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因为孩子学习动手打人怎么办(孩子习惯动手打人)
经常因为孩子学习动手打人怎么办(孩子习惯动手打人)1、指责批评式反应——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作为父母,习惯应对孩子打人的反应多是这样三种反应模式:1、批评指责式;2、暴力打骂式;3、警告式。接下来,我们先来详细分析父母的这三种反应的负面效应,让父母明白为什么这三种常见的反应对孩子是无效的。然后,再给出三种具体的方法,帮助父母及时有效地改变孩子的打人行为。3“不能打人哦!”整个游玩的过程,乔治妈妈都在不停的处理乔治的问题:乔治踢小弟弟了、乔治推搡哥哥了。乔治总是通过打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很有可能是因为乔治打人时,妈妈的不正当的反应导致的。
一次与朋友逛西湖的时候,发现她家宝宝乔治喜欢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面对乔治的打人行为,乔治的妈妈会有这样的反应:
1“你不要打人”
2“你打人,我就打你”
3“不能打人哦!”
整个游玩的过程,乔治妈妈都在不停的处理乔治的问题:乔治踢小弟弟了、乔治推搡哥哥了。
乔治总是通过打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很有可能是因为乔治打人时,妈妈的不正当的反应导致的。
作为父母,习惯应对孩子打人的反应多是这样三种反应模式:1、批评指责式;2、暴力打骂式;3、警告式。接下来,我们先来详细分析父母的这三种反应的负面效应,让父母明白为什么这三种常见的反应对孩子是无效的。然后,再给出三种具体的方法,帮助父母及时有效地改变孩子的打人行为。
1、指责批评式反应——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
孩子打人时,父母下意识的反应是指责、批评。
当我们对孩子说“你不要打人”。其实,你的意思是“你要打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强调什么,孩子就会做什么。
哈佛大学老师乔治,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实验叫“别去想红色的大象”。
乔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告诉他们:“不要想红色的大象,千万不要想红色的大象。”
睁开眼睛,乔治问学生们:“你们想到什么?”
学生们说:红色的大象。
当我们不停的对孩子强调“你不要打人”,其实,是在加深孩子的打人行为。
如果,不能说“你不要打人”,那我们又要怎么说呢?
我们要对孩子强调拥抱、握手。
只有强调拥抱、握手,拥抱、握手的正确行为才能在孩子思维中得到加深,当正确的行为被反复的强调,孩子正确行为的神经就会得到增强。
《切换思维,改变人生》里面说道:将积极的选择引入意识之中,使已经定型的消极选择的神经网络变弱,与此同时,积极选择的神经网络茁壮成长,消极选择的神经元得不到足够的增强信号就会解体、断开。
反复强调积极的行为,积极行为的意识就能得到增强,积极行为意识的增强会夺走消极行为神经网络的能量,孩子消极行为的意识就会减弱、解体,孩子就会减少、断绝错误的打人行为。
2、暴力打骂式反应——父母又给孩子做了一个错误的暴力示范。
乔治妈妈对乔治的打人行为忍无可忍,暗暗地掐乔治的小手,并威胁道“你再打人,我就打你”。
其实,我很想对乔治妈妈说:你想用不文明的方式教会乔治使用文明是行不通的。孩子能否文明,都是通过学习你的行为方式得到的。
我们无法教会孩子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
婶婶对我说:“你妹妹,遇到邻居都不会问好,感觉很没礼貌”。
我心想:婶婶,我也没见到你向邻居问好过啊!
孩子就像我们的镜子,我们教孩子什么,就会在孩子身上看到什么。想要孩子改掉错误的行为,我们就要改掉自身的错误行为。
3、警告式反应——因思维定势产生的晕轮效应,对孩子产生误判。
基于乔治以往的打人经历,乔治的妈妈总会对乔治警告道“不能打人哦!”。
如果,我们根据孩子的以往表现,来推断孩子未来的状态,我们就是进入了思维定势的盲区。
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反复使用稳定的、固有的思维路线。
一旦孩子打人,思维定势就会介入我们的思维,抢在我们理性分析孩子的行为之前,进行快速的判定孩子的行为,思维定势会阻碍我们关注孩子的感受、思考孩子的动机。
乔治看到小弟弟被门困住了,想帮助小弟弟开门,而乔治的妈妈担心孩子犯错,立刻喊到:“不要推小弟弟”。听到妈妈的话,乔治生气的把小弟弟推倒了。
乔治的妈妈已经认定乔治是个爱打人的孩子,所以,无论乔治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妈妈都会认定乔治想要打人,这就是乔治妈妈对乔治的思维定势所带来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特征,然后,我们会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有个故事,就是用来描述“晕轮效应的”。
从前,一个施主发现自家的斧头丢了,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接下来的几天,无论是领居家孩子的走路姿势,还是说话腔调,在施主看来都是鬼鬼祟祟的。直到有一天,施主找到了自己的斧头, 这时候,怎么看邻居家的孩子都觉得是正直的。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放下自身的成见(思维定势),不要带着自己固有的成见来看待孩子。
孩子过去的样子,并不能代表未来的样子。我们要看到孩子可能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孩子现在的样子。
父母通过指责批评式、暴力打骂式、警告式的处理方式,都不能有效的阻止孩子的打人行为。那怎样才能改变孩子的打人行为呢?根据我的自身经验和思考并结合故事案例,给出以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作为父母,我们先来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 你自己是否也有打人的行为,你愿意改变吗?
- 对于孩子的打人行为,你能否做到及时的制止?
- 你真的想要改变孩子的打人行为吗?
1、你自己是否也有打人的行为?改变孩子的行为,先从源头树立榜样开始。
如果,你有打人的行为,你是不可能让孩子不打人的。
朋友曾经对我说:“我家宝宝老是打其他小朋友,我真的很郁闷啊”。而有一天,我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她拿着一根树枝,正准备打孩子。
想要孩子不打人,我们就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如果,我们一边告诉孩子不要打人,一边又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言行不一致又怎么让孩子听你的呢?孩子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做,想要改变孩子的打人行为,我们自己就要先做出改变。
2、对于孩子的打人行为,你能否做到及时的制止?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把孩子的打人行为当成小事。
如果孩子做出打人的行为时,我们没有及时的制止、纠正,就会导致孩子的打人行为愈演愈烈。
古话说,三岁看老。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对他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纠正,那么,孩子就会认为他的行为是正确的,孩子就会一直延续自己的错误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小的时候,孩子无所畏惧的打人,长大了,孩子可能就会事无忌惮的杀人。这样的结果,会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想要看到的吗?
我家宝贝,最近适逢的儿童敏感期,动不动就打人,我跟他爸爸都会不同程度的被打。
后来,我就与他爸爸商量好了,一旦孩子做出打人的行为时,我们就采取冷处理,两个人都不理他,同时告诉孩子,一旦他打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就不会理他。在孩子做出打人的行为时,我们会选择直接走开,去做自己的事情,直到孩子向我们道歉,并表示不会再打人,我们才会搭理他。
三岁以内,孩子的大脑前额叶还未发育完全,孩子无法对事情进行判断、以及自我控制。
大脑前额叶,是大脑中对事情进行理性思考的部分,它可以帮助孩子判断事情正确与否,同时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控制。
所以,三岁以内的孩子打人的行为是无意识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而三岁后,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时候,孩子的打人的行为就需要得到及时的制止、正确的引导。
孩子的打人行为就像火苗一样,我们要趁火苗还没燃烧起来的时候,就及时的扑灭它,不要等到火苗成为熊熊大火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3、你真的想要改变孩子的打人行为吗?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与换位思考才是父母最该重视的。
大多数孩子打人的原因是: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与不满。
乔治想要把自己的玩具给哥哥玩,但他不懂的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就用强硬的方式,把玩具硬生生的塞给哥哥。这样的行为,就遭到妈妈的批评:“你为什么又推哥哥!”。
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通过错误的行为来表示,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宝贝学会分享了呢,好棒哦!如果,你想把玩具给哥哥,要对哥哥说“玩具给你玩哦!”,不能直接把玩具推给哥哥,玩具推给哥哥,哥哥会以为你要打他,哥哥就不跟你玩了”。
我们习惯于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却从不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孩子又怎么能出正确的行为呢?
乔治妈妈,对孩子的打人行为深恶痛绝。
我:“既然无法忍受,为什么不帮助孩子改变呢?”
她回答道:“我不知道怎么改啊”。
我想说,“不知道”的另一个意思是“我不想”。
很多父母,放任孩子随意生长,却希望孩子能够知书达礼,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而孩子能够知书达礼是靠父母教育出来的,不是通过自己学习就能够获得的。
想要孩子不打人,除了需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我们还需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只有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才会为他人着想,才能真正的杜绝孩子的打人行为。
宝贝想要摘花的时候,我会对他说:”花花,会痛哦,你揪花花的时候,就像妈妈揪你的耳朵。如果,妈妈把你的耳朵揪下来,你会痛吗?”
天天:“痛痛”。
孩子,慢慢地松开了揪着花瓣的小手。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孩子才懂得体谅他人的感受,才会使用正确的方式来对待他人。
想要孩子不打人,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打人的行为,只有我们自己做出改变,才能促使孩子做出改变。
写在最后: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怎么教,孩子就是什么样。想要改变孩子的打人行为,就需要改变父母自身的暴力行为,只有父母做出了改变,才能引导孩子做出改变,否则,一切应对孩子打人行为的措施,对于您来说都是无效的。
作为父母,“身教”远大于“言传”,您的一个正确行为比一万句话更有说服力。
我是宝妈的逆生长,专注育儿与宝妈成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