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乡情的诗歌并赏析(雨情乡情诗情)
抒写乡情的诗歌并赏析(雨情乡情诗情)乡思一缕水一方,在《听听那冷雨》中,诗人余光中以文为诗,化雨成泪,凄凄切切的诉说那乡愁难搁的苦楚。因为对于声称“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的余光中先生而言,大江东去,五十年的浪头不回头;浪子北归,回头已不是青丝。这久旷的故乡,这久思的桑梓,这久耐得乡情,又岂能是一汪浅浅的海峡所能阻隔。于是,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细细密密点点滴滴,从台北高地到异乡美国,从“小楼一夜听春雨”到“江湖夜雨十年灯”,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白头听雨僧庐下”,雨永远都是“新的旧故事”—— 剪不断的乡愁。“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诚哉斯言,因为“雨”可染人以目,诵之于口,悦之于耳,感人于心,避无可避,逃无可逃。铺天盖地,连绵不绝,铺就了一张思乡的滔天巨网。冷雨、苦雨、细雨、骤雨,无论是何种方式,无论是何种情境,雨总能撩拨游子敏感而多思的神经,让人魂牵梦萦不能自禁,让人泪湿枕巾不能自已,从这个意义上讲,
雨情 乡情 诗情
——《听听那冷雨》赏析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大自然慷慨的任一恩赐,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都能在文人墨客兰质蕙心的咂摸下,如椽之笔的点化下,幻化成妙笔生花的文辞、澄澈空明的哲理,抑或是凝敛深沉的情感。究其原因,当然是作者情感的浇灌滋润了原本生硬单一的物化世界,使之成为了一片了无边界的情感汪洋,这就是“情动于衷而言于外”的笔墨世界,这也正是对古人所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注解。文章苟能如是,定当不朽,而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则是斯文、斯辞、斯情之典范,低声吟哦 ,细细咀嚼,如梦如真,身心俱入氤氲雨气之中。 萧萧雨情 、悠悠乡情、淋淋诗情,交融纠结,俱在其中。
一、 滴不尽的冷雨
毋庸置疑,“雨”一直都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寄托感情的最佳道具,因为雨像刺绣一样勾勒出细细密密五彩的线,把自然之现实绣成生命的风景、迷人的诗章。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下个结论:煌煌中华诗,绵绵不绝雨。
而《听听那冷雨》则可谓“一文写尽千般雨”,从头到尾,至始至终,“雨”字贯穿其中:行文开门见山,写听雨引起作者湿润润的情思;次写临摹缮写“雨”字在视觉上的美感;再段写嗅嗅闻闻那冷雨;接着对比美国生活写观雨意趣。文章自此,还未“见题”—— 听听那冷雨,读者切莫着急,前面还只不过是开胃的小菜、出场的锣鼓,在前文不动声色烘托和铺垫下,本文的高潮部分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始”出来——听雨的感受隆重而华丽地登场了。这部分“听雨”洋洋洒洒、纷纷扬扬,浓墨重彩、典雅万方。文章最后卒章显志,照应文题,以“听听那冷雨”收束全文。纵览全文,在感官上,“雨”沁入作者的眼、耳、鼻、舌、身;在时间上,唐宋明清幼时现在,连贯古今;在空间上,台湾大陆美国,神游千里。一言以蔽之,跳动飘洒自然之“雨”不可思议的成为了诠释作者思想深度和文字高度的耀眼火花。
二、剪不断的乡愁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诚哉斯言,因为“雨”可染人以目,诵之于口,悦之于耳,感人于心,避无可避,逃无可逃。铺天盖地,连绵不绝,铺就了一张思乡的滔天巨网。冷雨、苦雨、细雨、骤雨,无论是何种方式,无论是何种情境,雨总能撩拨游子敏感而多思的神经,让人魂牵梦萦不能自禁,让人泪湿枕巾不能自已,从这个意义上讲,“雨真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
乡思一缕水一方,在《听听那冷雨》中,诗人余光中以文为诗,化雨成泪,凄凄切切的诉说那乡愁难搁的苦楚。因为对于声称“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的余光中先生而言,大江东去,五十年的浪头不回头;浪子北归,回头已不是青丝。这久旷的故乡,这久思的桑梓,这久耐得乡情,又岂能是一汪浅浅的海峡所能阻隔。于是,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细细密密点点滴滴,从台北高地到异乡美国,从“小楼一夜听春雨”到“江湖夜雨十年灯”,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白头听雨僧庐下”,雨永远都是“新的旧故事”—— 剪不断的乡愁。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乡愁”并不仅仅是基于纯地理阻隔的狭义“乡愁”,还有对整个文化历史变迁的失落感。客居他乡,既是活在回忆中,也是活在现实中,作者写作本篇是70年代的台北,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内心像“刀剜般的痛苦”:台湾孤悬海外,禁断祖国;国内文革浩劫十年动荡国运难卜。“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就是痛苦甚至绝望的流泪、流血。这种痛苦的愁绪投射到一串串的雨珠上,难免都染上了一缕缕灰蒙蒙的寒颤,于是,作者笔下的“雨”,凄凉,凄清,凄迷,甚至凄楚!于是,作者笔下的“雨”,灰色,暗色,黑色,甚至无色。
三、诉不尽的诗情
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 ,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 。
“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光色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需要读者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感受。文中,冷雨可以看、听、嗅、舔,诉诸多种感觉。第三段“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句,“雨气空蒙而迷幻”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诉诸嗅觉,“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也富于听觉刺激力。这样感觉交通,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春雨是“水村山郭酒旗风”,挥发万物初开的纷纷;夏雨是“梅子黄时家家雨”,青草池塘鸣蛙处处勃发;秋雨是“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墨香沾衣;冬雨是“菊残犹有傲霜枝”,在大雪纷飞的隆冬演绎晴雪飞滩。雨之味,是晴之味,是清之味,是情之味。浅尝,则颊齿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