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水城县花戛乡做好山地)
水城县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水城县花戛乡做好山地)同时,培育了一批布依文化的传承者,通过政府的扶持,活动的展示,让布依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今年,在民宗局的关照下,帮助花戛乡协调资金为开办了民族学校培训班,专门组织村寨内的民间艺人对布依文化爱好者开展教学活动,把布依风情融入唢呐、木叶、笛子、舞蹈、刺绣等表演和艺术品当中,使布依文化广为人知。在今年县里组织的“两学一做”系列活动之百家绣娘“庆七一”活动中,我乡推荐的两名布依族女同胞就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布依族服饰。种好“摇钱树”。花戛乡立足生态文明建,秉承着把“产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的理念,举全乡之力,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3155工程、3个15万元项目、库区后区移民项目等项目扶持,采取“上级补助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方式和“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大力抓好产业发展,仅2016年花戛乡共种植刺梨10500亩、种植樱桃4543亩、蜂糖李2000亩、枇杷种植800亩、杨梅种植307亩
新华网贵阳7月18日电(通讯员 代鑫)水城县花戛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四个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要求,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把分散的资源、资金、农民整合起来,促使农村土地、资源、资金、劳动力集中发力,让农民从分散化向组织化转变,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全力动员、全民参与,因势利导,做好山地“文章”。
念好“山字经”。花戛乡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得天独厚,依托亚洲第一大天坑、北盘江大峡谷、天门传统古村落等旅游资源优势,借助淳朴的民族民风,丰富的资源,旅游开发发展的潜力巨大。念好“山字经”、做好“山”文章是花戛乡跳出经济洼地的助推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 花戛乡着力培育独具花戛魅力的山村文化 不断强化以“山”聚力的发展内涵 以“3155”工程为抓手 集聚发展要素、搭建发展平台 把山地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山”引客 大力推动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发展 积极探索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布依族传统古村落。
唱好“民族戏”。花戛乡80%的人口为少数民族,民风古朴、民族文化丰富。自2014年以来,在水城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组织了多家媒体对花戛乡布依族文化进行了大力宣传,并对布依族的纺织、刺绣、唢呐、纺车等民间传统工艺进行了重点报道,花戛乡民族文化一时名声在外。其次是花戛乡根据布依村寨实际情况,注重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突出布依族文化特色,规划出重塑梯田风光、有机红米种植、摄影创作基地打造等发展项目,在后期的旅游项目实施中,通过组织歌会、跳织布舞等独具布依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以增加村寨的厚重感与吸引力,从而使山水风光、农耕景观、建筑景观及民俗文化有机结合,为天门传统古村落增添了更多魅力。
同时,培育了一批布依文化的传承者,通过政府的扶持,活动的展示,让布依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今年,在民宗局的关照下,帮助花戛乡协调资金为开办了民族学校培训班,专门组织村寨内的民间艺人对布依文化爱好者开展教学活动,把布依风情融入唢呐、木叶、笛子、舞蹈、刺绣等表演和艺术品当中,使布依文化广为人知。在今年县里组织的“两学一做”系列活动之百家绣娘“庆七一”活动中,我乡推荐的两名布依族女同胞就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布依族服饰。
种好“摇钱树”。花戛乡立足生态文明建,秉承着把“产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的理念,举全乡之力,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3155工程、3个15万元项目、库区后区移民项目等项目扶持,采取“上级补助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方式和“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大力抓好产业发展,仅2016年花戛乡共种植刺梨10500亩、种植樱桃4543亩、蜂糖李2000亩、枇杷种植800亩、杨梅种植307亩、核桃种植6718亩,全乡根据各村地理位置条件,各自选择种植不同的精品水果,基本上实现了产业的全覆盖。其次是对25度以上坡耕地及荒山荒地,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求,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16年,花戛乡根据文件要求,继续申报退根还林花草项目近20000余亩。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包谷要“应退尽退,能退则退”的要求,花戛乡加强矮杆经济作物种植力度,选择经济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进行栽种,共种植矮秆作物36189.756亩,全面完成林下种植的目标要求,充分保障种植农户的权益,促进农户的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