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早年是干什么的(鲁迅在世时都是吃什么)
鲁迅早年是干什么的(鲁迅在世时都是吃什么)《孔乙己》中曾出现的茴香豆,《社戏》中的呆虾,《故乡》中的豆腐,《朝花夕拾》中的菱角,罗汉豆、茭白,以及《孤独者》中的闻喜煮饼。在美食面前,人人都是嘴馋的,鲁迅也不例外。鲁迅不仅爱吃,还会把自己觉得好吃的东西写进书中。因为他的文章,别人的评论,我们很容易去固化他的形象,但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曾在采访中说过:“一些描述鲁迅的文字把他刻画成一个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是紧皱眉毛严峻凝重的,没有个性和生活,而其他方面似乎都淡化掉了,只剩下一个空壳。我们不认识这样一个鲁迅。”那么真实的鲁迅是什么样子?他是个可爱的美食家,这是菜谱中透露给我们的信息。
在上海市虹口区甜爱路200号,坐落着一座鲁迅公园,公园内有一处鲁迅纪念馆,馆内陈列着鲁迅生平用过的东西。
自从鲁迅纪念馆开放以来,游客络绎不绝,在纪念馆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那些珍贵的手稿,也不是那些巨幅浮雕,反而是一本《鲁迅家用菜谱》。
这本菜谱是鲁迅的爱人许广平亲自记录的,透过菜谱,我们了解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鲁迅,这是生活中的鲁迅,是贴近自然,最真实,有人情味,有温度的鲁迅。
不一样的鲁迅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不苟言笑、严肃冷静?还是快人快语,我行我素?我们了解的鲁迅,都是从书本上或者别人口中而得知的,我们知道的鲁迅只是别人想让了解的鲁迅。
因为他的文章,别人的评论,我们很容易去固化他的形象,但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曾在采访中说过:“一些描述鲁迅的文字把他刻画成一个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是紧皱眉毛严峻凝重的,没有个性和生活,而其他方面似乎都淡化掉了,只剩下一个空壳。我们不认识这样一个鲁迅。”
那么真实的鲁迅是什么样子?
他是个可爱的美食家,这是菜谱中透露给我们的信息。
在美食面前,人人都是嘴馋的,鲁迅也不例外。鲁迅不仅爱吃,还会把自己觉得好吃的东西写进书中。
《孔乙己》中曾出现的茴香豆,《社戏》中的呆虾,《故乡》中的豆腐,《朝花夕拾》中的菱角,罗汉豆、茭白,以及《孤独者》中的闻喜煮饼。
多年以后,美食综艺节目《鲜生史》中曾还原了鲁迅当年热爱的美食。当鲜美的醉虾、下饭的干锅焖肉、香气四溢的酱鸭、脂膏嫩玉的螃蟹出现在人们眼前时,我们似乎懂了,鲁迅当年为什么总是对某个地方深感怀念,正是因为这些美食!
鲁迅尤其爱吃螃蟹,他的日记中总是写道:“夜食蟹二枚”、“下午食蟹二枚”、“自食四枚于夜饭时”。
有时候人们通过他的文章,误以为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的饮食非常的简单。以为他的一日三餐都是固定的“莴笋炒咸菜”、“炒豌豆苗”、“黄花鱼”。
因为鲁迅所处的年代是个乱世,那个年代的人们经常是吃不饱饭,甚至有时候连窝窝头都吃不到,如果能吃到白面馒头,都算是富贵人家了。
不过当时鲁迅在民国初期曾在北京大学教书,还经常写书,领着两份薪水,日子相比过得也不算辛苦,因此关于鲁迅的日常生活还是多姿多彩的。
鲁迅曾在日记中写道,自己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几乎将北京有名且好吃的餐馆吃了个遍。什么“南味斋”、“和记饭”等等,都是鲁迅常去的地方。
菜谱中的爱情1923年,鲁迅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许广平。当时鲁迅在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担任讲师,许广平则是他的学生。
许广平曾这样回忆:“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著,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
在认识许广平之前,鲁迅虽然爱吃,但留给我们的,就只有日记或者杂记中的只言片语,而许广平出现之后,我们有幸的见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鲁迅。
有了许广平,鲁迅的生活便有了色彩,食物也更加丰富,更加美味了。
在鲁迅的书中,记录着不少自己爱吃的美食,鲁迅曾在《论雷锋塔的倒掉》中教大家怎么吃螃蟹。又在《孤独者》一书中给大家安利闻喜煮饼。
同年,一直和许广平保持着师生关系的鲁迅,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许广平的书信。两人的缘分,因为这封信,开始了。
之后两人频繁来往,互通书信,关系也越发的亲密。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来到了上海,住进了景云里23号。
许广平和鲁迅在一起之后,虽然没有名分,但是两人才是真正的夫妻。两人新婚时期,鲁迅忙于工作,而许广平也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两人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
既然没人做饭,那唯一的办法就是“点外卖”。在《鲁迅家用菜谱》一书中,许广平曾说,当时因为刚搬来,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开火,鲁迅就到附近的一家大饭店订餐,饭店每天都会定时定点的把饭菜送过来。
鲁迅爱吃,也很会吃,在许广平整理的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段时间,鲁迅点的菜都是一些时兴的菜:土豆炒腊肉、蒸沙鱼、红烧鳜鱼、梅菜蒸肉、芥菜鸡杂汤等等。
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还讲究总是荤素搭配。在菜单中,鱼类的出场频率非常高,因此也可以看出,鲁迅是个喜爱吃鱼的人。
《鲁迅家用菜谱》中,清楚的记录着鲁迅一天两餐的餐食,大部分都是三菜一汤,而且每天的菜都不重样。
许广平还会在底下标注,这些菜每天要花费半元,一个月下来也得20几个大洋。鲁迅这一生,也算是尝遍了大江南北的美食。
美食家的诞生1929年,鲁迅因有事独自返回北京,许广平则独自一个人留在上海。临走之前,许广平给他带了大包小包的美食,让他在路上吃。
其中有一样东西,是鲁迅的最爱,那就是火腿。他还曾在给许广平的回信中写到:“云南腿已经将近吃完,是很好的,肉多油也多,可惜这里的做法千年一律,总是蒸,听说明天要吃蒋腿了,但大约还是蒸。”
鲁迅提到的云南腿和蒋腿都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云南腿指的是云南的宣威火腿,蒋腿则是产自浙江东洋一带的雪舫火腿。
鲁迅在吃上很是讲究,从不委屈自己的嘴,他嫌弃火腿蒸起来不好吃,于是偶尔也会自己琢磨一些新吃法。
有一次,鲁迅的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鲁迅亲自下厨,做了一道干贝炖火腿。他还把做法教给朋友,但朋友嫌处理火腿太过麻烦,一直推脱不肯学。
即便朋友不肯学,鲁迅还是将朋友拉进厨房,观摩自己做饭,他一边做还一边讲解,干贝要用小粒的,火腿炖出来的浮油要撇掉上面一层,炖熟之后的火腿要蘸着胡椒吃才最鲜美。
当他喋喋不休的讲完之后,这道菜也做好了。他的朋友一尝,果然鲜美,于是鲁迅便成了朋友圈里有名的大厨。
文学家萧红曾说过,鲁迅家的菜食很丰富,鱼、肉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
鲁迅对待朋友非常大方,有时候朋友来家里,他总是热情的带着朋友去上海著名的大饭店,而且每次都是点满满一大桌子。
有一次,鲁迅在饭店吃到了一碗面,之后便对这碗面念念不忘,因此每当鲁迅想吃面条时,许广平总是特意把饭店的大厨请到家里来,亲自给鲁迅做。
零食怡情鲁迅不仅爱美食,还颇爱吃零食和各种小吃。
“夜作书两通,啖梨三枚,甚甘”。鲁迅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后来又写,因为吃梨太多,导致半夜肚子疼的睡不着觉。
“晚与五六同人出校游玩,践跛砌,失足仆地,伤右膝,遂终止。购饼饵少许而回,于伤口处涂碘伏酒。”和朋友出去玩,不小心摔了一跤,顾不上疼痛也得先买了珥饼再处理伤口。
好像每次出去,鲁迅都会忍不住买一些零食回来,晚上吃饱饭去公园散步,结果路过包子铺,又买了30个火腿小笼包回来。
鲁迅爱吃沙琪玛,以前的沙琪玛叫萨其马,是满洲一种特有的小吃。鲁迅每次见了萨其马都走不动道,非得买一些回家才行。
有时候他买一整块回家,儿子周海婴看见,想尝一口,就小心翼翼的问鲁迅自己能不能吃。鲁迅思考了好一会才说道:“按理说你是可以说的,但我只有一块,你吃了我就没得吃了,所以你还是不要吃了。”
这样的鲁迅,想想都觉得有趣极了。
甜食也是鲁迅的最爱,有一次,鲁迅的朋友从外地赶来看他,给他带了很多柿霜糖,鲁迅尝了一块,感觉非常好吃,于是便一口气吃了好多。
但朋友告诉鲁迅,这种糖治疗口腔溃疡特别有效,别一下子吃完了,鲁迅一听,这才停下。没想到晚上睡觉时,鲁迅一直想着这个糖的味道,辗转反侧,怎么都睡不着,于是半夜起来,又吃了好多。
由于吃甜食吃的太多,导致鲁迅牙疼难忍,只能去看牙医,牙医叮嘱他少吃甜食,但他在回去的路上就立马买了稻香村的饼干和珥饼。
谁又能想到,写文章常常一针见血的鲁迅,还有这么好笑可爱的一面。关于自己爱吃这一点,鲁迅全都写进了自己的文章和日记中,他还曾毫不避讳的表示,自己在零食方面,是个很护食的人。
如果有男性朋友来家里拜访,就会拿出花生豆做零食,因为他怕别人胃口太大,把他的零食都吃光,如果是女性朋友,则会正经八经拿出饼干招待,因为女性一般都不吃。
早年的鲁迅饮食不太讲究,专挑自己爱吃的,在他小小年纪的时候,就经常“点外卖”,有时候为了御寒,他还会空口吃辣椒。
到了30岁以后,鲁迅因为早年饮食不均衡,导致有了严重的胃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吃蒸山药,要么就是喝山药粥。
在和许广平生活之后,两人的生活虽然忙碌,但许广平也会花时间去照顾鲁迅,他的肠胃也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上学时,《孔乙己》里简简单单的茴香豆,都能馋的我们流口水,更别提那些糖醋黄鱼、虾子蹄筋、溜鳝片、干鱼、风鸡、小麦铃。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鲁迅在《野草》中如是说道。
鲁迅的文章就是那一杯微甘的酒,无论你何时启坛,总是酒香四溢,暖人心脾,一杯酒下肚,醒其头脑,提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