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天津人天津为您加油(我是老坦儿的天津人)
我是天津人天津为您加油(我是老坦儿的天津人)据说老坦儿这个词最早是说唐山人的(开始没有歧视感,是因一些地名里有坦字谐音等很各种说法),后来一点点演变成一种贬义词。直到现在,老坦儿已经成了自我调侃、自嘲的话了。这也许就是天津人最早的优越感来源之一,看到外地人、郊县人操着各种乡音,穿着不那么时髦,文化水平没那么高的时候,可能就出现了一种歧视感。老坦儿的前世今生很多年前,这种面料的衣服在村里随处可见,床单被褥都用这个,如今却成了一种时尚……老坦儿的出现,其实是和天津的发展有关,最早天津比一般城市起步早,在70年代全国每年报各地的工业总产值,天津超过100个亿时,北京才40个亿,北京人穿绿、灰、蓝色衣服时,天津在1973年左右女士们已经开始穿花色的衣服了,有位北京朋友说:“70年代看天津人穿衣服,我们北京人还以为到了香港了”。
老坦儿进城,身穿条绒,头戴毡帽,腰系麻绳,买瓶儿汽水儿,不知道退瓶儿,看场球赛,不知输赢,找不着厕所,旮旯也行。
你好,我是老坦儿
老坦儿,相当于北京人说的土老帽、上海人说的乡下人。早期,在天津人眼里,无论是外地的还是市区之外的四郊五县,都会被认为是老坦儿。
好吧,我就是个郊区老坦儿,如果很多年前被人说老坦儿,可能会很生气。但现在不同了,成长了,成熟了,自信了,内心平和了,对于“老坦儿”这个词也更淡化,更没有情绪了。更不会反驳,俗话说:说话不带刺儿,出门好办事儿。
老坦儿的前世今生
很多年前,这种面料的衣服在村里随处可见,床单被褥都用这个,如今却成了一种时尚……
老坦儿的出现,其实是和天津的发展有关,最早天津比一般城市起步早,在70年代全国每年报各地的工业总产值,天津超过100个亿时,北京才40个亿,北京人穿绿、灰、蓝色衣服时,天津在1973年左右女士们已经开始穿花色的衣服了,有位北京朋友说:“70年代看天津人穿衣服,我们北京人还以为到了香港了”。
这也许就是天津人最早的优越感来源之一,看到外地人、郊县人操着各种乡音,穿着不那么时髦,文化水平没那么高的时候,可能就出现了一种歧视感。
据说老坦儿这个词最早是说唐山人的(开始没有歧视感,是因一些地名里有坦字谐音等很各种说法),后来一点点演变成一种贬义词。直到现在,老坦儿已经成了自我调侃、自嘲的话了。
对比以前,天津现在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文化、素质水平都在进步,地域歧视也越来越少了。时代就是这样,只是以前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过好的教育。
老坦儿这个词,以前是骂人的话,到现在已经演变出一种自嘲(天津果然是自嘲文化的祖师爷)
每当自己做了丢人的糗事后,朋友之间会互相逗玩儿:“你介老坦儿”。然后大家哈哈一笑。
老两口坐高铁,老头子满车找吸烟室,他媳妇儿就会说:“找嘛找,动车能抽烟吗,你个老坦儿。”
所以现在老坦儿除了贬义,也自带中性。天津语言文化真的是强大,天生自带自嘲,连一个贬义词都可以演变成夫妻俩互相打趣。
消灭歧视链
说一个真事吧:
曾有这么两家人结为了亲家,娘家人是市里人,婆家人是郊区人。两家能结亲,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天津人曾经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就是不找外地的结婚,即使是郊区的也要犹豫犹豫。
结婚、生孩子,一套完整的程序下来,这家人到了照顾孩子的阶段,市区人是姥姥待孩子,郊区人则没这么讲究,于是双方两班倒,你一天我一天,非常民主。孩子一点点长大了,有一天孩子对奶奶说,“奶奶,你是老坦儿。”
你说这个姥姥有恶意吗?其实并没有,这是骨子里自带的一种看法,无意识的说漏了嘴,教会了孩子。
歧视链曾经在社会中很常见,城市人瞧不起郊区人,郊区人瞧不起外地人,外地人瞧不起偏远地区的人,偏远地区瞧不起邻村人……不管承认不承认,这些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郊区人称呼外地朋友呢?会用老垮儿、侉子来形容外地务工人员。
用歧视他人获得的虚荣快感,是最廉价的,也是最站不住脚的。我们何德何能可以歧视任何一个不如自己或和自己不同的人呢?我们又何德何能去反驳一个说你老坦儿的人呢?
天津市区的优势,大家也都知道,交通便利、教育资源好、工商业集中等等,这也是优越感来源。虽然现在依然有人称郊县人“老坦儿”,或许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对外界不够了解。
首先先问大家,你知道天津有两个八里台吗?看到这的朋友一定会很好奇,什么?天津有两个八里台?难道不是只有一个吗?难道不是卫津路上南开大学那边的吗?
天津真的有两个八里台,津南区就存在一个八里台镇。
市区郊区的隔阂感也开始越来越模糊,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强烈。
为什么说隔阂、归属感呢?
很早以前,郊县人只要去市区,都会说“我去趟天津”。现在基本已经改成了“去趟市里”。这就是城市归属感越来越强烈的例子。
现代老坦儿
作为一个天津郊区人,老坦儿,我是怎样看待四郊五县的呢?
优点缺点都有:
优点:老实,踏实肯干,不爱耍嘴皮子。
缺点:文化水平稍低,粗犷、性格太直。
郊县人的部分缺点恰恰和市区的优点形成鲜明对比。比如郊县人天生带有粗旷感或者太豪爽,市区人生活细腻。(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优缺点的事)
天津人对于吃饭最暴力的说法是:吃饭=chuang饭(床饭)
郊县虽说大部分是农业户口,农村人,除了部分地区,很多地方至少已经一二十年没人种田了,当然再早些年还是会务农,本人就在小时候随长辈去水稻田里插秧,也仅仅是体验。
水稻,插秧
后来很多人都开始干起了个体户,也得益于时代的发展,一些脏活累活别人不愿意干的,郊县人来干;开工厂、跑运输等劳动力集中的产业,郊县人来干。正因如此,部分农村人富裕起来了。
在天津郊县发展早期,出现了大批运输业从业人员。
再后来,就是平改,平房改造、拆迁,涌现了一批干工程的人,又一批人发了财,那时候就经常可以在天津的大大小小酒吧里听到郊县口音的人在消费,个个都是大手笔。
在此期间,有人因干土方生意发了大财。
但这很容易在没接受过优质教育的情况下,给人一种“身穿貂皮大衣,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的粗狂感,进而被人说成土暴发户,老坦儿。
图片来源,插画师微博:@YVONNE-HSY
不过用“老坦儿”来鄙视,仅限于陌生人之间,如果一个郊区人和一个市里人是朋友,那这种问题就不存在了。
首先要强调一下,拆迁户并非所有人都能发财,在很多人眼里,现在郊区人都很有钱,这是个误区。一般我们只看到拆迁发财的人,却没看到没发财的人。获得大笔拆迁款的人,都是家里有厂房或者商业建筑,这一拆,就发了,其实有厂房和商业建筑的原本就有钱。
一直到了今天,郊县人已经有很大部分都住上了楼房,有的家庭在拆迁后能拿到两三套房甚至更多(根据家庭人口均分平米),也就是近两年,农村户口开始成了稀缺的金疙瘩,变得值钱了。据说有些临近市区的地方,农业改非农业,都能获得一大笔钱。
这可能就是郊县人这些年来有了底气的缘由吧。
再见“老坦儿”
郊县人富起来是好事,但不能代表全面提高。毕竟教育水平等还是和市区有差距的。
有位老乡曾抱怨过:
你没钱的时候,他们说你老坦儿,
你有钱的时候,他们说你暴发户,土豹子。
现实中,市区人和郊县人之间存在一种互相看不上的现象。可能彼此看到对方的缺点,却看不到对方的优点。
市区存在一部分人觉得郊区人没文化,土。
郊区也存在一部分人觉得市区人没钱,穷。
虽然有钱了,但这并不代表见识、文化、审美等也和财富对等。
很多家庭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了,这就是一种进步。一个人能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说明已经走在了进步的道路上。
“老坦儿”这个词早晚会消失。曾在网上有位叫“西于庄”的网友写小说,那绝对是一个真正的老天津卫,使用的天津土话想必现在90%的天津人都没听过甚至听不懂,但为什么那些老话都被抛弃了呢?因为那些词汇非常的粗糙恶心、露骨粗俗,人们对文明社会的追求,让那些粗俗的东西被时代所抛弃。
现在天津的90后、95后、00后心里,对老坦儿这个词已经越开始模糊化了,甚至有些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个词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糟粕会被时代抛弃,精华会留在人间。也许老坦儿将来会变成:坦然、坦诚……
天津人有很多优点,也有缺点,还有从未被人重视的一些细节,认识的越多,我们就会越来越爱这个城市,更愿意拥抱她,拥抱天津文化。
当一个人自信的时候,是不是老坦儿已经无关紧要了。如今老坦儿这个词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大部分人都在进步。
天津作为自嘲文化的发源地,也说明了内心的一种自信。
I don't care(我不在乎),
“我是老坦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