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狐狸精近况(最美狐狸精还是她)
36岁狐狸精近况(最美狐狸精还是她)经典不怕老,“爷童回”之后,才真正明白这部动画的好。小时候只记得画面上的怪力乱神,却没看懂故事中的关窍。它也是妥妥的童年阴影。有最吓人的老妖婆。有最猥琐的玉皇大帝。
一部38年前的动画神作,回归了!
它是80、90后两代人的童年记忆。
有最媚的狐狸精。
有从蛋里生出来的小孩。
它也是妥妥的童年阴影。
有最吓人的老妖婆。
有最猥琐的玉皇大帝。
小时候只记得画面上的怪力乱神,却没看懂故事中的关窍。
经典不怕老,“爷童回”之后,才真正明白这部动画的好。
然而很多主创已经不在了。
去影院重温之后,我们来唠唠——
[天书奇谭]。
是的,你的童年,比你想象得先锋多了。
狐狸精在你眼皮子底下,跳过足足1分钟的迷幻disco。
没有舞厅灯球,光线照样绚烂多变,就连追光也紧随角色走位。
你的耳朵,早就受过未来感电音的熏陶。
[天书奇谭]的音效配乐,混合了传统民乐和电子合成音,又仙又酷炫。
比号称“中国电音鼻祖”的《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还早了好多年。
作为“中国学派”动画的代表作之一,[天书奇谭]把“奇趣美”的理念追求狠狠拿捏。
先说布景,集中国传统山水画、园林建筑、家具摆件之大成。
大远景是散点透视的文人山水画,云蒸雾绕的仙山有了。
现实生活场景则采用工笔细描,还原度超高。
街市建筑的马头墙,既防火又美观,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美学风格。
皇宫内的藻井,由团队去承德避暑山庄取材,细节非常考究。
房间内的家具摆件,都有迹可循。
壸门榻、罗汉床、灯挂椅……合乎古人的生活习惯。
哪怕是角落里不起眼的瓷器,也大有来头。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县令家桌子上的花瓶,是鼎鼎有名的冰裂纹。
人物造型更是出彩。
在这里必须提及[天书奇谭]的造型设计师柯明。
他将中国民间艺术中的戏曲、雕塑、玩具等等元素,统统用上了。
很多角色的形象来自于京剧的生旦净末丑。
很媚的狐女,弯斜的桃花眼、大片的腮红,借鉴了花旦的造型特色。
坡脚的男狐,方脸圆眼、戴着书生帽,是白面小生。
还有贪婪的县令,脸型削尖、长着鼠须、乌纱帽两边都是铜钱,活脱脱的丑角。
在此基础上的动作设计,就有意思了。
昏庸的小皇帝,造型来自于无腿无脚的木偶玩具,头可以自由转动,走起路像不倒翁一样。
狡诈的知府,一双眼睛像骰子似的转,还发出“咔咔咔”的声音,没少打坏心眼。
而宣旨的太监,最突出的是嘴型,长方形、圆形、三角形不停变动。
在人物的刻画上,实在是见微知著。
比如狐女俯身趴在桌子上这个细节,即便化成了人形,还是能看出来狐狸本性。
细微之处,才能彰显匠心。
不过比匠心更难得的,是创新。
画家陈丹青评价柯明是温柔的“造反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率先画美人、花草、江南小景、日常闲趣。
“每成一画,众人俱皆叫好。”
在[天书奇谭]里,柯明大胆将现代漫画与传统民间艺术结合,脱离了当时流行的“高大全”人物形象塑造的轨道,赋予动画幽默感。
柯明(左)与[天书奇谭]导演钱运达(右)
实际上,整部[天书奇谭]就是“不守规矩”的产物。
这要从它的诞生说起。
[天书奇谭]最初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BBC的合作项目,原始剧本由BBC提供。
里面把盘古开天辟地等中国故事一锅乱炖,根本没法拍。
于是美影厂提议由中方来改写剧本。
编剧王树忱和包蕾从明代罗贯中、冯梦龙所著《平妖传》中,摘取了三只狐狸精和蛋子和尚的一页故事,进行扩充。
他们把三只狐狸精变成个性鲜明的狐母、狐女和狐子阿拐,把蛋子和尚改成小孩蛋生,互为矛盾的镜像。
围绕天书的争夺,两方的矛盾一直贯穿下去。
剧本花两个月就改好了,BBC很满意,但资金迟迟没有到位,最后放了鸽子。
当时是改革开放的初期,美影厂没有国际市场的经验,自认吃亏,决定自己来拍。
祸兮福之所倚,BBC的不靠谱恰好成就了[天书奇谭]。
它成了美影厂的经典动画长片中,唯一一部具有原创情节的动画。
剧本的编排方式也颇具颠覆性,全片情节没有明确的起承转合,而是由相对独立的段落“串烧”起来。
并且与前作[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的恢弘壮阔不同,[天书奇谭]具有中国动画少见的市井气。
中国封建社会的市井百态,在其中得到了淋漓极致的体现。
[天书奇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市井细民群像:
见到美女难掩好色之相的和尚、偷完丹药还要顺手牵“蛋”的狐母、吃饭抠脚见风使舵的地保……
还有对封建社会官僚体系的讽刺和批判,具有荒诞现实主义意味。
贪得无厌的官员,想用聚宝盆搜刮民脂民膏,结果冒出来一大堆爸爸。
嘴里含着口水的小皇帝,让狐狸精变出老虎咬人玩,大有“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而等级最高的玉皇大帝,一心捍卫自己的权威地位,把造福天下的天书封锁。
[天书奇谭]的独特立意,在于创造了一个中国版的“普罗米修斯”袁公。
原作中的袁公认同天庭的统治逻辑,而动画中的他是个崇高的英雄。
看到天书上写着“天道无私,流传后世”,他明知自己不会有好下场,也要遵循天道。
他把天书带到凡间,刻在山洞里的石壁上,引导蛋生将天书拓印,学会上面的108种法术。
[天书奇谭]的结尾,就是英雄的落幕。
袁公被天兵天将用铁链捆回天庭,死罪难逃。
但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达成,慨然赴死。
这种非大团圆式的结尾,也是[天书奇谭]对传统动画叙事范式的突破。
[天书奇谭]的导演钱运达,谈到过美影厂的创作精神“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
在这样的激励下,美影厂坚定地走民族化道路,诞生了一批享誉世界的“中国学派”动画。
比如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将齐白石的画作在银幕上复活。
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把吉卜力创始人高钿勋“看得都傻了”。
[大闹天宫]将中国传统戏曲、绘画、音乐与动画巧妙融合,引起世界轰动。
哪怕是20多年后,被拿来和迪士尼作比较也丝毫不输。
“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根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有31部动画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
而美影厂,是这个时间段中国动画美学的全部。
除了独树一帜的民族化风格,这些动画还有一个共同点:
非商业化。
所有的匠心和创新背后,离不开特定时代条件下的强大支撑。
美影厂是那时中国一家专门制作动画电影的机构。
自1957年成立以来,承担着“国产动画发展的全部责任、甚至是以动画形式在世界上赢得国家话语权的使命”。
全国的动画人才济济一堂,在不用考虑经济效益的象牙塔里尽情创作。
拿[大闹天宫]来说,在60年代成本就高达100万,光是原画就画了两年。
但因为经费是统一划拨,生产可以不计成本。
由此,造就了一批动画艺术品。
与此同时,当时国内的文化环境较为封闭,没有什么商业竞争。
然而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象牙塔消失了。
外国商业动画以低廉的价格入侵动画市场,满足了电视台对大量动画节目的需求,也吸引了一大批电视观众。
《铁臂阿童木》是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动画
导演手冢治虫深受1941年中国动画[铁扇公主]影响
众多商业化的动画制作公司崛起,人才四散流失,无疑使美影厂雪上加霜。
美影厂不得不进行市场化改革,其中就有“计件付酬”制度。
这种制度虽然能刺激动画生产,但不利于创新。
拿高钿勋的话说:
“不断投入新的短片很费钱,而系列片只要搞好开头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来以后就不会花太多功夫。”
高钿勋在2014年《南方周末》的采访中直言“宫崎骏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我在这一点上也是如此”。
“中国一下迎来了现代化,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都已经没有原来的风格了吧。”
美影厂在2000年后,慢慢走向沉寂。
而后来的中国动画,很难跳脱国外叙事模式和新技术滥用的窠臼。
虽然出过《蓝猫淘气三千问》《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成功的商业产品,却丢失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被看作“中国学派”复兴希望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在审美张力和国际影响力上,只能遥望一下曾经的巅峰。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复兴之路尚且崎岖,但仍然可以从过去的辉煌中汲取养分。
那些重要的东西,诸如匠心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不是丢掉了呢?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中国动画,不应该甘心当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