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北桥的发展(一个小镇的县城往事)
闵行北桥的发展(一个小镇的县城往事)县市分治后,上海县一下子“落魄”了,仅存西南8乡(镇),县境减缩十分之六,仅152.86平方公里,人口11.4万,为江苏省61个县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一个县。因县境缩小,从一等县改为三等县,县府机构相应缩小,设秘书1人,改3科为2个科,改公安、财政两局为科,此外有教育局、建设局、册单局、公款公产管理处和农业改良场等县直属机构。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鉴于上海在全国特殊地位和复杂性,计划撤销上海县,建立上海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议案一经提出,因争议太大无法实施,直到一年后才尘埃落定,正式实行“县市分治”。江苏省政府同意将塘湾、北桥、马桥、颛桥、曹行、陈行、三林等7个乡和闵行镇列为暂缓接收区,作为保留下来的上海县行政区域。一晃20年有余,这个千年老镇只剩一地斑驳。又有谁能想到,在上海县时代,新旧政权一度都把它当作县治所在地。如此说来,北桥曾经是县城。为什么是北桥?
首部闵行简史《本来闵行》近日举行新书发布,该书用简朴的语言对闵行人文历史特色亮点作生动描述,选配大量珍贵老照片和原创视频,全景再现闵行的历史发展轨迹,被认为“深刻勾勒出了地方历史文化的精要”。即日起闵行区融媒体中心图文并茂连载发布,辅以精心制作的音频节目,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阅读体验,温润心灵,抚慰乡愁。
北桥,一个小镇的县城往事北桥,是寂寞的。虽然它枕着车水马龙的沪闵路,夹在颛桥镇和江川路街道的中间,但依旧是寂寞的。
北桥,曾经是闵行区所辖的一个镇,如今已撤销了行制建置,属于颛桥镇地界。
在2000年10月18日以前,北桥是北桥,颛桥是颛桥,虽然在明代时,颛桥曾归北桥镇管辖。而今世事轮回,两镇合而为一,撤销原北桥镇和原颛桥镇,“两桥”并“一桥”,建立新的颛桥镇。
一晃20年有余,这个千年老镇只剩一地斑驳。又有谁能想到,在上海县时代,新旧政权一度都把它当作县治所在地。
如此说来,北桥曾经是县城。
为什么是北桥?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鉴于上海在全国特殊地位和复杂性,计划撤销上海县,建立上海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议案一经提出,因争议太大无法实施,直到一年后才尘埃落定,正式实行“县市分治”。江苏省政府同意将塘湾、北桥、马桥、颛桥、曹行、陈行、三林等7个乡和闵行镇列为暂缓接收区,作为保留下来的上海县行政区域。
县市分治后,上海县一下子“落魄”了,仅存西南8乡(镇),县境减缩十分之六,仅152.86平方公里,人口11.4万,为江苏省61个县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一个县。因县境缩小,从一等县改为三等县,县府机构相应缩小,设秘书1人,改3科为2个科,改公安、财政两局为科,此外有教育局、建设局、册单局、公款公产管理处和农业改良场等县直属机构。
由于变更仓促,上海县治来不及迁移,县政府只好还是寄居在杨家桥原址。不久后,在闵行镇设立临时办公处。
按惯例,闵行镇作为上海县首镇,就此成为县治所在地,实属顺理成章。而此时,由民国元老、马桥人氏钮永建在马桥创办的俞塘民众教育馆如日中天,俨然成为上海县文化中心,因此有不少人主张将县治设在马桥地区。
1931年初,南京《中央日报》总编辑严慎予奉命前来担任上海县县长。严在经过一番考察踌躇后,遂将县治选定在并不繁荣的北桥,这里是沪闵路和上松公路(今北松公路)交会处,上松江,往市区都方便,与其他几个乡相比,在地理位置中占据优势,有利发展。随后他将在市区的老县府房产出售,得款8万元,购田50余亩,开始在北桥建造上海县政府办公大楼。
就此,北桥镇正式成为县市分治后上海县治所在地,但此后命运多舛。
沪闵路2550号的大院子
沪闵路2550号,是个大院子。对过是人头攒动的轨道交通5号线北桥站,往南不远穿过北松公路,则为北桥老街。
保存完好的民国上海县政府机关大楼(吴天明 摄)
这个如今标注着“军事重地”的大院子,有部队驻守。它曾经是民国上海县政府的所在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将近五年的时间里,又成了上海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1931年6月,上海县治选址北桥,并开始在这里进行新的县政府各机关场所的建设。县府大楼于当年奠基,1933年1月竣工迁入。大楼为砖混结构,主体为二层,中部加建一层阁楼。南立面正门外侧建有前凸门廊,以四根圆形带棱立柱支撑花式廊顶,窗裙均有简单花饰。东墙根处,至今还立着当年记迁建楼的《上海县迁治志略》石碑,上面简述了选址、购地、筹款及建造经过。
1933年1月,民国上海县政府正式迁往北桥办公,那时的大门正对着上松路,即北松公路
县治迁入新建的县府大楼四年后,即1937年,上海沦为孤岛,上海县被日伪分拆,上海县府也被日军占领,用于屯兵,还在这里屠杀抗日军民。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派来接收上海县的官员来到北桥,看到县府大楼等建筑损坏严重,已无法办公,需要重修,只得决定先借三林乡康姓私宅办公,两个月后又暂驻于毗临黄浦江的闵行镇。直到1948年7月,建筑修复完工,县政府从闵行镇迁回原址办公。
1949年5月15日北桥解放。19日,上海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进驻旧政权县府大楼办公。直到1954年因县域面积扩大等原因,上海县治才迁往闵行建设路1号,这里就由驻北桥部队使用。北桥,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历史使命终于完结。至于最终迁往莘庄镇,则是六年后的事情。
从法理上讲1931年6月到1954年4月北桥都是上海县治,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寄居过南市杨家桥(1931—1933)、三林南行街(1945)、闵行镇北庙(1945—1948)。
如今,作为旧上海“县市分治”的特殊产物和佐证,县政府主体大楼建筑风貌保持良好,它是闵行区境内唯一完整保存的旧政府大楼,属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穷虽穷,还有3600斤铜”
其实,北桥的风光从1000多年前就开始了。
在北桥,曾经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明心寺,又称明心教寺。最早要追溯到唐龙纪元年(889),吴越王钱镠遣都水使者钱绰在这里建立寺院,初名华严院。地理位置是精心选择的,这里东有黄浦江环绕,西有古冈身遮挡,经有横泾港,纬有俞塘河,真可谓一块风水宝地。
宋元时期,明心教寺都有扩建。到明清时期,香火越加兴旺。尤其是乾隆年间,明心教寺有寺房5048间,僧侣上千名,规模在上海仅次于龙华寺,有“东南一大丛林”美誉。北桥老街依托明心教寺的兴盛日益发展,形成市镇规模。可惜的是,在清道光年间和民国时期,明心教寺连遭两次大火,损毁严重,后来又逢修筑沪闵路,要拆除一批寺房,千年古刹就此彻底断了香火,走向衰败。
明心教寺旁曾建有钟楼,悬挂一口明万历十四年(1586)铸就的铜钟,高1.46米,直径1.8米,重1500公斤。为此,北桥人常讲:“北桥穷虽穷,还有3600斤铜。”1982年秋,此钟移置龙华寺,至今被佛教界视为宝物。而钟楼则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拆除。如今,这里已难觅与明心教寺相关的遗迹,仅存一棵4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位于沪闵路北松路口西南侧,成为北桥沧桑历史的见证。
明心教寺的西侧为瓶山。上海地区曾有瓶山多处,而最著名的首推北桥瓶山。有传说称,晋朝时吴郡太守袁崧曾犒军于此,留下酒瓶堆积如山;还有一说是吴越王犒军所遗;也有称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所为。明代马桥人氏董宜阳所著《松郡杂志》云:“宋时开酒务于此。”历史记载,在元代时,北桥设有民间酒业税务机构,称“北桥务”。明洪武年间,在瓶山所在地,当地人建起了瓶山道院,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毁。
民国上海县政府搬到北桥后,上海一位实业家、也是大慈善家陆伯鸿在离县政府不远的北面,发起建造了一座普慈疗养院(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占地119亩,房屋50多幢,均为西式风格,砖混结构。于1935年6月29日落成开业,是当时远东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精神科专科医院之一。院内至今保存着当年建造的二层楼房9幢和教堂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北桥有条放鹤路,原先还有座鸣鹤桥。相传这里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放鹤之地,留下不少美丽传说。
文字:吴玉林
制作:刘帆
播讲:陆缨
实习编辑:杨霞
出品: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