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历代名人(吴公仪与吴公藻继承其父吴鑑泉真传)
吴式太极历代名人(吴公仪与吴公藻继承其父吴鑑泉真传)吴公藻在湖南国术训练所前后三年,从学者众。民国二十三年(1934),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国术国考,吴公藻为湖南省领队教练。考试赛出甲等三十四名,其中湖南九名。民国二十四年(1935)七月,吴公藻新著《太极拳讲义》出版。吴公藻在其父吴鑑泉抵沪后,于民国十八年(1929)也到上海精武体育会助教。民国二十二年(1933),“随褚民谊先生来湘观光国术,承主席何公之邀,担任湖南国术训练所太极拳教官” ③。据说,吴公藻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被聘任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在省党部教习太极拳。吴公藻在湖南国术训练所任教期间,当时著名的武侠小说家向恺然为省府秘书,在湖南国术训练所兼授国术理论。其时,向恺然与原配杨氏所生次子向一学也在湖南国术训练所向吴公藻学太极拳。后来向一学到上海投师国乐专家郑觐文,向名演奏家卫仲乐学习琵琶演奏,时常前去拜见身在上海的吴鑑泉,受其指教。公仪初聆教诲,稍明
吴公仪(1901—1970),名润泽,字子镇,吴鑑泉长子。吴公藻(1904—1983),名润沛,字雨亭,吴鑑泉次子。昆仲二人幼承庭训。当乃父吴鑑泉还在北京任教时,他们已将太极拳带出京城,传授于山东、上海、广州。吴鑑泉南下上海后,他们又分别在广州、长沙教习太极拳,随后共同在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等地传播。
吴润沛(雨亭,公藻,1904—1983)
吴公仪年少时为杨少侯器重,常得少侯点拨,执礼甚恭。据吴公仪的香港门生卢柏棠述:
公仪老师的拳艺多传自于杨少侯。先前,公仪老师随父学艺常受斥责,父亲要求甚苛,饱受皮肉之苦。推手过程中,将对方打倒不对,为此非常苦恼,曾有放弃学拳离家出走的念头。此事偶给隔邻的杨少侯知道,乃唤公仪过府,执手向他解释推手的作用是锻炼不丢不顶和粘连黏随等道理。指出丢者,离也;顶者,抵也。不脱离不抵抗,不抢先不落后,乃其要义。并亲和公仪推手,加以点化。
公仪初聆教诲,稍明所以,兴味大增,对少侯大叔产生亲切感,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从此经常过府去亲近少侯大叔,一来在生活上伺候,二来专诚求艺,少侯有抽大烟嗜好,公仪乘机在左右侍奉,递茶送巾,执礼甚恭。少侯认为孺子可教,传他一套太极拳,但吩咐公仪勿告鑑泉。此拳盘架时马步略高,圈小而紧凑。公仪老师后来追忆此事,很是感激,并表示太极拳一脉相承,传与有缘人,不能相强。甚至说,纵然是自己儿孙,若不来亲近也不能得,反会给弟子取得真传。①
民国八年(1919),吴公仪任山东省省长屈映光“武术总教练”,后又任张宗昌“搏击队总教官”。②吴公藻则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
民国十三年(1924),经时任国立广东大学代理校长的褚民谊向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推荐,吴公仪到广东担任黄埔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兼任国立广东大学体育系讲师。当时许多名流如方鼎英、谭延闿、朱培德、陈嘉佑、吴思预等,皆曾从学。
吴公藻在其父吴鑑泉抵沪后,于民国十八年(1929)也到上海精武体育会助教。民国二十二年(1933),“随褚民谊先生来湘观光国术,承主席何公之邀,担任湖南国术训练所太极拳教官” ③。据说,吴公藻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被聘任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在省党部教习太极拳。吴公藻在湖南国术训练所任教期间,当时著名的武侠小说家向恺然为省府秘书,在湖南国术训练所兼授国术理论。其时,向恺然与原配杨氏所生次子向一学也在湖南国术训练所向吴公藻学太极拳。后来向一学到上海投师国乐专家郑觐文,向名演奏家卫仲乐学习琵琶演奏,时常前去拜见身在上海的吴鑑泉,受其指教。
吴公藻在湖南国术训练所前后三年,从学者众。民国二十三年(1934),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国术国考,吴公藻为湖南省领队教练。考试赛出甲等三十四名,其中湖南九名。民国二十四年(1935)七月,吴公藻新著《太极拳讲义》出版。
《吴家太极拳》中的吴公仪拳照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全面爆发后,吴公仪、公藻二人与父吴鑑泉到香港避居,成立鑑泉太极拳社,吴公仪自任社长,随后又在澳门成立鑑泉太极拳分社。民国三十一年(1942)仲夏,吴鑑泉在上海病逝,吴公仪、公藻二人赶回上海奔丧。未久香港沦陷,二人留在上海,吴公仪担任鑑泉太极拳社社长。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十三日,吴公仪还在《申报》登载了《鑑泉拳社征求社员》。④
民国三十七年(1948),吴公藻于战乱中得到弟子向一学帮助,想方设法弄到前往香港的车票,与吴公仪重返香港,恢复鑑泉太极拳社(社址香港湾仔骆克道三八七号四楼)。其时,香港部分人士对太极拳持怀疑态度,在报刊上与太极拳界人士做笔墨讨论。
1953 年秋,香港《中声晚报》刊载了鑑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公仪的谈话,内有“本人深知太极拳之妙用,本社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与中西拳师研究”之语。此言一出,波澜迭起,公开表示要“研究”的是澳门泰山健身学院院长陈克夫。陈时年三十五岁,习白鹤门拳术,兼擅拳击,曾获香港拳击冠军。吴公仪与陈克夫的公开比武由澳门康乐会筹办,定名为“慈善比赛大会”,作为港澳慈善事业的筹款活动。1954 年1 月3 日,双方在香港新光酒店签订了合约。
这场比武名义为“公开研究国术的合演”,实质是一场商业运作。比武于17 日下午在澳门新花园举行。由于新闻媒体竞相报道,此事在当时的港澳地区引起极大轰动,观众多达一万余,时任澳门总督的史柏泰夫妇也到场观看。大会总裁判何贤(何厚铧之父),裁判员梁昌、梁国荣、彦光、李剑琴、董英杰等。两个回合后,总裁判即宣布停赛,虽然未分出胜负,却影响广泛。⑤ 梁羽生就此写出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人人争读,致使《新晚报》销路大增。该报编辑金庸的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也于一年半后面世,开启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生涯。
吴陈比武之后,太极拳风行于港澳地区乃至东南亚,各地团体纷纷致函邀请吴公仪授艺。吴公仪命长子吴大揆在九龙开设鑑泉太极拳分社,次子吴大齐、侄吴大新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据卢柏棠述:
数年后,公仪老师从新加坡返港居留,大揆师兄推荐我们一班同门跟其父深造。公仪老师重新教授他那一套关节动作的太极拳,使我们眼界大开。此拳动作紧凑,开合有序,虚实分明。推手过程中,顺次为偷机偷势,得机得势,知机知势,趁机趁势;进而随时造机造势,定位定势。由拳套伸展出来的用法,关节间的配合,巧妙多姿,触点不丢,后关节不顶,即是松了,立即可使对手如堕陷阱、失机失势。
大揆师兄取人的动作大开大展,姿势美妙,但在其父面前,却处处受制,缚手缚脚。公仪老师每次略动手,便将大揆抛离。向我们身上喂劲喂招之时,也是稍作移动,便引起我们失重,恍如飘浮太空,无以为依,十分狼狈。时日渐久,当我们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更佩服公仪老师的武学智慧。
公仪老师曾批评大揆虽然身手灵敏,反应快捷,但多用外表的形态动作,少研究更上一层楼的意劲功夫。常向我们训示,太极拳分三大进程,即形态、意劲、气神,气神功夫为最高境界。公仪老师自谦尚未完全掌握气神动作,并因此深觉没有功力相等的高手对练为憾! ⑥
因鑑泉太极拳分社日渐壮大,又购买九龙佐敦道保文大厦顶楼为总社新址,原本位于香港骆克道的鑑泉太极拳社改称鑑泉太极拳社香港分社,由吴公仪之女吴雁霞及女婿郭少炯主持。自此,吴家太极拳流行于中国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地,并传播到加拿大等国。
吴公藻家学渊源,直到1980 年七十多岁时,还在香港出版了《吴家太极拳》一书。
1981 年,吴公藻曾到上海一游。1982 年秋,由于早年长沙故交旧事时刻萦怀,又回长沙,住在湘春路西园北里弟子向一学家,未想竟陷入不可预料的前尘往和人情是非之中,失去安宁,很快住进医院。尚未病愈,又被人接出,改住在一家旅社里。1983 年2 月中旬某日清晨,吴公藻辞世,距其回到长沙仅四五个月。
吴公仪有子二人,长名大揆,字元弼,次名大齐,字一民;吴公藻有子二人,长名大政,字元直,次名大新,字化民。作为吴鑑泉的孙辈,四人均长期担任鑑泉太极拳社教务。吴公仪在内地的弟子主要有上海李仁柳(1911—1995)等,李仁柳又传其子李宏达、李宏廷等。
注释①卢柏棠:《记吴公仪老师》,《武林》1996 年第1 期。
②吴公藻:《太极拳讲义》“自序”,上海:鑑泉太极拳社,民国二十四年(1935)。
③吴公藻:《太极拳讲义》“自序”,上海:鑑泉太极拳社,民国二十四年(1935)。
④《鑑泉拳社征求社员》,《申报》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十三日,第一张第二版。
⑤有关吴陈比武事,参见叶若林《香港武坛的世纪之战—五十年代香港吴陈比武追忆》(《武当》1996 年第6 期)、高臣《关于吴公仪与陈克夫之战》(《武魂》2002 年第10 期)、合肥吴氏太极拳研究会《是他错了,还是你的东西有问题—“陈吴比武”留下的思考》(《武魂》2002 年第10 期)、润章《也谈吴、陈比武》(《武魂》2003 年第6 期)、剑竹《太极拳传统散手功夫亟待提高—回顾吴公仪、陈克夫之战有感》(《武魂》2003 年第11 期)、磬斋《吴公仪其人其事》(《武魂》2010 年第2 期)等。
⑥卢柏棠:《记吴公仪老师》,《武林》1996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