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在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性需求的前提下,人们越来越要求更加接近生活,更加贴近人性的戏剧人物形象。那么,这些英雄们又该何去何从呢?现代影视编剧作出了不同尝试:一种是全面的“去崇高化”,即对主人公的崇高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解构,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观点。《赵氏孤儿》的角色有着鲜明的“面孔”特点,程婴具备了中国人正义、忠诚、隐忍和坚韧等优良品质,他是一个寄托着中国人美好幻想的悲壮主人公。但是,在后现代主义的消解语境中,这个理想化的主人公遭受了空前的信赖危机,“高大全”的角色不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人性化叙事强调从人性出发,注重表现人物的复杂性与多侧面性,让人物形象善恶交织,优劣并存”,这就是当代价值观中,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将经典小说中的故事还原成人文叙述,就是对小说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的行动与价值观的再思考。《赵氏孤儿》和《赵氏孤儿案》为对元代杂剧中人物形象的重新创作,并在对其进行“人文主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1)

文/尼尔笔记

编辑/尼尔笔记

前言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2)

2013年,央视首映的《赵氏孤儿》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主人公已淡出人们视线,但他们留下的是一段值得回味的故事。

最近几年,随着四大名作的重制,《西厢记》、《画壁》、《画皮》等影视剧纷纷登上荧幕,当代电影从这些经典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为这些作品赋予了不朽的生命力。而《赵氏孤儿》之所以能被大众所接受,除了演员们出色的表演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故事情节的人性改造。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3)

“人性化叙事强调从人性出发,注重表现人物的复杂性与多侧面性,让人物形象善恶交织,优劣并存”,这就是当代价值观中,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将经典小说中的故事还原成人文叙述,就是对小说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的行动与价值观的再思考。

《赵氏孤儿》和《赵氏孤儿案》为对元代杂剧中人物形象的重新创作,并在对其进行“人文主义”的创作时,均以“人”为本。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两个故事的解读,来探讨当代电影如何在这两个故事中进行改编,以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英雄的困境:“去崇高化”与发掘人性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4)

《赵氏孤儿》是在蒙古入侵中原的一个敏感时代创造出来的,当时汉族读书人被压迫,内心充满了怨恨,于是用赵家的故事来暗示汉人对赵宋的感情,这也是作家的终极目的。

《赵氏孤儿》的角色有着鲜明的“面孔”特点,程婴具备了中国人正义、忠诚、隐忍和坚韧等优良品质,他是一个寄托着中国人美好幻想的悲壮主人公。但是,在后现代主义的消解语境中,这个理想化的主人公遭受了空前的信赖危机,“高大全”的角色不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在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性需求的前提下,人们越来越要求更加接近生活,更加贴近人性的戏剧人物形象。那么,这些英雄们又该何去何从呢?现代影视编剧作出了不同尝试:一种是全面的“去崇高化”,即对主人公的崇高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解构,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观点。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5)

二是在保持主人公的高尚品格的同时,尽量挖掘出鲜活角色,增加其与主人公的亲密关系。葛优和吴秀波所扮演的程婴正好各自演绎了。

与葛优在影片中所扮演的俗套程英相比,电视剧中的程英不但保持了原本的高挑身姿,而且更具有出尘脱俗的风流韵致。慢条斯理的说话方式,沉稳内敛、智慧冷峻的眼神,吴秀波的演技,在程婴的脸上,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出身低贱,但性格坚毅的主角。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6)

除了突出程婴的忠诚、隐忍、坚毅和智慧外,这部戏还充分发掘了这个人物的凡夫俗子感情特征,例如对自己的老婆不离不弃,对自己的儿子念念不忘,对赵孤的父亲和儿子的深情,给这个冰冷的男人平添了一丝温柔。

而这部剧,也是为了让角色更加真实,比如在送孩子的前一天晚上,程婴对着自己的孩子,用了八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一个父亲在抛弃自己的孩子前,内心的挣扎和悲伤。

和吴秀波版的程英相比,葛优版的程英更加平易近人。他在一次意外的情况下,被牵扯进了一场争权夺利的争权夺利,最终导致了他妻子和孩子的死亡;这一切都是巧合,而他的抚育,更多的是一种“杀人诛心”的手段,以最偏激的手段,让屠岸贾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7)

本片中,程英的主人公高尚精神被削弱,但他的平凡善良、胆怯甚至卑劣被凸显出来。如此一来,对英雄的崇拜就彻底消失了。或许,在“去崇高化”之后,程英更接近于当代的人类本性,但是它所具有的被人们所认同的几百年历史价值观。

与之相匹配的、基于亲情、忠诚和孝道的、与之相匹配的“义”与“仇”的观念,却不能被当代作家所认同;这部贺岁档自2010年度首映后的褒贬不一,究竟是不是因为它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对于“去崇高化”、充满人性的叙述方式的一种反应呢?

反面人物的出路:动态发展与多色调统一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8)

不同于元杂剧中一边倒的恶人形象,现代影视编剧笔下的屠岸贾同时兼具善恶两种品质。摔孤时的凶狠与抚孤时的和蔼,形成了影片中的“两个极端”。经过十多年的相处,这名叛徒的内心也渐渐柔软了起来,他开始反省自己的过去,也渐渐成为了一个温柔的父亲。

到了后来,虽然知道了赵孤的真正身份,但赵武绝望的呼喊,却是让他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事情败露后,他更是让程英和他的儿子逃得远远的,了却这段恩怨。然而就在观众以为父子真情终将罪恶的灵魂拯救之时,程英的自杀行为却又打破了这种可能。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9)

在父子亲情和灭门之仇之间,赵孤最终作出了无可奈何的抉择,任由屠岸贾这个大恶人,被自己视为亲生的养子和敌人杀死。

坏人的破坏意志,就是要为自己做的事情,不管你后悔不后悔。影片将人们对这个角色的认知引导到了另外一个层面,在这个场景中,人们并没有得到看戏剧时的单纯的满意,而是对人类的悲哀。而在电视剧中,他的形象与以往有所区别,他的个性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阴险、狠毒依然是他最显著的特征。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10)

剧本中的编剧们对于善恶的边界一直都保持着清晰认识,没有让观众感到困惑,但作家们也从各个方面对这个反面人物展开了人性化挖掘。

首先,通过影片聚焦于屠岸贾对妻儿的爱恋,这一人性最真实、最温馨的一面,进一步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可塑性,并引导人们去反思屠岸贾作恶的根本原因,即是他的“自私自利”。一方是为了自己的爱情而舍己为人的屠岸贾,一方是为了整个城市的双亲,舍己为人,两者之间,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11)

在元杂剧中,“大奸大恶”的形象是天生的,因此,人们只有消极地接受;而在电视节目中,当人类的多样性被挖掘出来时,它又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思索空间。

其次,该剧还为屠岸贾和程英的智力竞争提供了大量的镜头,使他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两面性格,即“奸诈”和“豪爽”。罗伯特·麦基说:“多维令人痴狂”。在《赵氏孤儿案》里,屠岸贾的多维度形象,在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12)

情节改写:符合“常识”与尊重原著

恰当地改编剧情,也是当代电影和电视剧实现人文叙述的一种手段,其中,改编时的重点,是根据当代道德价值观的“常识”,抑或是遵循原文的根本精神。

与之相较,《赵氏孤儿》在剧情上有较大的改变,完全推翻了元代杂剧的审美观念,并采取了在基础剧情上增加更多的细枝末节的方法。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13)

首先,对赵氏和屠岸贾之间的冲突进行背景分析。影片中,赵氏与屠岸贾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恩怨;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臣子与皇帝,以及国内各大政治力量的冲突,赵氏一直以来都看不起他,排斥他,这才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升级。这些修改都是基于真实历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或许更符合真实情况。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为了挖掘出屠岸贾个性中的多层次和多色彩。

在平心静气地观照历史时,除了对善恶进行最根本的评判以外,人类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或许更值得我们去深思与反思。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14)

与影片的区别在于,该剧在赵、涂两家矛盾的表现上,与元代杂剧中的表现方式大致相同。小说一开始就以大战的紧张场景引发屠岸贾的“通敌行径”,进而使其与赵氏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

在小说中,赵盾与晋灵公不合等一段历史,使故事的主线紧紧局限在“昏君”时期的“忠”与“奸”之间。这就给了“凶神恶煞”形象一个露脸的好时机,也让“凶神恶煞”的形象与受众已有定型的心里期待不谋而合。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15)

其次,对程婴献子救孤的重大事件,电影和电视剧都作了相应发挥。电影改编最惹争议之处在于改程英的主动献子为阴差阳错间的无奈弃子。陈凯歌导演曾经说过,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要使角色的行动更加合乎情理,而不是因为要表达思想,而去歪曲人生逻辑。

该剧对此问题的处理比较谨慎,基本上遵循了元代的杂剧,把“进贡”当作一个主要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角色。然而,让人惊讶的是,这部剧竟然将贾摔子的“屠”字,换成“程英摔子”,将信义与亲情、忠诚与牺牲的矛盾,以一种极致姿态展现在所有人物的眼前,这既是故事的一个高潮,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力。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16)

剧中程婴以一种“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的悲剧方式,实现了他对黄泉的价值抉择。如果说电影的改编让英雄回到了人间,那么电视剧则是让英雄在人间完成了人性升华。

解读赵孤报仇的含义。因为程婴和他父亲在屠岸的经历被轻描淡写,所以赵孤的报仇并没有太多感情纠葛,而且这个时候,正是他报仇大业的好时机。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17)

这个故事的结局,依然是大团圆,但本质上,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对悲剧的向往,那就是正义的力量,通过不断的战斗,最终击败并毁灭了罪恶,这也是为什么王国维会说,《赵氏孤儿》并不比其他的任何一部作品差。

电影和电视剧都试图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程英父子与屠岸贾的相处过程得以按照生活逻辑展现,赵孤的报复,必然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即使是在他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他的报复也会变得更加艰难。影片中,赵孤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最终举起了手中的刀,对准了自己的父亲,然而他并不是仇人的对手。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18)

没有程英的自杀式攻击,赵孤就不能报仇;而完成复仇的赵孤却在此刻失去了两位爱他的父亲,成为真正的孤儿。屠岸贾有亲儿无姜寄托情感,他与赵孤之间的关系就与电影产生了不同,沉重的情感包袱卸下,赵孤的复仇更显坦荡。

和《元杂戏》中的情节完全相反,当君王允许赵孤手斩敌人的时候,赵武却提出要对屠岸贾进行司法审判,既要惩罚他杀害无辜的百姓,又要惩罚他勾结敌人的罪行。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19)

赵孤的所作所为,超出了普通复仇的范畴,使这个角色多了一份正义感。这种修改明显地融合了当代法治的精神,是在当代背景下对古典文本的一种扩展和演绎。

结语

当代电影以元代杂剧为蓝本,用各种方法改编《赵氏孤儿》,无论是整体“去崇高化”;抑或挖掘人性多元色彩,或是突出复杂角色,抑或挖掘动态角色,或是立足于当代人文科学,抑或遵循原作本质,都有各自的取舍。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元代杂剧赵氏孤儿)(20)

综上所述,《赵氏孤儿》中的两个版本,都有各自的取舍。那么,到底该如何应对?或许,这就是观众们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张智华:《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人性化叙事与产业发展》

【2】中国社会科学院伦理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应用伦理学2005—2006》

【3】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与银幕剧作的原理》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