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宛在是成语吗(音容宛在天各一方)
音容宛在是成语吗(音容宛在天各一方)清明节到了,还是祝福天堂的父母,一切安好!更是祝福天下所有已步入天堂的亲人们一切随缘,顺心顺意!父亲曾经说过:“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说的是对土地要精心务劳,且不可胡弄。父亲的自留地,庄稼长得就是比别人家的好。父亲曾经说过,生产队分自留地,别人都抢着、争吵着非要平地不可,平地好打理,花费投入的少,而山地费时费力,投入的多。父亲毅然选择了没有人要的一块地,全是山坡,路也不通。因为没人想要的地,就是偏远冷门的地方,大家都不看好。分地时这种地面积比平地大一些,就选择了这块地。小的时候我也不明白,别人家的自留地是平地,而唯独我家的是山坡地,下雨水也保不住。父亲的眼光是独特的,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这块自留地虽然地不平,但是地亩面积大,又是沙质土壤,蓄水保土能力特强。关键是肥料上到了,土质松软。种洋芋、种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这个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父母的一举一动,就像过电影一样闪耀在视线中,又模糊了双眼。
从相册里翻出了父母的照片,音容笑貌犹在,如今却天各一方。那一幕幕情景就像昨天一样,言犹在耳,那么真切的感受到温暖的生活。
岁月悠悠,时光匆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有人说,父母在家就在,没了父母一切像断线的风筝,随风而去,无着无落。人非草木 ,谁能无情。每年的清明时节,都去祭拜祖先,看望长眠于大山中的父母,每每想起父亲的点滴生活往事。
祖先白氏墓碑上刻着清道光六年的石刻,也就是说早在清朝道光年间白氏一族就迁居至甘肃永登县某乡村,距今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白氏家谱记载,这一脉最早的先祖为白居易,有文字记载的一共二十辈。爷子辈系十三辈子,爷爷白永年,奶奶薛氏,爷子辈兄弟四人,爷爷排行老二,统称白氏二房。爷爷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也就是说父亲这一辈人,论姊妹一共九人,其中兄弟七人,父亲排行老二,弟兄们叫他二哥。父亲、三叔、七叔曾受到了文化的熏陶,算是当时的文化人。父亲这一辈中,伯父伯母、父亲母亲、三叔已经长眠于地下。今在清明节之际,深切的怀念,追怀其余事,音容宛在,懿德长存。丰功之业,传之久远。今衔哀至诚,略备时羞之奠,告慰在天之灵,天堂的父母,尚飨!
一、识文断字的父亲也是文化人
对文化知识的向往与追求,父亲懂得了许多。父亲生于1933年,在那个年代的同一辈的人中,父亲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读过私塾,通读了四书五经,算是村子里的文化人。他知晓古代帝王将相的历史,特别是朝代更迭的事,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什么周武郑王、张王李赵,忠臣良将、奸臣小人,忠孝仁义礼智信,讲得头头是道,尤其是传统的“秦腔”戏剧他更是入迷,用当时的话说,就是酷爱看戏,因为对戏剧中的人物角色都能看懂。相比之下,母亲就没有什么文化,这个时候就成了父亲忠实的听众。父亲懂得历史,善于比较,他老是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做人要行得正。他常说的话就是,把理掰破了说,其他人不能理解和接受时,他就反复说理,从古至今,循循善诱,比前比后,至到听者明白为止。
自打小起,在我的眼里,父亲从未生气过,他总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有一次,我要一件当时最流行的棕色麻绒领的小棉袄,父亲从外地买了一件四个兜的中山装,也没有时髦的翻领,我为父亲没有领会我的意思,责备了好长时间,父亲说下次一定买合适的衣服。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对我说,你父亲识得字多,别人都难不住他,周围的人也没有什么办法。有一次,他们想了个怪办法,在地上随便胡乱写了几个字,这才难住了父亲,一再说实在不认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看的老书就是《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梨花征西》《宋史演义》《唐史演义》等等,家里的这些书都用油光纸包裹着,一层又一层的,他就看这些繁体字的书籍。可惜,没有好好聆听他的教诲。就在我上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时候,父亲不会查字典,他把不认识的字,写在纸上让我给他查,并说给字意,他是多么的开心。也许我爱读书的嗜好,可能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因为父亲常给我讲,朝庭里的哪些事,什么皇帝做的稳不稳,就看身边保的大臣是否忠臣,大臣保护的好江山才能做的稳。“红花需要绿叶的陪衬。”不过小时候,也就似懂非懂的,没有放在心上。
二、父亲的绝门独特看家本领
不过,父亲还有一门绝活,对农时季节的把握和总结的头头是道。什么时候种什么?怎么种?选什么种子,他都有一套自己的盘算,轮作倒茬,歇地休养,更换种子,等等,不一一例举。还有对市场行情的分析,以及做人的底线等方面,对后辈子孙起了个好的带头作用,学到了很多东西。他经常说,做人要学会宽容,低调做人,在人前谦虚些,把自己看低些,把别人看高些。当别人遇到难处的时候,能帮就帮,不要看笑话。所以,父亲为人厚道,他做生意的时候,结交的朋友很多,而且很真诚。一次,家里准备重新翻修房子,他从林场附近一个朋友处买了一大车上好的松木,当行驶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山坡公路上,正好碰上林业上的巡逻车,一看木材没有出入证,就让父亲把卖木材人的姓名供岀来,这一车木材就不没收。当时父亲说,卖给木材的人我不认识。没办法问出更多,林业部门就把木材全部没收了。本来家里要盖五间堂屋,结果也没有盖成,最后只盖了普通的房子。后来卖木材的那位朋友知道后,对父亲没有岀卖他真是感激不尽。父爱如山,母爱伟大。在我的眼里,父亲的形象很高大,洋溢着浓浓的爱意,从没有忧愁烦恼似的。父亲善于捕捉商机,做点贩卖贩买的生意,当时称之为“黑市”生意,或者说叫偷机倒把,那是很严重的,因为偷偷去做,如果有人举报,那是要批斗的,甚至受到更严厉的处罚。不过,小时候父亲有个绰号“黑市客”,贬义的骂人用语。也由于此,家里人生活很开心,手头宽裕,口粮不缺。老瞅着他揣着十元一沓一沓的钱,叠成了沓沓,用手绢包裹住,还有五元、两元、一元的不等,我心想父亲就是那“最有钱的人”。实际上,这就是他做买卖的一点本钱。
三、父亲的自留地年年丰收有余
父亲曾经说过:“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说的是对土地要精心务劳,且不可胡弄。父亲的自留地,庄稼长得就是比别人家的好。父亲曾经说过,生产队分自留地,别人都抢着、争吵着非要平地不可,平地好打理,花费投入的少,而山地费时费力,投入的多。父亲毅然选择了没有人要的一块地,全是山坡,路也不通。因为没人想要的地,就是偏远冷门的地方,大家都不看好。分地时这种地面积比平地大一些,就选择了这块地。小的时候我也不明白,别人家的自留地是平地,而唯独我家的是山坡地,下雨水也保不住。父亲的眼光是独特的,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这块自留地虽然地不平,但是地亩面积大,又是沙质土壤,蓄水保土能力特强。关键是肥料上到了,土质松软。种洋芋、种小麦,庄稼长得特别好,年年都是高产量,产量比别人的地里还高。因为别人的平地少,总产量不多,一年下来口粮还是不够吃,而我家的地产的粮食多,每年都有余粮,把多余的粮食除了卖一部分外,其余的周济给那些不够吃的人家。
四、干一行爱一行,挚爱分配的工作
我小时候在想,我的父亲算得上是一个文化人,可他为什么甘心情愿给生产队放牛呢?当一名饲养员呢?后来,我也慢慢明白了。当然在生产队时,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一则在生产队放牛,是轻松的农活,不用参加集体的其他生产劳动,不用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所以,生产队里带有照顾性,是相对轻松的农活。但父亲很是细心,很是敬业,他接手队里的牛群时,不到十头牛,且是老弱病残,而父亲接过后,不到几年,队里的牛群发展壮大,不但养的膘肥体壮,而且牛的头数增加了,最多时到了五十多头。父亲曾经为这也很是自豪。他常说,人哪,要干一行爱一行。别人放牧牛群时,都不太顺利,每年都要折损三五头牛,甚至更多,有滚到山的,也有掉在深坑里的,因为家乡全是山,山大坡陡,沟壑纵横,山高路险,稍不留神,牛就滚到山下了。父亲善于总结,他平时,把牛放在平缓的山坡上,很少到坡陡的地方去放牛。他宁愿自己多跑路,也要把牛赶到离家远的地方放牧,一则是那些地方草势茂盛,牛能吃饱吃好,而且地势平坦,但自己却很辛苦。每天黎明岀门,到日暮时分回家,其辛苦可想而知,而换来的却是牛群头数增了,牛的膘长了,牛在耕地时力气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父亲为此感到自豪,沾沾自喜,他觉得脸上很光彩。因为放牛都在山里,除了吃草的牛群,再没有其他人,父亲很孤独,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有时候还说出了声。这是一个读书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孤独。父亲深爱着这份工作,对养牛很是投入,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牛上,那头牛的习性,他一清二楚,那头牛脾气暴躁,难于驾驭,他心里一本帐。
清明节到了,还是祝福天堂的父母,一切安好!更是祝福天下所有已步入天堂的亲人们一切随缘,顺心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