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下琼瑶的(79岁琼瑶写长文交代身后事)
找一下琼瑶的(79岁琼瑶写长文交代身后事)这种行为和古代埋儿养母本质上同出一辙,我们也可以说,慷别人之慨。一个牺牲的是儿子的命,一个牺牲的也是自己母亲的意愿。而结果呢,自然是皆大欢喜。自己成了孝子,别人尊敬你,而唯一无辜的,便是无数个埋掉的儿子们和终将死去的母亲们。对于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这是可以的。我们要做孝子,“孝”这个字,太沉重,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因此,为了延长自己母亲的生命,在沉重的病体上施加了一轮又一轮的医疗手段,让母亲在苟延残喘几日。而年近80的琼瑶阿姨,在面对这个话题时,表现很坦率。她在信中明确表示了一个期望,自己在临近死亡时,不想别人让自己承受太多复杂的医疗程序,想自然的离开这个世界,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像很多孝子做的那样,花费巨资,哪怕只让自己父母在这个世界上多停留一天。死亡是否值得尊重?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自然不是那些死后极尽哀荣的丧事,而是讨论的是作为一个即将死去的老人,他们对于自己死亡方式的决定,是否能不被现
2017年3月12日,79岁的琼瑶阿姨突然在脸书上发布了一封写给儿子儿媳的信,在信中和儿子儿媳约法三章,要求他们,她未来不管生了任何的重病,都不能做大手术,也不能送进ICU,为了自己的有尊严地死去,绝对不能插鼻胃管,最后还强调,各种的急救措施也不需要,让她安静的的离去就好。事后丧事也不需要任何宗教的方式悼念,采取火化既可,宣传上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一切从简。
寥寥千言,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甚至开始了怀疑论,觉得自己在为自己当初对待自己的丈夫死去的行为而洗白,也有人断言说,她的儿子也不会如母亲的愿。因为看着亲人离去自己却无动于衷,很多人其实上做不到的。
抛开琼瑶阿姨的人生经历不谈,好像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从来都忌讳死亡这个话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然后后世的人看了圣人的教导之后,总是悻悻的说几句“好像还是活着好”。
死亡以及相对应的衰老,疾病,都成了禁忌,并因此产生了许多迷信的习俗,老人家们在寿比南山中一年又一年的老去,而他们不想也不愿意面对这个话题。大概是这世界太过美好,以至于一点点离开的迹象都不想被人看见。
而年近80的琼瑶阿姨,在面对这个话题时,表现很坦率。她在信中明确表示了一个期望,自己在临近死亡时,不想别人让自己承受太多复杂的医疗程序,想自然的离开这个世界,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像很多孝子做的那样,花费巨资,哪怕只让自己父母在这个世界上多停留一天。
死亡是否值得尊重?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自然不是那些死后极尽哀荣的丧事,而是讨论的是作为一个即将死去的老人,他们对于自己死亡方式的决定,是否能不被现代医学的要求左右。
琼瑶自然是不想被左右的,她想安安静静的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全身插满各种密密麻麻的管子,头上悬着怎么滴都无穷无尽的瓶瓶罐罐。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现代医学在极大的延长了人们的寿命的同时,能不能把一切的医疗手段堆砌在一个时日无多的老人身上,让她在病痛中再添上许多痛苦,仅仅是为了再活一点点时间?
对于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这是可以的。我们要做孝子,“孝”这个字,太沉重,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因此,为了延长自己母亲的生命,在沉重的病体上施加了一轮又一轮的医疗手段,让母亲在苟延残喘几日。
这种行为和古代埋儿养母本质上同出一辙,我们也可以说,慷别人之慨。一个牺牲的是儿子的命,一个牺牲的也是自己母亲的意愿。而结果呢,自然是皆大欢喜。自己成了孝子,别人尊敬你,而唯一无辜的,便是无数个埋掉的儿子们和终将死去的母亲们。
琼瑶阿姨之所以要写这样一封信,某种意义上不是写给收信人看的,不是写给自己的儿子儿媳看的,而是写给我们看的。她怕自己儿子儿媳的不救被民意的救而“救”,更害怕自己儿子儿媳有勇气说出自己本来的想法时,被冠上“不孝”的污名。
我们说的孝,到底是什么?如何去孝顺?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替别人做决定,打着替你好的幌子,却又不尊重你的想法,所以说在任何不尊重基础上的“为你好”都是耍流氓。
我们也要惊喜地看到琼瑶阿姨的自白被无数人看到,并且表示了理解和支持,相对于对一位作者的尊重,我希望这只是对一个普通的老人生前遗愿的尊重。而法律的进步更是在制度上确保了他们的意愿得以执行。
在台湾最近颁布的《病人自主权利法》中有这样的规定,给与了老人们自己决定自己死亡的权力。老人们可以与亲友和医疗机构讨论,沟通自己的善终意愿,并签署预立医疗决定,选择自己在法定的五种临床条件下是否接受、或如何接受医疗行为;同时也可以指定自己信任的人担任医疗委任代理人,确保自己的善终意愿在意识不清时仍能被贯彻。琼瑶阿姨的发声,和她当初为《梅花烙》抄袭发声一样,都只是为了将自己的想法,勇敢的告诉大众。
总结:而琼瑶阿姨之所以费这么大力气,为民众做好心理铺垫,根本还是来自于我们内心里对死亡的恐惧。正如钱谦益那句经典的“水太凉了,我们回家吧”,也正如那句“明天与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我的观点是,明天和意外都要去面对,去微笑,去温暖纯良。
卡曾斯曾说过:“死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虽生犹死才是”。看起来好像和我们的传统格格不入,我们说“死生亦大矣”,我们畏惧死亡,就好像与这个世界告别,一定是一件很难受的事。
然而琼瑶曾多次表达了对死亡的释然:
“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我们本来就是凡俗尘土,优雅的面对死亡,不也在某种意义上回归了我们的本真。
琼瑶阿姨在做一件很严肃的事,她身体力行这个看起来很正常却又因为人的“看似的善意”很难做到的观念: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生,但是我们的死亡方式理应由自己来决定。于是她勇敢的选择了:在重大疾病面前,不做毫无效果的医疗,不做堆砌医疗器材的小白鼠,让身体在平静的的情况下安然离去,保留生者最后的尊严。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决定。
记得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写到木月的死亡时,淡淡的描绘了一句,死亡是作为生的一部分的。村上说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不爱这个世界,并不是是我们天性凉薄,只是我们离天堂太近,离死亡太远。当我们有一天真正的接纳了自己,慢慢接受自己的衰老,死亡,我们会更珍惜这个生命的世界,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去拥抱自己所喜欢的一切美好事物。
文/枕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