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投靠诸葛亮是第几次北伐(姜维最后一次北伐)
姜维投靠诸葛亮是第几次北伐(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我是文化原始人,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历史领域,探究传统文化,以上均属个人观点,若对您有所启发,敬请点赞关注。每日分享美文美图,带您走进一段不为人知的趣味历史。而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战争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当的旗号,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也”,所以任何时候兴师动众,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打着扶苏和楚国的旗号以及“王侯将相、宁有仲乎”的口号,刘邦讨伐项羽打着“项羽弑杀义帝”的旗号,刘备起兵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同样,姜维也需要一个正义的旗号,那就是“讨伐司马昭,以扶曹魏”的旗号。另外,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司马昭是魏国掌权人,最终目的就是想篡夺曹魏江山,因此司马昭在曹魏是有不少敌人的,忠于曹魏的人都是司马昭的敌人。而此时姜维打出“兴兵讨伐司马昭”的旗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联合忠心于曹魏的人,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司马昭,这样姜维才能更有利。堡垒一般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曹魏内部的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魏帝曹髦对司马昭可谓是积怨已久,终于决定讨伐司马昭,但最后消息泄露,被司马昭知道了,结果曹髦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弑杀,事后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当时远在蜀国的姜维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坏了,于是姜维打着司马昭弑君的旗号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属于魏国内部的事情,姜维怎么管得着魏国的废立之事呢?而且《三国演义》中蜀国一直以正统自居,魏、吴两国的皇帝始终没有蜀国的“高大上”,只有蜀国皇帝才是正统的君王。而姜维认为司马昭弑君,不就间接承认了曹髦是君了吗?那此时的刘禅又是什么?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姜维根本管不了魏国废立皇帝之事,就算想管也管不了。姜维兴兵问罪的真正原因,无非就是想借此事件,为自己的北伐增添些有利因素罢了。原本司马昭之心就路人皆知,现在魏帝被杀,曹魏震动,曹魏从建立到曹髦被杀,有四十年时间,仍然有大批官员及百姓还是同情曹魏的。而这就导致司马昭遇到了掌权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就连许多原本支持司马昭篡位的士家大族,都开始保持中立,防止舆论的攻击。
从姜维的角度来看,他只想着北伐能取得较大的战果,曹魏内部大乱对姜维来说越有益,曹魏越乱姜维越高兴。说白了,姜维关心的并不是曹魏废不废皇帝这件事,而是希望曹魏内部不和,最好是发生内乱,这才是姜维想要看到的。与其说姜维打着司马昭弑君的旗号而兴师问罪,不如说姜维只是利用了这次的弑君事件,给自己一个讨伐司马昭的旗号,毕竟当时的司马昭确实引发了轩然大波。
而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战争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当的旗号,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也”,所以任何时候兴师动众,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打着扶苏和楚国的旗号以及“王侯将相、宁有仲乎”的口号,刘邦讨伐项羽打着“项羽弑杀义帝”的旗号,刘备起兵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同样,姜维也需要一个正义的旗号,那就是“讨伐司马昭,以扶曹魏”的旗号。
另外,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司马昭是魏国掌权人,最终目的就是想篡夺曹魏江山,因此司马昭在曹魏是有不少敌人的,忠于曹魏的人都是司马昭的敌人。而此时姜维打出“兴兵讨伐司马昭”的旗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联合忠心于曹魏的人,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司马昭,这样姜维才能更有利。堡垒一般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曹魏内部的弑君行为,已经说明内部斗争的激烈性,对于这种可以削弱敌人,而己方毫无损失的行为,姜维肯定大书特写。
姜维兴兵讨伐,与他是否关心曹魏谁当皇帝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他要的就是魏国内乱的机会,才好加以利用,以达到完成自己北伐能获取利益的机会。因为姜维前后十一次北伐,并没有占多大的便宜,蜀汉实力又远远落后于曹魏,按正常北伐来说,姜维很难有所突破,再加上姜维的对手又是名将邓艾,姜维只能以曹魏内部弑君这种政治事件为突破口,制造些麻烦。总之,只要能削弱曹魏实力或引起曹魏内乱,姜维就赚大了,因为这可是无本万利的事。
我是文化原始人,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历史领域,探究传统文化,以上均属个人观点,若对您有所启发,敬请点赞关注。每日分享美文美图,带您走进一段不为人知的趣味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