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的小提琴(用鲜血染成的音符)
1600年的小提琴(用鲜血染成的音符)第一部分起源于三百年前,提琴的诞生地克雷莫纳,包括了四首利用Anna's Theme中的核心动机发展而来的乐段,并首次出现了红色小提琴的完整主题。这些乐段充分表现了安娜的死,以及小提琴大师为死去的妻子与未出世的孩子,打造出一把不朽而神秘的红色小提琴的过程。配乐围绕小提琴的辗转命运,按故事发展的地点顺序,先后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克雷莫纳、维也纳、牛津、上海和蒙特利尔。下面,让我们跟随原声大碟的曲目线索,来看看科里利亚诺和贝尔是如何诠释这段传奇音乐故事的。安娜是小提琴制造大师尼古拉-巴索蒂的妻子,因难产死去,腹中的孩子也未能幸免。痛不欲生的大师用妻子的鲜血为一把小提琴着色,红色小提琴就此诞生。Anna's Theme是原声大碟的开篇乐段,同时也是整部配乐的核心主题,科里利亚诺以Anna's Theme为基础,发展出后面所有的乐段。在电影中,Anna's Theme是安娜时常哼唱的一小段旋律,像
约翰·科里利亚诺(John Corigliano)在当代作曲家中享有崇高声望,他的许多作品均是全世界各大著名音乐厅里的常演曲目,主要包括管弦乐、室内乐和歌剧。比如以著名诗人狄伦·托马斯的诗歌为蓝本所作的《狄伦·托马斯三部曲》以及《凡尔赛的鬼魂》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备受瞩目的大型古典管弦乐作品;至于《第一交响曲》如今早已被视为当代最重要的交响乐。
和其他致力于严肃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一样,科里利亚诺(John Corigliano)很少涉足电影原声,在他为数不多的配乐作品中,《红色小提琴》最为人所熟知,这部作品也为他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奖杯。
该片导演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佛朗索瓦·吉拉德(Francois Girard)。此前,他唯一给人留下印象的作品是《古尔德的32个短片》,和后来的达米恩·查泽雷一样,他对音乐题材的电影似乎特别偏爱。
《红色小提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里利亚诺和小提琴名家约书亚·贝尔(Joshua Bell)的精彩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贝尔曾经与低音提琴家艾德加·梅耶(Edgar Meyer)合作过跨界专辑《Short Trip Home》,其中的同名主打曲后来被国内各大电视台广泛采用,包括媒体在内,许多人却误以为这是马友友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跟随原声大碟的曲目线索,来看看科里利亚诺和贝尔是如何诠释这段传奇音乐故事的。
安娜是小提琴制造大师尼古拉-巴索蒂的妻子,因难产死去,腹中的孩子也未能幸免。痛不欲生的大师用妻子的鲜血为一把小提琴着色,红色小提琴就此诞生。
Anna's Theme是原声大碟的开篇乐段,同时也是整部配乐的核心主题,科里利亚诺以Anna's Theme为基础,发展出后面所有的乐段。在电影中,Anna's Theme是安娜时常哼唱的一小段旋律,像是为腹中孩子吟唱的摇篮曲。作曲家以安娜的吟唱为核心动机,将这支旋律发展成凄美哀怨、神秘深幽的乐段,从而揭开了红色小提琴的传奇序幕。
配乐围绕小提琴的辗转命运,按故事发展的地点顺序,先后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克雷莫纳、维也纳、牛津、上海和蒙特利尔。
第一部分起源于三百年前,提琴的诞生地克雷莫纳,包括了四首利用Anna's Theme中的核心动机发展而来的乐段,并首次出现了红色小提琴的完整主题。这些乐段充分表现了安娜的死,以及小提琴大师为死去的妻子与未出世的孩子,打造出一把不朽而神秘的红色小提琴的过程。
随后的故事来到了古典时期的维也纳。红色小提琴留传到了修道院音乐神童卡斯帕的手中,此时他正前往维也纳游历。
一开场的Monastery,即是一首充满巴洛克风情的室内乐小品,紧接的Kaspar's Audition/Journey To Vienna以卡斯帕的独奏开场,描写卡斯帕踏上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旅程。Etudes/Death Of Kaspar的开始部分是一段卡斯帕演奏的练习曲,旋律随着节拍器而不断加速,表现出卡斯帕琴艺的日益精进;后半段却随着卡斯帕的暴毙而演变为一首哀伤的挽歌。
此后,故事背景由奥地利转到英国,开场的The Gypsies Journey Across Europe,呈现出与第二部分大异其趣的吉普赛风格。在这首曲子的引导下,红色小提琴由吉普赛人辗转流落到英国演奏名家波普的手中。
Pope's Gypsy Cadenza是波普根据吉普赛人的曲调进行的即兴演奏,表现出这位音乐天才桀骜不逊的叛逆性情。同样,Pope's Concert这段波普在演奏会上的即兴演出,也展现出其恃才傲物的性格,这段演出中也出现了Anna's Theme中的核心动机。
Coitus Musicalis和Pope's Betrayal都是波普以肉体情色为灵感进行的即兴演奏。在Pope's Bertrayal中,音乐在翻云覆雨中进入高潮,也在波普的情人枪击红色小提琴时戛然而止,并将红色小提琴的命运带向另一个时空——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
该部分音乐仍以Anna's Theme为基础,变奏则显得较为压抑与凝重,同时还结合了一段当时的群众歌曲,点出独特的时代背景。
经过几百年的颠沛流离,红色小提琴最终出现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拍卖会上。鉴定专家通过追查,确认并揭开了这把传奇名琴的身世,以及红色光泽的真相。
在表现这部分情节时,科里利亚诺一方面突出了鉴定专家在拍卖会上偷天换日的悬疑气氛,同时也将音乐渐渐带回到克雷莫纳的情绪氛围中,凄美而又典雅。在End Title里,Anna's Theme回到了最开始的状态,以空灵的女声吟唱幽幽浮现,象征红色小提琴经过长达三个世纪的漂泊,最后抵达了终点,并形成首尾呼应。
整部配乐中的很多乐段都是以片中人物的实际演奏形式出现,由此成为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直接参与者。为使影片人物与红色小提琴的形象更加鲜明和富有个性,科里利亚诺创作了许多精彩的独奏乐曲,从巴洛克式的室内乐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小提琴练习曲,这些音乐始终与影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高度吻合。
约书亚·贝尔的小提琴演奏同样大放异彩,尤其是反映放荡才子波普的那些乐段,贝尔将其演绎得激情四射,令人心潮澎湃。配合片中人物夸张的演奏姿势,很容易将观众带入高度亢奋的状态。
恐怕连导演佛朗索瓦·吉拉德都必须承认,是音乐,最终成就了这部电影。也只有科里利亚诺与贝尔合作的这一系列精彩乐章,才配得上片中那把用鲜血染成的红色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