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粤曲名曲对唱十五首(连接粤澳两地根)

粤曲名曲对唱十五首(连接粤澳两地根)丹俞阿姨年轻时从广州移居澳门 现如今已经38年了。她学习粤剧 除了是因为喜爱之外 还是为了探寻一段童年回忆。“我的童年在广州度过 家里老一辈人爱听粤剧 耳濡目染下我也能哼一些。”年代很久远的折子戏《荆轲刺秦》 现在很少有人唱了 有一次丹俞阿姨唱了出来 许多粤曲界前辈都大吃一惊。粤剧是爱好 更是乡愁。“唱曲的时候 会想起在广州生活时的老西关趟门、骑楼街和生活气息浓厚的小巷风情。”12月15日 丹俞阿姨熟练地压腿、走台步、舞水秀 这些都是从朱振华言传身教中学到的功架。此外 她还学了唱粤曲发音、咬字、吸气等。沿着大三巴牌坊步行百米到清平直街 转角就能看见清平戏院。戏院虽已废置 “清平戏院”四个红字依旧清晰 见证了澳门粤剧文化的发展。今天 澳门粤剧又起航 在文化交流互动中走向繁盛。记忆中的粤曲是艺术更是乡愁位于澳门半岛皇朝广场的澳门粤剧曲艺总会 每周都有一群粤曲“发烧友”上门“学艺”。他们的老师是

粤曲名曲对唱十五首(连接粤澳两地根)(1)

■粤曲“发烧友”跟随著名粤剧家朱振华“学艺”

粤曲名曲对唱十五首(连接粤澳两地根)(2)

■著名粤剧家朱振华

在澳门 常能听见袅袅南音在旧街老巷中飘荡;“网红”老字号大龙凤茶楼里 每天下午定时送上地道粤曲表演;即使在周末 只要有大戏上演 粤剧戏迷总愿意放弃逛街 扎堆到永乐戏院捧场。

从清朝光绪年间 澳门首个华人剧场清平戏院开张 广州戏班上演了澳门第一出粤剧大戏《香花山大贺寿》;到10年前 粤港澳三地共同推进 使得粤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始终在澳门文化名片中占有重要地位。

沿着大三巴牌坊步行百米到清平直街 转角就能看见清平戏院。戏院虽已废置 “清平戏院”四个红字依旧清晰 见证了澳门粤剧文化的发展。今天 澳门粤剧又起航 在文化交流互动中走向繁盛。

记忆中的粤曲是艺术更是乡愁

位于澳门半岛皇朝广场的澳门粤剧曲艺总会 每周都有一群粤曲“发烧友”上门“学艺”。他们的老师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澳门振华声粤剧团负责人、著名粤剧家朱振华。

12月15日 丹俞阿姨熟练地压腿、走台步、舞水秀 这些都是从朱振华言传身教中学到的功架。此外 她还学了唱粤曲发音、咬字、吸气等。

丹俞阿姨年轻时从广州移居澳门 现如今已经38年了。她学习粤剧 除了是因为喜爱之外 还是为了探寻一段童年回忆。“我的童年在广州度过 家里老一辈人爱听粤剧 耳濡目染下我也能哼一些。”年代很久远的折子戏《荆轲刺秦》 现在很少有人唱了 有一次丹俞阿姨唱了出来 许多粤曲界前辈都大吃一惊。粤剧是爱好 更是乡愁。“唱曲的时候 会想起在广州生活时的老西关趟门、骑楼街和生活气息浓厚的小巷风情。”

而在朱振华眼中 粤剧是连接粤港澳三地民众文化感情的纽带 一直以来从未断过。据他介绍 1875年澳门第一座华人戏院——清平戏院开业 广州戏班在澳门上演了第一出粤剧大戏《香花山大贺寿》大受欢迎。

抗日期间 不少粤剧名伶移居澳门避乱。当时 广东、香港的大小戏班纷纷到清平戏院演出 著名粤剧名家马师曾还在澳门创作了好几部抗战题材的剧作。粤港澳艺人汇聚澳门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这段历史也成为了澳门粤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在粤剧文化熏陶下 澳门戏迷的戏曲欣赏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培养了大批粤剧爱好者。

1990年 朱振华离开佛山粤剧院 来到澳门。这里粤剧爱好者人数众多而且水平较高 更加坚定了他在这片土地上推广粤剧文化的信心。

回归后粤剧再次在澳门“开花”

澳门回归祖国的20年间 朱振华欣喜发现 粤剧再次在澳门“花开似锦”。

“澳门的粤剧团体多数是业余性质 在回归前有数十多个社团。当时 表演多以唱折子戏为主 很难找到合适的演员排练一出长剧。如今 在政府备案的粤剧社团已经超过300个 他们大多数是回归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朱振华介绍 回归后 澳门本土艺术受到重视 澳门文化局、澳门基金会、澳门民政总署等每年会为艺术社团提供一定资金。在各项政策有力推动下 众多社团渐渐蓬勃生长。

2008年 朱振华成立了“振华声粤艺会”。剧团不仅致力于推动澳门粤剧繁荣 而且不断加强和内地戏曲界的交流互动。有时 朱振华会带着团员到珠三角地区观看当地剧团演出。团里的一些业余演员总是积极参与这类活动 希望借此能多学些 精进自己的“唱念做打”功架。

澳门回归后 粤剧文化交流传播平台也越发广阔。2009年 在粤港澳三地共同推进下 粤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 作为粤剧传承地之一的澳门又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2016年 朱振华成为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2018年 在中国曲艺家协会的指导、澳门各界共同努力下 中国戏剧曲艺家(澳门)联谊会成立 为推动澳门粤剧文化交流发展打造了平台。

演澳门戏唱澳门曲讲澳门故事

如今 澳门文艺界和内地的交流活动很多。澳门经常邀请全国各地的艺术团体来演出 市民有机会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粤剧、越剧、评弹等曲艺表演。

随着粤澳粤剧界交流演出增多 在澳门也常常能看到活跃在珠三角地区戏班的表演。“现在我们剧团演员在澳门的剧院就能‘取经’了。”朱振华笑着说。

一番番你来我往的交投互融 为澳门粤剧注入新的元素。在一次与北京戏曲家协会成员的交流座谈后 朱振华陷入思考:“在内地 涌现了一批反映现代民间动态题材的曲艺作品 内容贴近生活 很‘接地气’。而澳门粤剧一直把重点放在继承传统上 未来是否有机会顾旧学新呢?”

此后 朱振华开始四处搜集值得改编的题材 想创作出属于澳门的作品。2017年 台风“天鸽”重创澳门 风灾过后社会各界自发组织起来清理街道 为受灾民众提供帮助 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朱振华抓住几个动人的场面 凝聚成《风雨同路》剧本。在《风雨同路》演出当天 现场座无虚席 掌声雷动 许多此前从未接触过粤剧的年轻人也前来观看甚至参与演出。

今年 朱振华又创作了以粤曲讲述澳门故事的《澳门精神》《沧海女神》。在刚结束的“粤韵同声”全省十一个大城市比赛中 朱振华的团队凭借这两首曲目参赛夺得金奖。

回顾澳门粤剧在过去20年的发展 朱振华表示 澳门粤剧和广东粤剧各有特色 互相依存。“我认为未来澳门粤剧应该继续弘扬传统 同时探索新路子。为此 我近期的创作理念是以粤剧为载体 培养澳门人演澳门戏 唱澳门曲 讲澳门故事。”

数据

2009年三地共同推动

粤剧入非遗

2009年 在粤港澳三地共同推进下 粤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中国戏剧曲艺家

(澳门)联谊会成立

2018年 在中国曲艺家协会的指导、澳门各界共同努力下 中国戏剧曲艺家(澳门)联谊会成立 为推动澳门粤剧文化交流发展打造了平台。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 ■本版图片:新快报记者龚吉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