作现代皮影唱现代戏;对传统剧目进行梳理和改编,创作《雷家院子》《农家乐》等现代堂戏9个,并把堂戏单一的音乐旋律伴奏变为和声伴奏;同时还把堂戏送进校园,先后辅导学生138人学唱堂戏。 他登门拜访巴东堂戏老艺人黄大国,组建起第一支巴东堂戏表演队。没有场地,他就把戏班带到自家,边排练演出边搜集散佚的唱本。终于,销声匿迹了十几年的堂戏、皮影戏终于又和乡亲们见了面。当堂戏《山伯访友》《借妻回门》首次摆上舞台,村民直呼:“土戏就是过瘾!”

从此,冷清的文化站开始红火起来,堂戏队、皮影队也从当初的一两支生根发芽,如今共有18支。在谭绍康等人的努力下,溪丘湾乡先后于1995年、2007年被省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该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2011年,溪丘湾堂戏表演队被州民间文艺家协会表彰为“优秀表演队”。2005年,他还被巫山县请去为邓家乡抢救失去多年的“踩堂戏”,该乡也被重庆市命名为“踩堂戏保护基地”;2013年,他又被沙洋县沙洋镇三峡移民村请去传承堂戏和民间歌舞,受到荆门市群众的喜爱。

为了和时间赛跑,把巴东堂戏等民间文化“抢”回来,谭绍康走遍巴东江北片区、神农架、兴山等地,采撷到巴东堂戏剧目55个,搜集整理山歌、小调693首,婚嫁歌、丧歌122种,结集出版了《呼唤神农溪》三部曲,采写400多个民间故事编成《梦唤神农溪——民间故事》。

“用深情,耕耘丰润的心田;用真挚,伴起共鸣的和弦。”在读书笔记里,谭绍康字正方圆地写道。2003年,他正式退休,但退而不休的他仍心系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他用一支笔播“种”文化,让老百姓沐浴在现代文化与古老巴东堂戏的交融中。他走村串户搜集民歌、山歌、故事,谭绍康让一大批“走失”的乡土文化回到书本,挽回了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

踏遍数百里山路,访谈上千文化艺人,记录下几本书稿……作为县政协委员,谭绍康提出了《抢救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保障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为题的提案,引起了有关方面关注。在溪丘湾乡瓦屋基村堂戏传承基地,县文体部门投入2万元购置服装、音响、道具,堂戏一下子在村子院落里成为一道文化景观。

“我们有了乡村舞台,加上这些演戏的家什儿,何愁唱不出一台好戏呢。”说起这些年的变化,队长谭学美津津乐道,对搞好堂戏传承热情高涨。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谭绍康与巴东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巴东堂戏等地方戏曲于2016年进入了校园。去年4月,谭绍康在官渡口镇中心小学、溪丘湾中心小学开展了近一个月的巴东堂戏培训;去年12月,谭绍康又与县非遗展演中心一道,率信陵镇堂戏表演队进巴东职高、信陵镇实验小学演出,获得了师生们的好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