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吃煤原文(莫言写人吃煤煤可以吃吗)
莫言吃煤原文(莫言写人吃煤煤可以吃吗)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也有一千个莫言。文学不该沦为政治的奴隶,政治也不是文学的枷锁。单纯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莫言确实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从政治上讲,他也从来没有贬低国家的言论。作为一部文学小说来讲,重要的并不是情节的真实性,毕竟不是编写历史书。文字只是文学的外皮,透过文字看到更深层的东西,看到作者要想真正表达的精神,才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我爸爸刚分家时,家里很穷。农村种地的每户都有一头牛,但是我家买不起牛,我爸爸就买了一匹小棕马。马跟牛相比,瘦弱了一圈,耕田也慢了许多。我家田地少,除了交公粮,剩下的粮食只够当口粮,根本没有其他收入。在农闲的时候,我爸爸一大清早就会出门,用马套着板车,带几个木框子出门去了。一般到天黑前后的时候,爸爸就赶着马车回到家。有时候车上是空的,有时候车上是满载着蜂窝煤,有时候只剩半车煤。他每次空着车回来的时候,肯定会带一块五花肉回来,我们平时的荤菜,
莫言自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国内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说莫言故意抹黑中国人,讨好外国人。包括在获奖演讲时,讲了一个母亲拾麦穗被人打的故事,还有就是在小说中写到人吃煤的情节。
莫言在小说《蛙》的第8页中是这么写的:“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添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 ...................”
这么绘声绘色的描写,让人感觉就是他的亲身经历一样。我以前也听过爷爷辈讲述过,也能在各种历史文献中,看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国老百姓闹饥荒,没有粮食吃,吃各种野菜,树叶树皮,麸糠,甚至是柴火和观音土的记载,历史上更有易子而食这种惨绝人寰事件发生。
但是人把煤当食物的事还是第一次听闻,因为大家都知道煤是一种用来做燃料的矿物质,其本质是一种石头,其成份还含有一定的硫,对人体有毒性。但是怀疑煤不能吃的人,自己亲自尝试过吗?显然是没有的,就像没有吃过树皮一样。而我小时候就靠着煤活了几年.... ....
我爸爸刚分家时,家里很穷。农村种地的每户都有一头牛,但是我家买不起牛,我爸爸就买了一匹小棕马。马跟牛相比,瘦弱了一圈,耕田也慢了许多。我家田地少,除了交公粮,剩下的粮食只够当口粮,根本没有其他收入。在农闲的时候,我爸爸一大清早就会出门,用马套着板车,带几个木框子出门去了。
一般到天黑前后的时候,爸爸就赶着马车回到家。有时候车上是空的,有时候车上是满载着蜂窝煤,有时候只剩半车煤。他每次空着车回来的时候,肯定会带一块五花肉回来,我们平时的荤菜,除了鸡蛋,就是爸爸买的肉了。而我的学杂费,穿的衣服,都是我爸爸用煤换来的。我没有直接把煤当食物,但煤却帮我家度过了最困难的那两年。
莫言之所以写人吃煤的情节,只是为了表达他小时候饥饿的感觉,如果直白地说小时候吃不饱,肚子很饿,达不到文学的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叫做迷幻现实主义,从国外传入中国,在80年代流行于中国作家之中。
作为一部文学小说来讲,重要的并不是情节的真实性,毕竟不是编写历史书。文字只是文学的外皮,透过文字看到更深层的东西,看到作者要想真正表达的精神,才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也有一千个莫言。文学不该沦为政治的奴隶,政治也不是文学的枷锁。单纯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莫言确实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从政治上讲,他也从来没有贬低国家的言论。
追其根本,我认为还是国人不喜欢家丑外扬,不愿直视人性中阴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