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何绍基行书节奏变化图(一件何绍基早期行书联)

何绍基行书节奏变化图(一件何绍基早期行书联)笔者所藏何绍基书迹为一行书七言联(见图),书于不甚吸墨的蓝色蜡笺纸上,原装旧裱。此联“文革”中破四旧时曾被抄没送去销毁,是笔者乘人不备从已捆扎好的一捆旧书画中将联心从卷轴杆上撕下,混杂在满地的废纸中得以幸存(当时采用此法共保存了刘墉、俞樾、何绍基三幅书联);尺幅138×36厘米,上联“一簾明月窥藜阁”,下联“满径飞花醉玉台”,款署“子贞”,下钤白文“何绍基印”,朱文“子贞”印两枚。此联笔意将魏碑结体和笔法融入行书,多用方笔,顿挫方折处碑书的锋棱感十分明显(如“一”、“阁”、“径”、“台”等字),运笔结体,呈“左低右高”,以倚侧取势;用笔腕平锋正,线条方圆交错,清劲洒脱,字形有跳动活泼之感。转折处回环有力,连笔时自然随意。点画随字赋形,随势运腕,飘逸而不飘浮,经意而不刻意。整幅对联于纵横欹斜中见规矩,姿肆中透秀逸。细观此联整体意境,方笔突出,篆隶不显,笔势与经典何书《咏落花七律十五首》一脉相

清代中后期的书法,帖学盛极而衰,碑学大兴,学习北碑成为一种运动和时代潮流,涌现出一大批金石书法家,其中何绍基以他的书法个性和魅力,成为一代之冠,在清后期书坛极负盛名;其作品长期以来深受书学界和海内外收藏家追捧和珍护,对后世影响极大。笔者有一件祖上传下的何绍基行书联,该联以北碑之体势作行楷书,骨力雄健,流畅通达,是传世少见的何绍基早期作品。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 蝯叟,湖南道州人。清道光丙申(1836年)进士,曾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提调,武英殿纂修,长于经史考订;又历任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四川学政,还是当时诗坛宋诗派的领袖。但其最为有名,且名传青史的还是他的书法。何绍基早年的书法以颜为宗,楷、行、隶、篆各体俱能,笔法大致相同,道光年间何绍基意外得到明拓北魏名碑《张黑女墓志》孤本,欣喜不可言状,临习不懈,将碑书的精神体势融入行楷。这一阶段的何书,外形有碑的方硬苍劲,内蕴又有帖的圆润飘逸。60岁后转而专攻篆隶,这个时期,何绍基已是“人书俱老”,其独特的“回腕运笔法”已运用得炉火纯青,写出的字“随字赋形,随势运腕,点画沉着而飘逸,老辣中藏朴秀,端丽中透妩媚。”最终形成具成柔中带刚,时而坚实,时而飘逸的独特艺术效果的崭新书体——“何体”。清末《息柯杂著》称其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仙境,晚年自课甚勤,摹《衡兴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

何绍基行书节奏变化图(一件何绍基早期行书联)(1)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

何绍基行书节奏变化图(一件何绍基早期行书联)(2)

何绍基《咏落花七律十五章》

笔者所藏何绍基书迹为一行书七言联(见图),书于不甚吸墨的蓝色蜡笺纸上,原装旧裱。此联“文革”中破四旧时曾被抄没送去销毁,是笔者乘人不备从已捆扎好的一捆旧书画中将联心从卷轴杆上撕下,混杂在满地的废纸中得以幸存(当时采用此法共保存了刘墉、俞樾、何绍基三幅书联);尺幅138×36厘米,上联“一簾明月窥藜阁”,下联“满径飞花醉玉台”,款署“子贞”,下钤白文“何绍基印”,朱文“子贞”印两枚。此联笔意将魏碑结体和笔法融入行书,多用方笔,顿挫方折处碑书的锋棱感十分明显(如“一”、“阁”、“径”、“台”等字),运笔结体,呈“左低右高”,以倚侧取势;用笔腕平锋正,线条方圆交错,清劲洒脱,字形有跳动活泼之感。转折处回环有力,连笔时自然随意。点画随字赋形,随势运腕,飘逸而不飘浮,经意而不刻意。整幅对联于纵横欹斜中见规矩,姿肆中透秀逸。细观此联整体意境,方笔突出,篆隶不显,笔势与经典何书《咏落花七律十五首》一脉相承,且字大逾拳殊为难得。七言联收放,老辣不及《落花》,与传世众多的何绍基晚年书迹的风格有所不同,时间似应更早,应属何氏晚年“自赏自叹”的中年之制。虽然与他晚年书风成熟期的书法风格有一定距离,但从“物以稀为贵”的观点衡量,却是一件难得的何绍基早期书法。 (黄山何文秀) 2005年11月16日《中国文物报》8版----一件何绍基早期行书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