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鹏飞脚步(我们小哥俩往台上一站)
任鹏飞脚步(我们小哥俩往台上一站)坐在相声园子里的任鹏飞兴奋无比,他想,要是能考上天津的大学,以后天天都能来。任鹏飞19岁那年,从山东来天津参加艺考,抽空跑了趟谦祥益。那时候,谦祥益茶馆在估衣街,上午刚考完试,他就打了订票电话。学的是唱歌干的是相声为了听相声,专门报考天津的大学
任鹏飞
山东人
1993年出生
天津师范大学毕业
学的是唱歌
干的是相声
为了听相声,专门报考天津的大学
任鹏飞19岁那年,从山东来天津参加艺考,抽空跑了趟谦祥益。那时候,谦祥益茶馆在估衣街,上午刚考完试,他就打了订票电话。
坐在相声园子里的任鹏飞兴奋无比,他想,要是能考上天津的大学,以后天天都能来。
壹
从听相声,到说相声
任鹏飞小时候没有经历收音机听相声的时代。那时候,只要记住电视哪个台几点演相声,就准时打开。“我小时候还赶上《综艺大观》的尾巴,还看过《曲苑杂坛》。后来中央三台开始举办相声大赛。”任鹏飞说,“那时候我爱听马三立、侯宝林、郭荣启、赵伟洲、杨少华、杨议的相声。”
相声听得多了,贯口能记住,有时上课用本子凭记忆把词儿写下来。上高中后,光“听”已经满足不了任鹏飞了,有时也会在学校的活动中上台表演。
贰
出考场,第一件事是打订票电话
2012年春节,任鹏飞参加艺考来了一趟天津,抽空儿去了一趟谦祥益。在来天津之前,他通过网络就听说天津的谦祥益,知道很多相声名家都会来谦祥益演出。刚考完试,任鹏飞就打了订票电话,循着地址就找到了估衣街上的旧址。
“一进谦祥益的大门,我就喜欢这个氛围了,第一次进茶馆听相声,感受完全不一样,而且我当时发现,天津观众的脑子反应特别快,当时台上演员一个包袱儿使完了,我还没反应过来,坐在旁边的天津观众已经鼓掌了,比我反应得快一拍。现在想想,可能真是和天津观众的领会能力好有关系,天津的观众就是内行。”任鹏飞回忆起自己初进谦祥益听相声的感受。
时隔7年,他仍然清楚记得那天坐在园子里听的是陈树桐先生的《学哑语》,最后攒底的是刘文步先生说的相声。坐在园子里的任鹏飞当时就想,要考上天津的学校,那样就能天天来这儿听相声了!
心想事成,别的学校都没消息,只有天津师范大学寄来了录取通知书!
回忆起整个大学时代,任鹏飞印象中更多的还是相声。一进入大学,相声社团有迎新晚会,任鹏飞说了一段《学电台》。“这是一个传统相声,高中的时候我就上台说过一次,效果很好,现在看来,这段还是属于‘皮儿薄’的段子。”
叁
这一行,没师父教不行
任鹏飞一进大学加入了相声社团,在那认识了现在的师哥。“师哥引荐我认识现在的师父杨长在,我排老五。”
大一下学期,师哥带着任鹏飞去见了自己的师父。第一次去杨长在老师家,任鹏飞准备了一段《对春联》,在师父面前说完这段,师父点评了几句,这让任鹏飞感觉像打开了一扇大门。他发现说相声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并不是平时大伙儿说“好玩”那么简单,从那之后,任鹏飞认识到相声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背词儿,需要演员多维度的功夫。
那次拜访也让任鹏飞感觉学相声“有师父”和“没师父”区别还是挺大的,“有时隔着一层窗户纸的道理,就需要有人给你点破了,这个人就是师父!”
2014年1月15日,杨长在、刘兰亭、陈树桐和张德起四位老先生在会宾楼共同举办了摆知仪式,李金斗先生主持。正在上大二的任鹏飞就拜在杨长在先生门下。
肆
拜师进了门,更得有德行
在相声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你就算拜了师父,其他所有的相声演员,其实也都是你的老师。因为你上台演出,人家能看到你的缺点,你就得多问,这样才能有长进。”在任鹏飞的记忆中,尹笑声尹爷在世的时候,在一次讲座中就提醒大伙儿:有的相声演员就算再不如你,就算再不入流,他至少也有一个包袱儿是比你强的。
在任鹏飞的脑子里,有没有拜师仪式都一样,只要跟着师父一天,就得拿师父当成自己父亲一样尊重。只不过,拜师之后,你就算是这行里的人,你必须得认真说相声,而且,得打心眼儿里尊敬师父。
伍
往台上一站,底下观众乐了
摆知仪式后,任鹏飞还收获到现在一起说相声的搭档——同门师兄弟蔡宝恒。经常来谦祥益听相声的观众会有印象,主持人介绍完,这二位一上场,总能引起一阵台下的笑声。
起初,任鹏飞他们也感到奇怪,还没开口了,底下的观众为什么笑。后来,有人跟他们说,感觉这小哥俩一上来就非常有喜感,给人的感觉非常像,脸盘儿差不多,个头儿差不离。按照任鹏飞的话说:“我们俩风格相似,可能跟一个师父教的有关系。”
任鹏飞和蔡宝恒同岁,都属鸡,一个在天津师范大学学唱歌,一个是天津工业大学学的美术设计会画画。蔡宝恒平时爱说话,任鹏飞只跟比较熟的人聊得开。
陆
入行越久,对相声越有敬畏心
相声演员如果不登台,始终都是纸上谈兵。蔡宝恒和任鹏飞第一次登台是2014年的四月,在古文化街天后宫对面的戏楼上,演的《数来宝》。回忆起那次演出,任鹏飞说那时候年轻,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当时演完感觉效果不错,不过现在回头看还是太稚嫩。
这几年,在台上说相声的机会越来越多,任鹏飞对相声的敬畏之心反而越来越重。有时一段相声演了好几遍,还是不敢说“会演”,只是停留在会背词儿的阶段。相声就是这样,感觉越演越深。
柒
毕业迷茫期,只是不想放下相声
无论是拜师,还是小试牛刀,那时候任鹏飞还都上着学,相声只是利用课余时间比较专注的爱好。大学四年很短暂,毕业时就要面临工作就业的现实问题。
2015年,任鹏飞面临毕业找工作,自己学的专业是声乐,相声却是自己最大的兴趣爱好。那时候的任鹏飞还是很迷茫,不久,任鹏飞找到一份在学校当老师的工作,除了教学,自己平时也会和搭档出去说段相声。
回忆起那一年的经历,任鹏飞总结就是一个字:累。虽然平时在学校累得要命,但是心里还有个执念,就是不想放下相声,所以既要兼顾学校的工作,还要平时出来说几段。
捌
每次上去演出,师父都盯着
任鹏飞有一股执著劲儿,也正是这股劲儿引着他走到今天。
2016年开春,主持人周玥找到任鹏飞和蔡宝恒,问他们愿不愿意去谦祥益说相声。师父一直在谦祥益,所以他们对这里心生敬畏。“当周玥姐问过我们之后,我和蔡宝恒心情非常激动,认认真真地准备了一段传统相声《八扇屏》,虽然已经演过很多场,演出前又重新归置,规规矩矩地上台说了一段。”
第一次上台挺紧张,“都感觉不是自己了。”后来,任鹏飞还特意看了初登谦祥益台上的录像。
现在,每次只要任鹏飞和蔡宝恒上台演出,师父都会习惯性地在后台掀着帘子看他们的表演。演出结束,师父就会找他们说刚才节目中的问题,有时小到一个“包袱儿”的字数,是用四个字好,还是两个字更言简意赅;甚至动作多余,师父也会提出来,尤其抖包袱儿的时候,手和脸以及眼睛不能乱动,否则“包袱儿”就散了。
师父每次指出的问题大大小小都得改,但不能上台之后改,而是在台下修改再排练若干遍后才能上台。
玖
每天泡在相声之家的感觉真好
刚学相声时总感觉“自己有劲儿没处使”,现在入了门,每天行动坐卧走都在琢磨相声这些事儿。史伯要求大伙儿每个季度都要出新节目,“这也是专业演员必须做到的。”
现在,每天任鹏飞都泡在园子钻研相声门里的学问,他把谦祥益当成家,按他的话说,“这里不就是‘相声之家’吗?在谦祥益特别有家的氛围,史伯像家长,还有师父,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因为很多演员都是曲校毕业,科班出身。任鹏飞没有专门学过相声,平时要想学一些相声的知识,只能跟人家请教。“这种感觉如同别人是生活在绿色的植物园,而我是在沙漠中求生。”反而越是这样的环境,使他更珍惜每一次请教机会。
谦祥益的氛围是不进则退,这里比学校的学习氛围还要浓,现在每一天,任鹏飞都有学习的劲头儿,而获知的过程让他收获快乐。
拾
一段太平歌词开场,助阵封箱大戏
过去撂地说相声,开始要唱上一段太平歌词,目的是吸引路人围观。去年封箱演出相声剧《似曾相识的人》开演之前,也是借助传统的模式表演了一段太平歌词《饽饽阵》,担起这项任务的正是任鹏飞。
那烧麦出征丧残生
有肉饼回营他勾来了救兵
那锅盔,挂了元帅的印
那发面的火烧,前部的先锋
那吊炉烧饼将够十万
那荞麦饼催粮押着后营
那红盔炮响惊动了天地
他不多时来至在了馒头城
在那小米面的饼子以上按下了营寨
——节选自《饽饽阵》
“像《饽饽阵》这样的太平歌词大伙儿现在很少听到。”这就是任鹏飞选择这段的原因,“当时也是想弄点别人没怎么唱过的吧。”就这样,他跟着“荷花女”吉文贞前辈的唱词学了这段《饽饽阵》。
背词儿对于任鹏飞来说并不难,难的是饽饽阵里说的一些点心是什么。为了唱好这段太平歌词,任鹏飞想彻底搞明白词儿里唱的都是什么点心,有条件的就去尝尝。
搞明白各种点心后,韵律怎么唱就是下一个问题。为弄明白,任鹏飞还特意请教了史伯和管新成老师。“史伯当时挺鼓励我的,让我发挥好自己的特点。管新成老师特别懂小曲儿小调儿,所以给我讲了很多很细节的东西,对我帮助非常大。”
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练习,封箱演出那天一亮相,就获得了满堂彩。
对话任鹏飞
你在创作方面有什么见解?
创作对于相声演员来说也是比较常见的事,很多作品都是在相声演员的二度创作中才演绎精彩。
比如马三立先生表演的《似曾相识的人》中,在何迟先生的原作中,需要演员在台上换皮鞋、换衣服、换手表,这其实已经有一些“小品”的成分,但在马三立先生的表演中,简简单单让整个演出回归到以说为主,其它的东西都是抽象的,还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其实一个相声的本子拿过来,演员都需要把本子“加工”成适合自己表演风格的模式,这就是“试”的过程,像《钓鱼》这个段子一开始其他演员也演过,后来还是高英培和范振钰两位先生把它说火了,有的段子适合你演,有的就适合他演。
任何作品,一上来也许都在“碰壁”,但就在不停“试”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最好的表现形式。所以,什么都得试,也包括和搭档的交流,有时,一句话是用问句的形式说出来好呢,还是用肯定句给出来更出彩儿,这都是需要演员琢磨的。
平时的工作&生活的安排?
总觉得来园子里学习更有氛围,个人感觉比一个人在家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一些。经常会在网上看关于相声的资料,再早的时候,我还经常上论坛,大概是我初中那会儿,论坛里讨论相声的人特别多,而且真的有人会讨论相声专业方面的问题,未必说得对,但真有人去研究,现在这样的人少了。
我感觉我是一个自制力比较强的人,刚进谦祥益时,散场晚,作息时间和之前非常不同,经常吃夜宵,“天津的夜宵很多都是烧烤,后来觉得对健康无益。”所以,后来每天演出结束,只要园子里没别的事,我就直接回家。
我的手机从不下载游戏,就怕“一玩就停不下来”,所以尽量为了自己健康一点,好一点,会尽量管住自己。
聊聊史伯吧?
我来谦祥益说相声才认识史伯,之前我跟他接触很少,来了之后对他才了解的。
他对说相声的事非常认真,别看他不说相声,但是对相声门里的事儿门儿清。他对演员的要求也非常严,但细想起来,这些要求无非是相声演员合格线上的要求,比如在台上不能瞎说,荤包袱儿不能说、定期要出新节目、老的传统段子也得钻研……
严归严,但史伯对所有演员都很爱护,他不会因为演员的水平不行就苛责。他允许你水平不成熟,也会发现你的长处,让你发挥自己的特点。每次他给演员们指出问题,也会给你修改的空间。
所以,每次史伯或者别人只要说出来我觉得对的地方,甭管多难,我都改,绝不能就乎,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
你们说的《八扇屏》很新颖?
《八扇屏》原来是有两个版本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二赵”(赵振铎和赵世忠)“风吹水面层层浪”的版本,很经典,也比较耳熟能详。
另一个版本是根据老版“摘白字”改编的,这个版本侯耀文先生说过,田立禾先生讲座的时候也提到过。比如在这个版本里会提到一些“白字”:供给(jǐ)部的“给”,现在很多人都念gěi;大都督的“都”(dū)现在也念(dōu );还有一个俩(liǎ)仨(sā),按照现在的说法都不算白字了,很口语化的表达。田立禾先生讲座时就说:“现在这个演不了了,因为都不是白字了,所以只能当做教学用。”
当时田先生讲的时候我就觉得挺有意思,相声中两个人物一个是得理不饶人,另一个就想赶紧对付过去,结果越错越多。
虽然白字都不是错字,但是我想借这个思路,用上“天津普通话”来找个角度,也许因为我是山东人的原因,一听天津人说“得楞”(修理),或者“火柿子”(西红柿)就特别敏感。
《趣味方言》也很吃功夫吧?
在相声《趣味方言》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我模仿四川话、唐山话。
我是山东人,在天津待久了,说天津话也没问题,但是四川话和唐山话我就没把握了。我就找外地同学,把节目中有关方言的那一段文字给他们从微信上发过去,让他们按照本地方言给我语音留言,然后我就照着读音去背。
举个例子,大家平时怎么聊活?
以《八扇屏》为例,之前我写了个开头儿,史伯给了我不少信心。他鼓励我钻研传统段子,也希望我们能演一些观众平时听不到的段子。所以,大家就听到了现在改编后的《八扇屏》。
史伯给了我很多建议,他经常跟我们说,平时多翻翻老先生的资料,对传统作品进行改编,让题材过时的老活焕发新的生机。
相声演员在台上怎么和观众交流?
演员在演出时和观众的交流大多通过掌声和眼神,有时也会在演出时遇到特殊的情况。
有次正在台上表演相声,正说到贯口那部分,下面忽然有个小孩不知道什么原因哭了,所幸当时孩子的哭声没有牵扯太多观众。像这种情况,演出中时常发生,这个时候就十分考验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要是台下有不小心摔了茶碗或者碰了暖壶,也可以借段子的内容和观众进行“互动”,目的是将观众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舞台上。
写在最后
鹏飞是我们谦祥益相声演员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别看年纪轻,交给他的事让人特别放心。你要是跟他约1点钟见面,他12点就能到……平时只要没事,任鹏飞都会在园子里待着,看着他在后台钻研相声的劲头,我们相信他将来在相声的领域会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