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学童为何不在香港住(苦守一年半的香港跨境学童家庭)
跨境学童为何不在香港住(苦守一年半的香港跨境学童家庭)被问得多了,只好毫不客气地翻个白眼:“要不您帮我们找个好学位?”国际学校、民办学校,或者用学区房名额转入深圳的公立学校吧!从电梯里偶遇的遛狗邻居,群里高谈阔论亲朋好友,再到家中长辈,还有公众号中的热心读者们,都忍不住在问:为什么?为什么不转回来读书?网课那么久,应该超出忍耐极限了,大人、孩子都受不了!为什么不想想办法?
这两天,一则“港版健康码最快本周出炉”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离此前官宣“11月底通关”的计划也是越来越近了!
这一好消息出炉,最开心的,还是在网课前苦苦守候的香港跨境学童家庭。
跨境上学本不易,遇上疫情,近3万名香港跨境学童“家里蹲”,足足上了三个学期的网课(戳:“港宝”妈妈怒吼:我家娃一年半没上学了!),隔着小小屏幕听课,走神、困觉、打游戏、发呆、吃零食、看电视……没有老师面对面的督促,没有同窗好友相伴,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小学童精神日渐萎靡,成绩一落千丈,应该都在意料之内。
△ 电影《过春天》剧照
从电梯里偶遇的遛狗邻居,群里高谈阔论亲朋好友,再到家中长辈,还有公众号中的热心读者们,都忍不住在问:
为什么?为什么不转回来读书?
网课那么久,应该超出忍耐极限了,大人、孩子都受不了!为什么不想想办法?
国际学校、民办学校,或者用学区房名额转入深圳的公立学校吧!
被问得多了,只好毫不客气地翻个白眼:“要不您帮我们找个好学位?”
是的,相信大多数跨境生家长,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过多种尝试。但现实是好学位并非唾手可得,数万人的学位,并不容易轻松解决。
跨境生在一次次失望,又一次次希望中,还在等待通关,等待恢复跨境上学的庸常生活,等待大湾区司空见惯的双城生活,再次成为口岸最有活力的风景线。
#01
为何不轻言放弃跨境?
跨境生妈妈May在9月份带着小女儿过关,在香港上水租房安顿了下来,迎来了中一开学。中秋节那天,俩母女骑着自行车,沿着乡间小道来到了深圳河边,不远处就是罗湖口岸最具有标志性的,黄色琉璃瓦屋顶的联检大楼。
展眼望去,May在深圳的家依稀可见。此刻正放中秋假期的大儿子,已被May的好友收留,吃一顿丰盛的“住家饭”。
隔河一通视频电话,互道节日快乐,母子二人都泪眼婆娑。
△ 镜头下的罗湖口岸联检大楼
从事教育行业,家境殷实的May从小非常重视儿女教育——生于深圳的大儿子在7月份结束中考,如愿以偿考入四大重点高中之一,开始了住校的高中生活。出生在香港的小女儿是跨境生,在疫情网课期间,仍然以优异的呈分试成绩,被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中学(简称邓显中学)录取。
邓显中学坐落于港铁上水站的西侧,下了港铁步行两三分钟即可抵达,对跨境生来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便利。但吸引跨境生的,可不仅仅是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邓显中学虽远离港岛、九龙富人区,但学术表现排名全港前列。
2021年度升读本地大学率大约 93%,升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三家知名高校的比率是惊人的54%。
△ 邓显中学(图片来源:学校官网)
除了特别出类拔萃的邓显中学,香港北区、屯门、大埔等邻近深圳的社区,都有多所教学水平很高的中学。
根据披露的公开资料,这些中学的本地大学升学率都能稳定在70%左右,半数老师拥有教育硕士文凭,除了中文、中国历史等科目,其余科目均为全英教学,政府资助,学费全免。
但申请中一学位,需要参加呈分试,也就是递交五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上下学期的三份成绩表给教育局,再结合学生志愿分派学位。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跨境生,不敢轻言放弃网课。已经如愿以偿,升入理想中学的学生,也不愿放弃努力考上的学位。
△ 赴港租房上学的跨境生,远眺深圳的家
#02
为跨境生算一笔账
不管是港宝,还是内地学生,大多数孩子都在享受由政府提供的免费教育。当大家已习惯了,教育像空气一样优质而免费,除非有足够的理由说服家长,否则很难适应高昂的学费。无论家境贫穷富有,性价比都是非常值得考虑的要素。
香港龙华信义培侨学校每年学费10万人民币左右,但为什么仍受到追捧?
培侨书院作为香港直资名校,每年的升学率有目共睹。在深圳龙华开设分校,师资教材都和香港本部接轨,提供DES课程,从小学到中学12年教育一条龙,省却了家长许多升学烦恼。10万学费相较于香港本部贵一倍,但和动辄学费二三十万的国际学校来说,算是非常相宜的价格。龙华信义培侨学校一切都很好,包括学费、师资、课程设置、校园硬件设施都非常优秀,最大的缺点是学位不多,供不应求。当然学费负担对部分家庭来说,依然是不小的负担。
△ 图片来源:香港培侨书院深圳龙华信义书院官网
香港的大多数中小学,包括政府资助的学校都有办学团体,但不以牟利为目的,反而有办学团体和校友捐赠,使在校生受惠。在政府层面,也有不少福利。疫情期间,每位学生家长的银行账户,都有数千现金到账,亦可免费申请用于网课的新款平板电脑。如有需要,跨境生可以向政府申请援助津贴,申请条件并不苛刻,批准后,现金直接打到家长的银行账户,一年有近2万元港币。
除了援助性质的津贴,还有普惠型的福利,例如每位学生享有免费牙科服务和体检服务;5年级的女同学免费注射HPV疫苗……
当然香港也有很多需要交纳学费的直资学校和国际学校,上水唯一的直资中学每年学费7100元港币;全港排名第一的学校圣保罗书院40400元;罗定邦中学每年学费22000元……
△ 圣保罗书院的招生宣传资料
8月底,听闻有一间民办学校将开办DSE课程班,跨境生家长们奔走相告,纷纷预约出席开放日。我也和两位妈妈早早约好结伴前往。但在出发前赫然发现该学校的预期学费是每年18万人民币左右,三位妈妈交换了一个眼神,心领神会地临时改变了计划,缺席开放日,改为轻松愉快的茶聚。
#03
跨境生中“实力派”比比皆是
虽没有权威数字,但跨境生中“实力派”比比皆是,成绩优异者众。考入本港大学升学率70%以上的中学,并不是新鲜事。例如我家Luke所在的小学,60%左右的学生可以升入第一组别的理想中学(本港大学升学率70%以上,纯英语教学的中学。)
△ 图片来源:香港入境事务处
构成强烈对比的是另一组数字:
今年有三万多内地高考生报考香港八所高效,最终只录了1300人,里面有15个状元。其中报考香港大学的内地生超过1万,比去年增加逾5000人,最后只录取了325名;报考理大的考生近万名,比去年增加三倍,录取250名;报考香港科技大学的有6300多名,最后录取约150名。
△ 香港高校入读名额竞争激烈
申请人数攀升的原因,除了考生们对香港的安定繁荣有信心,青睐香港本土大学的学术水平等因素以外,估计因为疫情关系,家长不放心孩子出国留学,所以就近选择香港的大学。符合基本资格的3万多内地考生申请,录取1300人,录取比率是4%左右。
学位房的游戏规则在香港并不通行,小学毕业生可以在全港范围自主填报中学资源,学校自主招生和教育局系统派位相结合,按照学生小学阶段三次呈分试排名(即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上、下学期期终考试,这三次考试的总成绩),分派中学学位。
从最低30%左右的本港大学升学率,到最高90%升学率不等,对于成绩位于不同水平的港宝们来说,类似条件的中学,可以说在深圳选择余地并不大,总是有课程难以接轨、学费过于昂贵、师资力量不足等忧虑。
△ 香港大学被公认为香港高校NO.1
和Luke同龄的跨境生Mark不仅是“实力派”,更是“后起之秀”。疫情前,成绩中上的Mark在“虎妈”的督促下,每天在深圳家中认真上网课,除了完成老师的布置的作业,每天还有三个小时的额外刷题任务。
Mark的妈妈每个学期都托朋友在香港的书店代购十几本教辅书籍,督促孩子认真温习,批改习题,还把常识课的知识点,精心总结成问答资料,随时互问互答,以游戏方式温习功课。
空余时间,Mark会去社区图书馆海量阅读,以及上篮球训练课。当大多数跨境生状态下滑,Mark却在“异地同考”中越战越勇,在上学期的呈分试中,成绩排名全级前三,升中目标锁定为邓显中学。
△ 容融乐园——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的屋顶花园,跨境生的活动小天地
传闻,当年英国伦敦疫情大爆发,牛顿返乡Lockdown,闲极无聊琢磨科学奥秘,终于发现了牛顿定律。至于那颗苹果,有没有落下来砸中牛顿脑袋,则不得而知的。
用牛顿的故事,激励受困于网课的跨境生,也许再恰当不多。这些从出生开始便注定不凡的孩子,在疫情的困顿中,有消沉,有沮丧,有失落,但也有奋发图强,对未来仍充满美好期待。
#后记
因为相信,所以等待
跨境学童的生活,可以说是大湾区多城生活方式的缩影。平头百姓有自己的小账本,相关部门也有自己的职务担当。跨境家庭选择相信,选择等待。
疫情封关至今,没有条件赴港上学的跨境生们依然在翘首以待。
△ 据媒体报道,粤港澳大湾区将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承办全运会
9月27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前往陕西,接过了全运会旗帜。2025年全运会将由粤、港、澳承办。同时特首还表示随着香港疫情持续稳定,特区政府现在视与内地通关为首要目标。
这一连串让人振奋的好消息,似乎预示着跨境生的曙光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