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螺蛳完整版(摸螺蛳)
抓螺蛳完整版(摸螺蛳)说起摸螺丝,我也是拼的,最远去过上京的親料大塘和东风水库,因为是别的村子总感到有些不便,怕被人家骂;呢东风水库水太冷,与鹫山水库一样太干净了,环境也不是很熟悉是吃不消摸螺蛳的,只会去夫夫浴,是不会去摸螺蛳的。其他到过的一些地方已记不太清梦,总之到过很多地方 ,好像后京也去摸过。老家塘和水库其实挺多的,还有一个叫黄家坞水库的也没有去摸过,那个水库在牛团湾,阳光照到的时间不长,有点阴森吓人,平时不太敢去,只有在正午阳光正盛的时候才敢去,只去过一次,螺蛳不多。里半村有哪些塘不是很清楚,桑园蓬和里新屋有塘的,记不清名称了,绍文堂前面有个塘的,叫啥忘记了,这是个村中塘,只供附近人家洗农具啥的,真正的功能可能是防火和集水,下流有个三角塘也是这个功能,有人赶娘鳅但很少有人摸螺蛳的。摸螺蛳曾经是我少年时夏天最喜爱做的一件事,既感受了库水的清凉,又收获了劳动的喜悦,每次端着满满的一脸盆螺蛳,走在回家的路上,
“卖螺蛳,卖螺蛳…来买螺蛳,五分钱一碗”随着这一声声抑扬顿挫的呟喝声,就知道离夏天不远了,这些来自绍兴和湖沿汰(诸暨土话:山下湖、白塔湖一带的人,泛指沿江沿湖的人家)的小商贩,热情而勤劳地沿门叫卖着螺蛳,赚些微薄的零用钱补贴家用。螺蛳,在物质贫乏的60~70年代,那绝对是一碗让人又喜又愁,又便宜又可口的美味,是一道夏天不可缺少的下(老家读“和”)饭菜,也是唯一不受票和钱制约的,又称得上是荤菜的。生活在农村的一般不用化钱去买,基本是自己去河塘里摸,标标准准的自力更生。摸螺蛳对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可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不会知道螺蛳生活在哪里?估计90年代后出的农村人也不一定会知道。
流传于老家一带的古语:“清明螺,抵只鹅”,足以证明此时螺蛳的肥美,在江南的大排档和夜宵中,螺蛳笃定是抢手贷,酱爆螺蛳绝对的头牌,螺蛳吮吮,小酒咪咪 ,生活不要太惬意 ,可惜我不会喝酒只有看着的份。说是说清明螺,其实此时很少,能吃到了的螺蛳大多来自绍兴等水乡,是撑船去河、湖的中心或河边,用一个叫螺蛳扒的工具扒来的,需左右手配合着来,扒上来的螺蛳中带着石子,还不能卖钱,须在船上或回家把石子挑出来,这样才能出售。绍兴是著名的水乡,河道纵横密布,水资源丰富又富含营养,所以螺蛳也长得特别肥美,壳黑黑的还带点青苔,螺蛳的生命力很旺盛,一般不会死一点点水就能成活。沿门叫卖的螺蛳是小贩从船老大手中“行”来的(土话,相当于现在的批发零售),再走街串巷叫卖,绍兴话具有江南特色,糯糯的既亲切而又浓情,听起来像唱歌一样,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有的小贩嗓子好,能把叫卖声叫得像唱莲花落。一听到这声音人们便会端着脸盆去小贩那“号”(土话,买的意思)一碗螺蛳来,记得起初是3分钱一碗,后来涨到5分。刚买来的螺蛳不能吃,得拿回家后用清水浸泡,滴两三滴菜油,再静养2~3天,让螺蛳吐出肚里的泥土,然后剪去屁股再浸泡半天,让螺蛳吐尽全部泥土,这个时候就可以按各自的爱好,做自己最喜欢的吃法。螺蛳做法简单,没有俗成,小时候我母亲是用猪油、酱油来蒸的,味道超好吃,又香又鲜,时间宽余的话也会炒一炒的,放点小葱和韭菜,再放些许辣椒,味道又是别样,以前诸暨不吃辣的,螺蛳“顾”(土话,吃的意思)饭,都能多吃两碗。
我老家虽然是山区,却是沙质地型,水不易盛住,家乡有句大人小孩都会讲的俗语:业业(土话,天天的意思)三百桶,夜夜归原桶。先民们为了生存和保持农作物的生长,在田间地头挖了许许多多的井和塘,大大小小的星罗棋布,据不完全统计有几十口之多,我所知道的也能报出十多口,基本是10~20丘田之间有一个水塘和一口水井。我家老屋台门后面就有一个塘,叫不上名字了,现在已填平上面盖了房子,塘里有鱼、有娘鳅和黄鳝,这里的娘鳅都是背脊乌黑肚皮雪白的,我们叫它糯米鳅,是娘鳅中最好吃的,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有没有螺蛳到不是很清楚,大人进畈了会在此洗农具和料桶(土话,指粪桶),水很脏也很肥,适合鱼的生长。再沿马路往前走风水埂边上有一大一小的二个塘,其中有一个叫荷花塘,具体是哪个已记不清了,这二个塘比较脏,有没有螺蛳不清楚,看到的都是牛在汰浴。再往前走是一个叫缸窑山的小坡地,脚下有二口塘,大塘和小塘,大塘是有螺蛳的,我去摸过很多次,大塘也干净螺蛳很多,当年也曾经是外半村人夫浴(土话,指沐浴)的地方,塘里的螺蛳也比较大,壳薄肉肥。夏天中饭后偷偷约上三五小伙伴去大塘,我们一边摸螺蛳一边夫浴,塘没有石头做的堤坝,摸螺蛳只能沿塘底斜坡轻轻的摸,不然躲到水底泥下很难摸到,小塘我的记忆中好像没去摸过螺蛳。再往上面走,就是我们村最大的塘了,不对应该叫水库,在这里普及下常识:塘和水库的区别,塘面积较小,蓄水量少,基本以方形或圆形为主,大多是天然形成的水坑,稍加修整而成;水库面积较大了,蓄水量丰富,通常利用两山之间,砌一道大坝围住,二者之者最大的区分是,水库有堤坝而塘没有。鹫山水库,也叫岫山水库是我村百姓的劳动结晶,建造年代不长,百米宽的大坝,高达五六米,都是老百姓无私奉献用肩挑出来的,还清晰记得当年挑水库的情景,几乎是通晓达旦的,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一担泥一根签,如今宽大的堤坝都是村民一担一担挑出来,记得父亲学校放假后也去挑土,几十个人拉着大碾子来回的碾压,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也造福了整个村子,确保大旱天有水。那时候的老百姓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真心感受集体的力量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水库虽不能与枫桥征天水库、陈蔡东白湖水库和石壁水库相比,但在赵家镇一带也是数一数二的。
《夕阳下的鹫山水库大坝》
鹫山水库的水既清而又凉,夏天放水灌溉的小渠道里水是彻骨的冷,人站在水中最多只能坚持1~2分钟,根本无法抵挡寒冷,水库放水冲出来的娘鳅和小差条(土话,指白条鱼)最肥美。鹫山水库是我们夏天主要的夫浴场所,因为以前淹死过人,一般不敢单独行动和去摸螺蛳的,怕碰到河水朱(土话,指水鬼),当然这是迷信,但鹫山水库也真没螺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水太清又凉的原因吧。稍往里走,有一个水库小点,其实就是塘,不知为什么我们叫它连山水库,水很浑浊,时常有人去赶娘鳅的,螺蛳也有但我很少去摸,一来嫌水太脏二来情况不明,有点怕。沿五鹫山脚往前走三五里的样子,到了一个叫四十八丘的地方,下面有个水塘不大,但水很清,是从山上冲下来的比较凉也干净,可惜有蚂蟥,螺蛳也很肥美,就是路太远又是山脚下,一个人不敢去,所以也基本不光顾的。
我最喜欢去摸螺蛳地方叫阳春山头,上下有二个塘,明确的说是一个塘一个水库,下面的叫棺材塘,上面的叫小湾水库。棺材塘,乍听起来有点吓人的,因长得像棺材一头大一头小又是长形的,所以老百姓习惯这样叫,记得学校边上也有一个叫棺材塘的,那个小一点,位置应该是现在的村委会后面,边上有二口水井,塘与其中的一口井相通的,是专门用于灌溉农田的,另一口比较清爽,大夏天黄檀溪水干了,只有在那夫浴,阳春山头下面的棺材塘有螺蛳的,很大壳有点黑,我不太喜欢,可摸的人很多,有时候塘里都是人碰人的,好奇的是每天都有这多人在摸,但螺蛳也没有断过,可见螺蛳的生命力。我呢喜欢去山上面的小湾水库,那里水清爽干净,水面又大没有人碰人的现象,摸上来的螺蛳也干净,淡青色的壳,比棺材塘的螺蛳小一点,但味道和卖相比棺材塘的好。摸螺蛳没有特别的诀窍,靠的是实力和耐力,特别是潜水的功夫,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屏气时间,在水下屏气的时间越长,摸上来的螺蛳越多。夏天来临前,想吃螺蛳只有去小河边摸,水太凉不能下水,老家有句俚语:金银藤花开了就可以下水夫浴了,可惜那时我根本不认识金银藤花,只听大人在如此说。每年的暑假我有大半时间游走在大大小小的塘之间,有时候有人结伴而行,有时候随大人出去,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行动,去的最多的自然是小湾水库,那水清而干净,摸螺蛳的人也不多,最主要是在山顶出阳。
摸螺蛳我稍会有一点点本事的,不是自吹,只要我出门回来必定是满满脸盆,前面说到摸螺蛳需要技巧,我靠的就是技巧,下水前深吸一口气,然后一个水扑墩(土话,指潜水,也就是北方人讲的扎猛子)下去,用双手快速从外围往内摸,摸满了卷在短裤上,把皮筋往里一翻就成口袋,再接着换地方摸,所以到换气时至少能摸三手把,多的时候有四五把。螺蛳喜欢吸在石头或堤壁上的,所以你下去摸的时候也要沿着这些去摸的,水库二面靠山,二面是堤坝,靠山的地方螺蛳不多,虾到很多,老家叫老弹虾,比普通河虾大,且透明可又比明虾小。摸来的螺蛳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分给左邻右舍,也有路过我家台门的人卖走的。记得有一次连续摸了好几脸盆,吃不完拿去赵家菜场卖,说真的我不是做生意的料,到了菜场找了个角落蹲着,也不叫卖,来买主了也不会还价,一上午都没有卖出去,最后还是隔壁卖菜的人看不下去了,帮我卖出去的,好像卖了几角钱,开心极了。看着手中的几个硬币,先是去供销社(那时个叫门市部),买了二本图书,一路蹦蹦跳跳的回家。后来也记得去卖过一次丝瓜,终究不是做生意的料,此后再也没有去卖过啥了,到现在也与生意无缘。
说起摸螺丝,我也是拼的,最远去过上京的親料大塘和东风水库,因为是别的村子总感到有些不便,怕被人家骂;呢东风水库水太冷,与鹫山水库一样太干净了,环境也不是很熟悉是吃不消摸螺蛳的,只会去夫夫浴,是不会去摸螺蛳的。其他到过的一些地方已记不太清梦,总之到过很多地方 ,好像后京也去摸过。老家塘和水库其实挺多的,还有一个叫黄家坞水库的也没有去摸过,那个水库在牛团湾,阳光照到的时间不长,有点阴森吓人,平时不太敢去,只有在正午阳光正盛的时候才敢去,只去过一次,螺蛳不多。里半村有哪些塘不是很清楚,桑园蓬和里新屋有塘的,记不清名称了,绍文堂前面有个塘的,叫啥忘记了,这是个村中塘,只供附近人家洗农具啥的,真正的功能可能是防火和集水,下流有个三角塘也是这个功能,有人赶娘鳅但很少有人摸螺蛳的。摸螺蛳曾经是我少年时夏天最喜爱做的一件事,既感受了库水的清凉,又收获了劳动的喜悦,每次端着满满的一脸盆螺蛳,走在回家的路上,满心欢喜,快步如飞,仿佛战士打完仗一样胜利回来,享受着路人和邻居的赞美。此情此景已一去不复返,唯有在一次次的幻想中才能回味,现在的少年已失去过去的欢乐,空调、手机已消磨了少年的天性,剥夺了玩皮和捣蛋,愿少年放下手机,远离空调,走向自然,享受阳光,放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