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五式中型坦克详细介绍(日本坦克发展里程碑)
日本五式中型坦克详细介绍(日本坦克发展里程碑)目前英国,法国,德国和苏联正在发展新式中型坦克,它们一个比一个更加的坚固。假如以这些坦克为目标的话,即使89式中型坦克的主炮能够伤害到它们,但是自身也无法承受对方的攻击。此时日军主要装备的89式中型坦克,已经入不得日本陆军马鹿的法眼了。这种坦克的装甲仅仅只有15毫米,尽管它所装备的57毫米坦克炮在整个三十年代来说算不上过时,甚至还可以说火力略有一些小强。但是实战表明,这种坦克无法承受37毫米战防炮,哪怕是20毫米机炮的攻击。 日本稀缺的资源无法接受这种消耗品坦克,日军需要的是装甲足够坚固,能够在敌军的火力打击之下存活下来的钢铁乌龟。
97式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最多的一种坦克,它几乎构成了日军装甲力量的核心,是日军扩张的急先锋,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再到太平洋,几乎都有它们的身影。那么日本又是如何开发这种坦克的呢?在这个过程中,它又有哪些故事呢?
一、日本需要更强大的新式坦克
随着日本战事的逐渐扩大,战斗也变得越加的激烈,到了30年代后期的时候,日本军队发现自己现有的大多数坦克已经不能满足战争需求了,随着战事的发展,日本迫切的需求一种装甲和火力都足够可观的新式坦克。
此时日军主要装备的89式中型坦克,已经入不得日本陆军马鹿的法眼了。这种坦克的装甲仅仅只有15毫米,尽管它所装备的57毫米坦克炮在整个三十年代来说算不上过时,甚至还可以说火力略有一些小强。但是实战表明,这种坦克无法承受37毫米战防炮,哪怕是20毫米机炮的攻击。
日本稀缺的资源无法接受这种消耗品坦克,日军需要的是装甲足够坚固,能够在敌军的火力打击之下存活下来的钢铁乌龟。
目前英国,法国,德国和苏联正在发展新式中型坦克,它们一个比一个更加的坚固。假如以这些坦克为目标的话,即使89式中型坦克的主炮能够伤害到它们,但是自身也无法承受对方的攻击。
因此日军将新式坦克的设计需求提上了议程,日本陆军马鹿们向大阪军械所和三菱公司下发了招标信件。
招标要求指出,新式坦克具备跟上欧洲巡洋坦克的速度,接近于同时期欧洲步兵坦克的装甲,和能够威胁到步兵坦克的火力,车组成员限制为不超过4人。由于此时正值日本国历2597年,因此新式坦克应该被命名为97式中型战车。
三菱公司在接到招标信件以后判定,新式坦克应该更加的坚固,同时要满足便于生产的需求,并且坦克的零件要尽可能的和日军的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通用。
因此三菱公司的设计方案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日军的95式轻型坦克,这种坦克是日本陆军马鹿们的主要战车之一。它价格便宜性能可靠,唯一的缺陷也就是装甲薄弱了那么一丢丢。
总的来说,三菱公司的样车设计和95式轻战车的车体差别不算太大。车体的外形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就是车身被相对放大了一些,增加了一对悬架和4个负重轮。这样坦克底盘就拥有了3对悬架和12个负重轮。
为了满足坦克在亚洲落后的原始道路下作战,坦克的负重轮间距相对较大,这样就可以避免遭到烂泥的阻碍了,同时便于战时维护。
而且新式坦克的车体充分吸取了欧洲坦克的设计经验和日军的实战数据,坦克的车身低矮,加上平衡弹簧悬架的设计,使得车身拥有很好的稳定性。装备的21.7升柴油发动机,使得车子拥有最高38公里的时速。
炮塔的设计和多数日军传统坦克的设计一样,新式坦克的炮塔并没有装备同轴机枪,但是在炮塔的尾部装备有一挺后向机枪,以防止敌人步兵从坦克的侧后方靠近。同时坦克炮塔的顶部预留了一支轻机枪支架接口,以便于日后加装轻机枪,提高坦克的作战性能。
坦克装备的57毫米炮,能够在1200米的距离上击穿当时日本自己生产的,50毫米到60毫米的装甲靶钢。而坦克的正面装甲达到了25毫米厚,使用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进行射击测试表明,只有在五六百米的距离才能够有效摧毁这种新式坦克。
这个和日本的工业加工水平拥有一定的关系,日本当时的装甲钢至多只能达到布氏硬度550,而同时期欧洲装甲钢的硬度几乎都达到了600。
那么为什么日本陆军装甲质量差,却又能够有效的防御日本自己的37毫米反坦克炮的攻击呢?答案是在测试的时候,日本人设计的是15°到30°的坦克首上装甲,而非坦克的车身的首下装甲或者是车体上部的垂直部分。
同时日本人的穿甲弹质量也远远不如同时期英美,苏德等国的穿甲弹,因此炮弹的穿透性大打折扣。所以日本的靶钢测试数据和样车测试数据都需要打一些折扣,不然这玩意岂不是可以对抗装备50毫米炮的三号坦克,甚至可以从正面威胁到T—34坦克和谢尔曼坦克了?
三、大阪军械所的97式Chi-Ni坦克
日本大阪军械所在接收到招标信件以后,进行了一些坦克的预研发工作。工程师们认为,基于日本战争扩大的需求,坦克应该仍然以便于量产为主要方向。
因此坦克的最大重量应该限制在10吨,最大装甲厚度为20毫米。成员可以减掉一名,改为3人,坦克的最高速度大约在27公里就能够满足需求,跨越堑壕的宽度在2米左右,完美的满足在亚洲地区作战的需求。此外依然沿用57毫米坦克炮,此时世界上多数坦克还在使用37毫米炮呢,日本的57毫米炮绰绰有余了!
大阪军械所将之命名为97式Chi-Ni试制中战车,它的车体很紧凑,重量轻,生产起来非常用用,并且成本很低。
坦克样车的设计相对老旧的89式中战车来说,更有流线性,看起来更加的美观顺眼,并且正面车身的装甲可以提供相对可观的防护。可是车体上半部分几乎形成了一个垂直面,结果难得的倾斜装甲又被这个垂直面破坏掉了。
除此之外为了坦克的越障性能,还装备了一个尾部越障滑撬。新式坦克样车还采用了许多的焊接结构,这对日本坦克设计来说是一种非常不同寻常的创新,大大减少了坦克对铆钉的数量需求,同时提高了坦克的结构强度。
它的履带悬架和负重轮基本沿用了95式轻型坦克的负重轮和悬架设计,车体一侧安置有4个悬架和8个负重轮,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生产工时。
坦克的正面装甲为20毫米厚,侧面装甲为15毫米厚。它的炮塔沿用了日本传统的筒式结构设计,主要武器是一门57毫米炮,拥有15°的射击仰角和—5°射击俯角,总的来说更像是隔壁三菱公司样车的缩小简化版。
这辆坦克的设计实际上还是有一些优点的,但是缺陷也同样的明显,除了装甲依然不能满足需求以外,由于车身设计的太紧凑,仅仅能够容纳三名车组成员,这也和公司预研时所预设的成员人数相同。
大阪军械所的97式Chi—Ha样车仅生产了一辆,随着日本战事的不断扩大,日军选择了更加坚固的三菱公司的设计方案。大阪方案样车的命运未知,没有任何相关记录,也许它在之后被分解或者回炉重铸了。
无论是三菱公司的设计方案还是大阪军械所的设计方案,其实都不算是合格的中型坦克。日军已经预见到了日本的资源无法支撑消耗性坦克的生产和使用,但是一向抠门习惯了的日本人还是选择了这种设计。
不过对日本而言,97式中型坦克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过度性产物,它开启了日本中型坦克与世界主流中型坦克接轨的先河,为日本后期研发设计正规中型坦克奠定了技术基础。
结语
尽管日本97式中型坦克从各方面来说,被列为中型坦克都过去的牵强,但是它在亚洲确实接近于无敌手的状态,并且它还开启了日本中型坦克设计接轨国际潮流的先河,因此说它是日军坦克工业的先锋也不为过。
参看文献:
《日本坦克: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