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大来剧场袁雪芬、马樟花演出广告今大来剧场旧址(现北京东路、贵州路西北角交通大厦)傅全香1923年8月生于浙江嵊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也是一位 为戏班打鼓的“民间艺人”。傅全香9岁时进嵊县“四季春”科班学戏,由于她生性活泼,嗓音清脆明亮,师傅便让她学习花旦。但后来父母双亲因故早逝,出科后傅全香便开始“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的跑码头生涯,磨炼了表演和唱腔艺术。1937年8月初,傅全香随科班第一次进上海,没几天便遇上日本人轰炸“大世界”,市面混乱恐慌,傅全香只得与戏班一起逃回家乡。1938年正月,傅全香再度与袁雪芬等人一起踏进上海滩,演出于老闸戏院。这时候上海租界虽沦为“孤岛”,但市场畸形繁荣,娱乐业空前发达,越剧也迎来发展兴旺期。秋天,傅全香又与马樟花、袁雪芬、钱妙花演于大来剧场,傅全香挂上了四牌,每月包银二十四块大洋。年轻时傅全香今老闸大戏院遗址处

众所周知,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素有“越剧程砚秋”之称,她虽然没有正式拜过京剧大师程砚秋为师,但根据自身条件,在继承传统越剧唱腔的同时,学习借鉴了程砚秋及评弹的某些运腔方法,采用真假嗓结合发声,创造了俏丽圆满、曲回婉转、起伏有致、旋律多变,声韵纯正的“傅派”唱腔艺术,深受越剧观众的喜爱。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1)

傅全香、徐玉兰与观众

那么她是如何与程砚秋“结缘”,又是如何将京剧唱腔元素不露痕迹地融化到越剧唱腔中的呢?一切要从傅全香第二次进上海说起。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2)

傅全香剧照

傅全香1923年8月生于浙江嵊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也是一位 为戏班打鼓的“民间艺人”。傅全香9岁时进嵊县“四季春”科班学戏,由于她生性活泼,嗓音清脆明亮,师傅便让她学习花旦。但后来父母双亲因故早逝,出科后傅全香便开始“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的跑码头生涯,磨炼了表演和唱腔艺术。1937年8月初,傅全香随科班第一次进上海,没几天便遇上日本人轰炸“大世界”,市面混乱恐慌,傅全香只得与戏班一起逃回家乡。1938年正月,傅全香再度与袁雪芬等人一起踏进上海滩,演出于老闸戏院。这时候上海租界虽沦为“孤岛”,但市场畸形繁荣,娱乐业空前发达,越剧也迎来发展兴旺期。秋天,傅全香又与马樟花、袁雪芬、钱妙花演于大来剧场,傅全香挂上了四牌,每月包银二十四块大洋。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3)

年轻时傅全香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4)

今老闸大戏院遗址处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5)

今大来剧场旧址(现北京东路、贵州路西北角交通大厦)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6)

大来剧场袁雪芬、马樟花演出广告

正是在与马樟花和袁雪芬这些杰出演员的合作中,傅全香一方面初尝走红的滋味,另一方面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就是一味地演花旦,戏路不宽,演技得不到提高,无法形成自已独特的演唱风格,势必会被激烈的演出市场淘汰。

俗话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她开始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戏路,由花旦转行青衣,再从同行姐妹和其他艺人身上吸取养料,丰富自己的唱腔艺术元素。但傅全香总觉得学习还缺乏一种“目标”,或者说是缺少一种“艺术激情和灵感”。

真是冥冥中有缘。1939年年底,京剧大师程砚秋来更新舞台(即现在的中国大戏院)演出《窦娥冤》等戏。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7)

今中国大戏院外观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8)

程砚秋演出剧照

更新舞台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牛庄路704号,毗邻浙江中路、广西北路、芝罘路。剧场建于1929年,最初叫“三星大舞台”,后来剧场易主,才改名为更新舞台,多演京剧连台本戏。1944年1月剧场更名中国大戏院。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一起被并称为“上海四大京剧舞台”。2018年5月,中国大戏院修旧如初,成为“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重点剧场之一,是一座具有国际标准的以综合戏剧演出为主的专业剧场。当然这是后话。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9)

更新舞台演出信息

抱着“开眼界、看戏有益”的想法,傅全香从正在演戏的大来剧场,来到仅隔两条马路的牛庄路更新舞台售票处。可是一看票价,她就倒吸一口冷气,票价很贵。傅全香虽然每月有二十四块大洋包银,但大部分都要寄回家乡供养年迈的祖母和小妹,所剩无几,因此傅全香无论如何是看不起戏的,她只得怏怏回来。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10)

现中国大戏院一角

但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大来剧场有个制景的木匠师傅也是更新舞台的木匠师傅,他的女儿非常喜欢看傅全香的戏,因而他与傅全香关系也很好。当他听到傅全香嘀咕想看程砚秋戏而又看不起时,便自告奋勇提出带傅全香去看程砚秋的戏。

傅全香当然高兴极了。原来,更新舞台是个大剧场,观众席有三层,后台也有三层,三层上有个吊布景用的小房间,小房间上有个小窗户正好侧对着舞台中央,木匠师傅就把傳全香带到这个木匠间,神不知鬼不觉地让傅全香看“白”戏。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11)

现中国大戏院内三层观众席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12)

现从三楼观众席鸟瞰

虽然在布景间的小窗户往下看去,因为太高,看不清演员的表情,但唱腔却听得很清楚。那天演的是《春闺梦》,傅全香一听,便差一点喊出来:啊,天下竟有这样好听的声音呀!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13)

京剧大师程砚秋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14)

京剧大师程砚秋剧照

程砚秋先生的唱腔,如泣如诉,荡气回肠。唱到高音时,如晴天白云,随风腾空飞去;低声处似柳浪游丝,绕人魂魄,难以形容。

傅全香之前很少看京剧,自谦是个十足的外行,可是一看了程砚秋的戏,竟立刻着了迷。从此,一有机会就去看,越看越着迷。特别对他那时高时低、时轻时重而又无不恰到好处的特殊唱法,简直佩服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15)

傅全香剧照

非常幸运的是,程砚秋在更新舞台演出的这段日子,傅全香每晚也在大来剧场演出,但她演的是开锣戏,戏不多,一演完,傅全香马上卸装,便穿过北京东路,沿贵州路到芝罘路左转,前后不过五六分钟,便进了更新舞台后门,然后就悄悄地爬到三楼小房间。这时候程砚秋的戏也才刚刚开演不久,傅全香正好静静地可以看完整场演出。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16)

今北京东路、贵州路西南角(大来剧场旧址)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17)

今芝罘路街景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18)

今芝罘路街景(左为中国大戏院)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19)

今中国大戏院后门处(芝罘路、贵州路转角处)

2020年7月20日,本编实地从大来剧场到现中国大戏院后门走了一遍,目测了一下距离,确实两戏院相距很近,能够想象当时年轻的傅全香在两个剧场之间来回奔波看戏的充实和兴奋。作为一个演员,有什么比能够确定自己的前进目标而幸福呢?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20)

傅全香剧照

就这样,傅全香对程砚秋从入迷到崇拜,再从崇拜而自发地学习。琢磨着怎样把程砚秋的京剧唱法运用到自己的越剧唱腔中来。不过刚开始并不得法,高音太尖,低音太粗,高低不匀,轻重不均。有人非常形象地说她“高起来戳得破天,低起来擦得着地”。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21)

傅全香剧照

但傅全香并没有就此停止探索,也没有妄自菲薄。她又从弹词老艺人徐云志的“迷魂调”中得到启发,迷魂调的一个特点就是“字断音不断”,某些方面极象“程腔”。就这样,傅全香将两位大师的唱法融合起来,互相借鉴,终于摸到一点门道,她的唱腔有了高高低低的变化,非常引人注目,也得到观众赞赏。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22)

傅全香剧照

其实,艺术贵在创新。观众喜新厌旧,演员同样也喜欢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在学程砚秋唱法的过程中,傅全香唱戏的兴趣也渐渐从喜剧转向悲剧,戏路也从花旦渐渐转向青衣,创造了祝英台、敫桂英、刘兰芝、杜十娘等经典艺术形象,逐步形成了真假嗓契合无间,放得开,收得住,高得上,低得下,表现力、塑造力很强,旋律性、抒情性、戏剧性三者紧密结合傅派唱腔艺术。正是因为有这些特点,所以人称傅全香为“越剧花腔女高音”。又因她的唱法近似“程腔”,所以大家又称她为“越剧程砚秋”。

程砚秋巅峰(傅全香在更新舞台)(23)

傅全香在向川剧演员学艺

但是直到1954年国庆,傅全香与范瑞娟到北京演出《劈山救母》和《梁祝》,再次见到程砚秋时,才有了登门当面求教的机会。程砚秋对傅全香这个从未见过面的“跨界”学生,十分赞赏,当场点拨,总算圆了傅全香的“拜师”之梦。艺术是相通的,傅全香“偷窥”程砚秋,京剧与越剧完美融合,小花旦终成大青衣,成就了一段现代艺坛佳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