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皮肤出现水疱红斑丘疹(皮肤出现红斑丘疹)

皮肤出现水疱红斑丘疹(皮肤出现红斑丘疹)2﹒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1﹒皮损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西医说: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致,可能与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内部因素与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及代谢异常、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外部因素有:食物方面如鱼、虾、牛羊肉等过敏;吸入物如花粉、屋尘螨、微生物等过敏;生活环境如日光、潮湿、闷热、干燥、动物毛皮等引起;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过敏。(一)急性湿疹

皮肤出现水疱红斑丘疹(皮肤出现红斑丘疹)(1)

湿

疹类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的皮肤病,约占皮肤科门诊量的25%。其病因复杂,一般认为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湿疹英文eczema源于希腊文,有“水沸腾”之意。临床上以皮疹多形态,倾向渗出,病程易迁延和有复发倾向为特征。本病多瘙痒剧烈,急性期以红斑、丘疹、水疱为主,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

中医说:

中医学认为湿疹乃因禀赋不耐,外受风湿热邪客于皮肤肌腠内因脾失健运或营血不足,致湿热稽留。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或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发病。

西医说:

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致,可能与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内部因素与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及代谢异常、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外部因素有:食物方面如鱼、虾、牛羊肉等过敏;吸入物如花粉、屋尘螨、微生物等过敏;生活环境如日光、潮湿、闷热、干燥、动物毛皮等引起;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过敏。

(一)急性湿疹

1﹒皮损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2﹒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3﹒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可泛发全身。

4﹒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二)亚急性湿疹

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黯红。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三)慢性湿疹

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四)特定部位湿疹

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亦有所不同。

1﹒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

局部奇痒难忍,常因过度搔抓、热水烫洗而致水肿明显,有糜烂和渗出;长期反复发作,多表现为慢性湿疹,皮肤浸润肥厚,皮纹加深,可有痂屑或皲裂,色素增加或间有色素减退。

2﹒手湿疹

多呈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改变,手背、指等处出现黯红斑块,浸润肥厚,边缘不清,表面干燥皲裂,夏轻冬重。因手部经常要接触各种外界物质,不断受刺激,因而较顽固难治。

3﹒乳房湿疹

多见于哺乳妇女,发生于双侧乳头、乳晕及其周围,皮损呈黯红色,糜烂渗出明显,有少量鳞屑和薄痂,可发生皲裂。停止哺乳后较容易治愈。

4﹒小腿湿疹

又称郁滞性湿疹。常继发于小腿静脉曲张,多发生于小腿下1/3和踝关节周围,呈亚急性或慢性湿疹表现,呈黯红色或棕褐色,有片状的斑丘疹、丘疱疹、糜烂和渗液,病程较长者皮肤变厚,伴有色素沉着。由于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外伤后容易形成慢性溃疡。

皮肤出现水疱红斑丘疹(皮肤出现红斑丘疹)(2)

(五)特殊类型湿疹

1﹒钱币状湿疹

常于冬季或皮肤干燥时发生,精神因素、饮酒及过度应用肥皂、热水烫洗、药物刺激均可加重本病。皮疹多为散在的直径1~3cm的圆形损害,由密集的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组成,表面有糜烂渗液,或呈肥厚的斑块,表面有结痂和鳞屑,周围有散在的丘疹和水疱。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臀、乳房和乳头等处。

2﹒乏脂性湿疹

本病较顽固,一般见于冬季,皮肤干燥,皮脂分泌减少,表皮及角质层产生细小裂纹,呈红色“碎瓷”样,受刺激后可有少许渗液。好发于四肢伸侧,尤其是老年人的胫前部。精神因素、饮酒及长期用肥皂均可促使其加重。

3﹒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从慢性湿疹病灶中排出的大量分泌物,使邻近皮肤受到刺激而发病。表现为病灶周围皮肤发红,密集小丘疹、水疱、渗出、结痂和鳞屑等,并可随搔抓方向呈线状播散。渗出较多,严重者可有显著水肿。

4﹒自身敏感性皮炎

患者对自身内部或皮肤组织所产生的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其特点是限局性湿疹,较多见为钱币状湿疹或小腿湿疹,由于过度搔抓、用药刺激等不良处理,皮损突然加重,在原发皮损远隔部位对称性出现新的皮损。当原发病灶好转后,继发病灶也自然减轻或消退。

5﹒汗疱性湿疹

为掌(跖)、指(趾)侧面的水疱性损害,粟粒至米粒大小,半球形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皮疹分散或成群发生,常对称性分布。疱液清亮,干涸后形成领圈状脱屑,有程度不一的瘙痒及烧灼感。好发于春秋季节。

湿疹与湿邪密切相关,除湿贯穿始终

湿疹以病程缠绵,皮肤水疱、糜烂、水肿、渗出等特点而命名,与湿邪密切相关。赵炳南先生常谓:“善治湿疹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可见对湿邪为病的重视。湿疹的辨证治疗,应本着标本兼顾,内外合治的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风湿热的标证表现,又重视脾失健运的根本原因,除湿贯穿始终。在治法的运用上,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在急性期,热重于湿,故临床以清热除湿为主。亚急性期,湿重于热,兼有脾虚,故应清脾除湿;慢性期脾虚湿盛,湿邪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应健脾燥湿,养血润肤,润燥止痒。

西医在治疗上,首先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发病期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类,有鱼虾过敏者,忌食鱼虾。避免过度洗烫。消除体内慢性病灶及其他全身性疾患。同时根据情况,医生会内服和外用药。如给与抗组织胺药、非特异性抗过敏治疗 。对于皮损泛发伴有严重继发感染者,可应用有效抗生素。

湿疹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能取得满意疗效。无论病情处于急性、亚急性、慢性期都可以辨证应用: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湿热浸淫,治则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亚急性湿疹,湿热困脾或脾虚湿蕴,治则以清脾利湿或健脾除湿;慢性顽固性湿疹,血虚风燥或阴虚血燥,治则以养血润燥祛风。中医外治也独具特色,辨证选用中药散剂、油调剂、糊剂、软膏剂、中药水剂等;治疗方法有涂撒法、湿敷法、涂药法、泡洗法等;非药物疗法有针灸、走罐、划痕、熏药、穴位封闭等疗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