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蝗虫爆发时间排名(4000亿只蝗虫抵达边境)
全球蝗虫爆发时间排名(4000亿只蝗虫抵达边境)远处看,它们像一股浓烟。等它们逐渐靠近,数十亿只蝗虫在你面前呼啸而过,它们像暴风雪一样汹涌,像雨滴一样难以计算,像贪婪的怪物一样惊恐扑来。它们猛烈拍打翅膀,像不祥之云遮住了太阳。《华盛顿邮报》这样描述东非蝗灾:它们贪婪的啃食着粮食,所及之处,满目疮痍。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宣布农业生产完全停滞,约有1900万人的粮食安全将受到威胁,引发饥荒。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出警告,如果各国不联合起来防治,将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2020年不寻常。
开年就是澳洲大火、武汉疫情、美国流感......
现在,又一件令人忧心忡忡的事发生了——东非蝗灾。
据资料显示,此次蝗灾的破坏力是东非25年之最,肯尼亚70年之最。
它们贪婪的啃食着粮食,所及之处,满目疮痍。
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宣布农业生产完全停滞,约有1900万人的粮食安全将受到威胁,引发饥荒。
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出警告,如果各国不联合起来防治,将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华盛顿邮报》这样描述东非蝗灾:
远处看,它们像一股浓烟。等它们逐渐靠近,数十亿只蝗虫在你面前呼啸而过,它们像暴风雪一样汹涌,像雨滴一样难以计算,像贪婪的怪物一样惊恐扑来。它们猛烈拍打翅膀,像不祥之云遮住了太阳。
蝗灾已席卷几十个国家,受灾面积约上千万平方公里。
前几天,蝗虫还上了微博热搜。
不是因为人们多喜欢它,而是因为4000亿只蝗虫,已经抵达巴基斯坦和印度,逼近中国!
别看一只蝗虫个头不大,只要开始成群结队,就是天然的“生化武器”。
一平方公里的蝗群,一天飞行150公里,一天之内能吃到近4万人一天的口粮。
需要注意的是,这场蝗灾极有可能蔓延至6月。到时候,蝗虫会以500倍的速度扩大群体。
天空一片黑色,实在太可怕!
看到蝗灾的新闻后,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样,对蝗虫产生好奇。
小小一只怎么有这么大伤害力?
它们怎么集结为如此庞大的队伍?
前人又是怎么防治蝗灾的?
东非蝗灾到底会不会波及我们?
《国家地理》2005年拍了一部纪录片《蝗虫过境》,破解了我们最基本的疑问。
重新认识蝗虫
关于蝗虫的打开方式,总是少不了.......
油炸,
烧烤,
酱料。
别总想着吃了!
是时候重新认识蝗虫。
蝗虫,又名“蚂蚱”,种类有10000多种,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在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是农业害虫。
而造成东非蝗灾的罪魁祸首,是沙漠蝗虫。
在昆虫界,蝗虫是个十项全能的“运动天才”。
首先,它是个跳高选手,一次能蹦2米高。
它们移动速度非常快。
什么概念?
如果人走路的速度跟蝗虫一样,那我们跑100米只需要3秒。
不仅如此,蝗虫还是个“举重高手”,可以举起比自身体重重10倍的东西。
蝗虫的食量,也令人大开眼界。
对它们来说,活着就是为了吃!吃!吃!
刚孵化的蝗虫,一天之内能吃自己3倍体重的食物。
换成青少年来算,相当于一人每天要吃掉180公斤的食物...........
海胃啊!佩服!佩服!
众所周知,粮食是它们的主要食物。
如果找不到田地,它们甚至连死蝗虫都吃。
咦~ 连同类也不放过!
看蝗虫吃饭,简直像看恐怖电影。
它们没有牙齿和舌头,但嘴里却有小手负责翻动食物。
吞下食物后,胃里牙齿版的片状组织会继续把食物磨碎。
这种生理构造,不就是现成的进食机器?!
但蝗虫其实十分单纯。
生下来的目的,就是吃饭 生育。
它们不知道,自己的本能正在伤害人类。
有人要问了,难道它们没有天敌吗?
当然有,鸟类、老鼠、蜥蜴、鸡鸭都爱吃蝗虫。
但是他们都阻挡不了蝗虫。
因为它们繁殖力惊人。
一只母蝗,可以在土里下80个卵。
蝗虫很聪明,卵在土里,可以8周内不受干扰,静静等待孵化。
虽然最后只有1/4的卵被孵化,但下一波蝗群会比上一波更强大。
蝗虫的一生,很奇幻。
它拥有4次变身机会,堪称昆虫界变色龙。
刚出生时,白且无翼。
接着开始,白色转黑,开始履行无止尽觅食的使命。
青春期来临,它们身体逐渐变长,生出翅膀,体色变黄。
成年期,又再度变成了粉红色。这时候,已经可以肆无忌惮的飞来飞去了。
在生命的最后几周,又双叒叕变色了!
这次是亮黄。
这个阶段,它们开始交配,并且死去。
蝗虫最长的寿命是6个月。
但就在这短时间内,它们却成为了世上破坏力最强的昆虫。
蝗灾怎么形成的?
看完蝗虫的基本信息,问题来了。
它们是天生集体出行的生物吗?为什么蝗灾会聚集上亿只?
这要从蝗虫的性格说起了。
什么?蝗虫还有性格?
是的,人家还是分裂性格呢!
蝗虫属于蚱蜢家族,通常独行,性格害羞。
但在受到特定刺激后,就会性情大转!
上一秒温和的蝗虫,下一秒变身昆虫界绿巨人。
体色改变、翅膀和脚变长,变得十分凶狠。
注意,它们一旦变成这副德行,就是蝗灾的前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蝗虫一呼百应,揭竿而起呢?
研究蝗虫25年的牛津大学史蒂夫·辛普森博士,揭开了这个秘密。
在尝试过,各种实验后,他发现视觉、听觉刺激都不足以让蝗虫发生改变。
紧接着,他把蝗虫放到了一个透明箱中,里面放了几个纸球。
不断摇晃箱子,让纸球摩擦蝗虫。
几个小时后,它果然开始变色了。
这证明拥挤的外界环境,是它们变身的首要条件。
为了证明触觉刺激,是导致蝗虫变身的关键因素。
他又拿了一根画笔,不断触碰蝗虫的各个部位。
结果惊人的一致。
原来它的后脚,就是引发变身的开关。
在自然界,蝗虫们会不断触碰到彼此的后脚。
这个行为,对它们来说,意味着:
“嘿!集美们,该集合了”。
这招摩擦后腿的威力有多大?
每平方公尺,就有3万6千只蝗虫结伴前来。
它们一天的食量,相当于纽约全体市民一天食量的五倍。
而且它们体力惊人,一天可以飞120多公里,甚至还有横越大西洋,从西非飞到加勒比海。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蝗虫对进食的向往。
进击的防蝗之路
不少国家曾饱受蝗灾的袭击。
2001年,俄罗斯南部,约有26.7万公顷的耕地被蝗虫祸害。
2003年,美国西部内华达州、犹他州和爱达荷州受蝗灾侵袭,爱达荷州的灾情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2004年,以色列也没能逃脱蝗虫的魔掌。
数百万只蝗虫,毁了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庄稼和鲜花。这是1959年以来以色列首次遭受如此严重的蝗灾。
..........
蝗灾带来的灾难,远超想象。
《蝗虫过境》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当时正饱受非洲蝗灾的普通家庭。
田地是他们唯一的生计来源,但蝗灾让整片庄稼片甲不留。
女主人无望的说:“我们什么都没了。”他们要靠别人接济,才能跨过这道难关。
不要小看蝗灾的影响。
在防患意识薄弱的年代,蝗虫把农作物吃光,动物开始饿死。进而米、肉、动物饲料价格飞升,人们开始考虑是离开家园,还是留下继续抗争。
蝗灾过后的田地
最早,人们用挖土坑、防火、喷水来对付蝗虫。结果,可想而知,收效甚微。
甚至,有拓荒者用炸药炸蝗虫。依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除了运气之外,如何防治蝗灾?
《蝗虫过境》给出了参考意见。
·提前杀卵
改善适合蝗虫产卵的植被、土壤,切断它们变身成聚集性武器的条件。
著名的“洛杉矶蝗虫消失案”,就是因为19世纪末的拓荒者们,无意识间把蝗虫产卵的土地,当做种植田地。
人们放牛吃草,每日翻土、晒土、浇水灌溉,把卵挖了出来,杀于无形之中。
虽说“洛杉矶蝗虫消失案”,是意外。
但也证明,改善适合蝗虫下卵的植被、土壤和气候是有用的。
·喷杀虫剂
当下,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是喷洒杀虫剂。
面对这场东非蝗灾,肯尼亚政府已投入500万美元,派五架飞机空中喷杀虫剂。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也有采用了相似措施。
虽然该方法杀虫率高、消灭范围广,但仍然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中国的生物防治
反观中国治蝗之路。
或许可以给东非提供一个新思路。
可能有的人,觉得蝗灾很陌生。
但我国从古代开始,就领教过蝗虫的威力。
据《中国救荒史》的数据显示:
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近代历史,也依然有蝗虫的踪迹。从1912到1949年,蝗灾出现了2100次。
为了解决这个顽疾。
我国成立了治蝗指挥部,改造适合蝗虫产卵的自然环境,植树造林、大修水利、控制旱涝,从源头上降低蝗虫出生率。
1953年,农业部印发了《侦查蝗虫试用办法》,全国各蝗区先后成立了飞蝗预测预报组织。同时调动民众,加入灭蝗队伍中,使灭蝗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
此外,我们还培养了一批动物来治蝗,叫做“天敌防治”。
2000年,新疆派10万只鸭军大战蝗虫。
其中有3万只,还是从浙江一个养鸭大户那里空运至灾区。
据《钱江晚报》描述的情况:
一只鸭子一口气能吃100多只蝗虫。鸭子每天进食两次,早上四五点钟,天刚露明,鸭子们就自己出去吃蝗虫,几个小时后,就到附近的小河沟里喝水、休息,下午7点多鸭子再次出动,直到晚上9点多太阳落山时才回来。结果,皆大欢喜,新疆至少有100万亩草原上的蝗虫被鸭子歼灭。
2001年,河北成了一支“游鸡队”。
当时河北发生蝗灾。
每平方米蝗虫多达200只,每亩地牧草损害20多斤,直接损失3000万元。
对此,人们驯养培训了一批“牧鸡”来对抗。
牧鸡从小接受训练,能跟随主人的哨声行动。
一只牧鸡,一天能吃70多只蝗虫。5天之内,几乎解决了1000亩地的蝗虫。
至于鸡鸭都无法抵达的空中地带。
还有粉红椋鸟来守候。
20世纪80年代,新疆通过修建砖房,吸引粉红椋鸟驻足,实现生物防治的目的。
一只粉红椋鸟一天捕食180只蝗虫,繁殖周期内能吃掉2亩地左右的蝗虫。
别看这些动物,体积虽小。
杀起蝗虫来,一个比一个猛。
我们之所以近几年,很少听到“蝗灾”二字。
跟我国可靠的防患意识和治理策略,有着直接的关系。
回到开篇的东非蝗灾问题。
对于大部分人都好奇的4000亿蝗虫到底会不会飞到中国来?
已有解答。
据今日新华网发布的《中国农科院专家:对沙漠蝗应做好实时监测应对准备》报道,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表示:
我国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边境接壤区域为沙漠蝗扩散区,由于环境、气候、食物的局限,对我国境内农业生产威胁不大,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直接迁飞进入我国内陆地区的可能性极小。2020年的开端,似乎格外艰难。
一些新闻,还在提醒我们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埃塞俄比亚境内多地爆发霍乱疫情。
日本万人裸祭节,引发新一轮疫情担忧。
全球变暖,南极出现史上最高温。
青藏高原冰川融化,或释放28种新病毒。
............
熟悉的地球,正在以各种方式提醒着我们。
与自然失衡的代价。
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刻不容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