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第一季(与影徐行)
徐行第一季(与影徐行)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让它牵引你的梦当墙上挂钟的分针快移动到上课铃响时间,我们连忙跑到院里的水泵处,两手猛地压一阵泵杆,然后弯腰仰头张口去接几啖从泵口处流出来的井水,又飞奔回学校上课。时间已经过去太久,如今我连里面的一个小片段都不记得了,却记得片尾曲熟悉的旋律: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
打开各大视频APP首页,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青春甜宠剧。难道这些平台来访者的心智都保留在十四五岁?毕竟我也就初一第一学期痴迷地看过一阵言情小说,到了第二学期就往武侠小说上转了。我们的影视资源,难道竟匮乏至此?这一代孩子,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
作为一名80后,我们的童年是在看电视剧和电影中长大的。
《西游记》和《新白娘子》热播时,我还没上学。对于小孩子来说,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显然要比美丽多情的白蛇更有吸引力。千里眼,顺风耳,吹毛成猴,一个跟斗云就可以翻十万八千里,哪个小孩不希望可以拥有孙大圣的法力呢?
待上了一年级,港台片开始横扫神州大地。我们会在午休时间偷跑出校门,倚靠在学校附近人家的门框上,看一会《雪山飞狐》。
当墙上挂钟的分针快移动到上课铃响时间,我们连忙跑到院里的水泵处,两手猛地压一阵泵杆,然后弯腰仰头张口去接几啖从泵口处流出来的井水,又飞奔回学校上课。
时间已经过去太久,如今我连里面的一个小片段都不记得了,却记得片尾曲熟悉的旋律:
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
让它牵引你的梦
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
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
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独眠的日子
……..
我不知道这部剧最后是大团圆结局还是悲剧收场。但我的潜意识是偏向悲剧的,因为那首片尾曲带给我的感觉是悲凉的,有一种抓不住的无奈,挽不回的叹息。
因这个或未知或已知却忘记了的结局,前几年我曾一时兴起买了《雪山飞狐》的电子书,想着等有时间了再慢慢看,结果现在都还没看。
小时候看过的剧很多都早已忘记了剧情和主角,却依然能哼唱剧中的插曲或片头片尾曲。
迎春风万里冲天凤
翱翔欢笑中
人间君子共我心相知
带我追美梦
伴他高飞
就有朝气
人向太阳冲
共他一起
没有悲痛
轻飘飘我浴春风
…………
这是电视剧《陆小凤》的主题曲,整首歌给人一种豪气万丈和潇洒从容的感觉,青春时期偶哼起来还会想:“若能得歌中此等潇洒侠义之士相伴,也不枉此生了。”
因这一首歌,后来我又买了整套《陆小凤》电子书,看是看完了,陆小凤却再不是我的梦中人。他不但花心,他还不务实啊!不管遇到什么高手,陆小凤都能见招拆招,但古龙从来不会给你描述他到底是怎么拆的,结语总是一句:“不要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因为他是陆小凤!”
这跟新一季《一年一度戏剧大赛》小品《少爷和我》中刘波和龙傲天的一段对话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波:“这生意,你是怎么谈下来的?”
龙傲天:“用真心!”
《太极张三丰》的主题曲也常常会萦绕在我耳边,可我从没想过要买相关的小说。
有一次独自去海珠湖行拍,忘了是冬天还是春天,那天刮着风,下着毛毛细雨。雾气氤氲的湖面上,有一条带篾棚的小木船,被风摇得左右晃动。我举起相机,想去拍这条在风雨中摇摆的小舟。找取景角度时,镜头上出现了几条飘动的绿带。我放下镜头一看,原来那些绿带是湖边的芒丛,那长而无骨的芒叶,正在丛丛随风摆动。
这弯弯的绿带,正好作为远处湖中小舟的前景,让它显得幽远又不至于空白。
雨丝微斜,轻舟晃动,芒叶在镜头前不停地晃来晃去,我又想起了《太极张三丰》的主题曲:
风中柳丝舒懒腰
几片絮飞飘呀飘
谁能力抗劲风
为何梁木折腰
柳絮却可轻卸掉
………
风惊雨急自魏立
扁舟也可渡狂潮
以柔力搏千斤
淡然随遇变招
雨后红日千里耀
………
以前的歌可真美呀,旋律动听,歌词富有韵律又饱含情感。这一首首经典的主题曲,就如小时候背过的一首首诗。这些诗词歌赋,想来如同小时候被家人硬塞入书包的一把伞,重而无用。某天风云突变,别人在雨里失态狂奔,你却抽出那把背了一季又一季的伞,从容打开,悠然穿梭在人生的车水马龙里。
我还是个幼童时,已经跟家里人带着小板凳到村里的各大晒谷场看过了不少幕布大电影。那时播放的电影,以港台的武打片为主,也有些警匪片。如果说我这个人有侠义精神的话,多半也是从那些电影中学来的。我从那时开始就萌生起做警察的愿望,每每想到影片中的警察常会被坏人以其家人的安全性命作为要挟,我就会想:“等我长大了,我就不结婚,没有孩子家庭,别人就要挟不了我了。”
刘德华在《刀剑笑》里演的笑三少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他白衣翩翩从天而降的样子,很多年后我都记忆犹新,看过了那部电影,我脑海中才算有了“风流倜傥”的概念。也是因了那部电影,我对林青霞才很久都没有好感,觉得她不男不女,邪里邪气的,一点都不好看。
我的亲戚当年还到各大晒谷场去卖过甘蔗,哪里放电影就到哪里赶场。他妻子是个极其温和的人,对谁都没有架子,待人极好。他们去卖甘蔗的时候,也会带上我们一起去看电影。我那时还太小,有时电影没看完,人就已经睡着了。
电影散场的时候,明月早已高升。人们如一把撒落在地下的玻珠,从热闹的晒谷场滚往各条寂静的来时路。他扛着没卖完的甘蔗,他妻子背着年幼的我。月色清凉,竹影摇曳,我们走,月亮也跟着走……
人生的聚散,总是各种因缘际会的共同结果。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都抹不去我心头那夜的那抹月光,他们曾经终究是相爱过的。
有些电影,小时候也是看不懂的。郭富城曾拍过一部古装片,剧中他遭人追杀,被人用一杆长缨枪穿膛而过,钉在了一扇门上。他的胸口在汩汩地地往外冒血,一只鞋就掉在门的不远处。他强忍痛楚,挣扎着伸脚去够那只鞋。小时候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又恨不得钻入剧中,捡起那只鞋,帮他穿上。现今想来,可能是导演为了表达:一个真正从容的人,纵然直面人生的大限,也不会丢掉最后的体面。或者他又想表达:人终究是执着的动物,到了油尽灯枯之际,还不忘去够取一件带不走的身外之物。
看周星驰的电影,情绪永远都是最放松的。因为你从来不用担心他会饱经穷孙苦难凉薄世态,不用担心他会被别人算计或者死于非命,也不用担心会出现情深的片段让聚观的众人尴尬或肉麻,因为他从不情深,从不认真,从不较劲。
就连《大话西游》中最经典的那段对白,他都预先交待了那只是他为了保命所说的一个谎话:“曾经有一份真挚既感情摆系我面前,我无珍惜,到无佐既时候,先至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再比我一次机会,我会对果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系都要系呢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系……..一万年!”
镜头向下一拉,他说这番话时候,还竖着个中指………
我儿子的这一代广东人,基本是在国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唱的是国语歌,看的是国语的动画片,刷的是国语的视频,上的是用国语讲授的课,甚至与父母沟通也是用国语,他们已经形成了纯粹的国语思维,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用粤语去表达一些词汇。
“妈妈,你告诉婆婆, “基因”用白话(粤语)怎么讲?”儿子在电话里问
“基因”我对着电话用粤语说了一遍
“哈哈,原来系 “基因“,巨(他)一直同我讲 “鸡因,鸡因”,我都唔明白巨讲咩野。”老妈在电话那头说
作为一个从小看粤语片长大的人,当然希望可以把我曾经看过的那一部部经典的粤语电影分享给我的孩子。去年我曾作过尝试,但孩子那时比较抗拒,让他用一种有违惯性语感的思维去看一部电影,可能跟让一个不会英语的老人去看一部西片一样,都是很难接受的。
即使是周星驰的电影,也不可能是让你从头笑到尾的。为了交待清楚背景和人物关系,电影开头部分的铺陈通常较为乏味。对于儿子这一代已经被惯坏的,只挑最经典片段来看的人,在非影院的场合下从头到尾看一整部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影片,显然过于困难。今年暑假,我换了一个方法。
孩子暑假过来的时候,我通常允许他每晚玩个二三十分钟的手机。他对这几十分钟十分珍惜,通常用来玩自己最喜欢的《我的世界》《迷你世界》之类的游戏。占用这段时间来让他看他不感兴趣的视频,他断然是不肯的。
我特意在哔哩哔哩搜索一些周星驰电影的搞笑片段,等他玩完游戏时再同他一起看。玩手机的时间一下子被延长了,就算看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视频,他也会耐下心来试试看。
我们看的第一个片段是《整蛊专家》的开头片段。大傻到整蛊专家的办公室去拜访老板蛊晶,有个人坐在前台,两腿架在办公桌上看杂志,杂志挡住了他的整张脸。
大傻走近一看,对方是个吊儿郎当的小青年。他粗鲁地问到:“靓仔,你老细(老板)呢?”小青年也不回答他,只是往老板办公室的方向摆了摆头。
大傻觉得自己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就边走向老板办公室边回头骂骂咧咧:“醒目嘀嘛,九唔搭八咁(机灵点,别问非所答的)。”直走到门口处,还回头骂着。他一拧把手,一脚跨进门里,熟料人一下子悬空了,幸好他两只手紧紧拉住了门把手。原来那门是一个设在楼墙上的虚门,并非通往老板的办公室。
大傻惊慌得边挣扎着想爬上来边大声喊“救命”。 这时走来一个白胡子的老头,他哆哆嗦嗦,口齿不清地打着潮汕腔问道:“做乜计吖(怎么啦)?”
“阿伯,求求你救下我啦,我快跌落去喇。”大傻向老头哀求道
“乜咁唔小心吖?唉,好喇。”老头哆哆嗦嗦地说着,就勉为其难地朝大傻伸出了手
大傻一手拉着门把,一手用力去够老头伸出来的手。终于够着了,他用力一拉,想顺势往上爬。谁知道那只手一拉就断了,原来是一只假手,害得他差点掉下楼去。老头一边哀嚎:“你无阴功吖,整断我只手。”一边走开了。
大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爬了上来,他意识到自己被整蛊(捉弄)了,决心要报仇。
办公室此刻空无一人,墙边的一个架子上摆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每个东西旁还写着一些奇怪的备注。他顺着架,一边仔细地一个个地看,一边认真地读旁边标注的字。”
“插死”
“掐死”
“中毒死”
读到备注着 “未死”时,旁边那个吐着舌头的人头一下子转头来,把他吓得跳了起来………
儿子看到这一段,开始笑得前仰后合,反反复复又拉回去看了几遍。
我后来连续几晚给他看周星驰电影的搞笑片段,看到兴起时,他开始得手舞足蹈,反复学里面的台词。还央求我分享给表哥表弟们看,希望他们也能感受到他的那种快乐。
“都叫佐你唔无玩火葛啦,你又唔听。阿弥陀佛,我走先喇,拜拜!”,这句出自《大话西游》唐三藏对黑风老妖说的台词,他挂在嘴边说了好几天,有时说说又把自己给逗笑了。
见他已经对周星驰这个人演的角色有了充分的期待,我开始同他一起看整部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逃学威龙》,《九品芝麻官》,《破坏之王》……..
每当我说要给他看电影,他就会条件反射地问:“是周星驰的吗?”
他从这一部部电影中,自己捡了不少经典的台词。后来你问他“为什么?” 时,他就爱说:“ 呃,系因为,烧鸡翼,我中意食……..”
后来我们又用粤语背下了唐伯虎的整首《桃花庵歌》,如果没有那部电影作为铺垫,孩子是断然不会同意用粤语背诗的。毕竟此前我用粤语给他讲故事,他都极其抗拒。
八九十年代的港产片,是中国乃至人类电影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很多人都因为港产片爱上了学粤语,而我们作为一个广东人,若然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粤语的魅力,将其传承下去,那何其惋惜。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和泛滥,加之受几年疫情被困在家的影响,我们孩子这一代人,逐渐被驯化成懒于思考和随大流的一代。
一段视频或者一首歌曲,不论优劣,只要是某某平台流行的,就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朗朗上口。不会说或者不会唱的,倒显得跟不上社会潮流,被排斥在社交圈外。
短视频可以让人一次性获取很多经典的电影片段,一个十多分钟的电影解说,能带你看完一部130多分钟的电影,但它终究无法取代电影本身。
正如《南方有嘉木》的女主绿爱在书中所说:“无聊是人生的主基调,欢愉只是其中的吉光片羽。”而电影也一样,没有那些无聊庸长的铺陈,也就无法烘托出高潮的熠熠生辉。
因我自己本身是一个电影迷,每看到好的电影,就特别想分享给别人,孩子还没出世前,我的心里已经列了一张长长的未来要分享给他的影片名单。
电影的优劣,就算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孩也能区分出来。孩子三岁多的时候,我就用手机给他看了《驯龙高手》的前两部。为了培养他的英语语感,也由于原语言更能表达影片的情感,我们看的是英文版,我边看边给他做翻译。他对这两部片喜欢到不得了,每天把“ Nightfairy ” 挂在嘴边,只恨自己不能拥有一只夜龙。
19年的时候,《驯龙高手》的第三部终于上画了,我带四岁的儿子去影院看。尽管影院的视觉效果更为震撼,还多了一个浑身雪白的 “日龙”,儿子却看得百无聊赖,终究是整部片的剧情撑不起来。
我直到上了大学,才在师姐组织的英语角看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西语动画片。那部片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的想象力可以如此丰沛又奇幻,它开启了我心灵的另外一扇门,那部片叫《拜访鲁宾逊一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的孩子又是幸福的。他们可接触的片源,远比我们那时宽广。除了港台片,还可以从全世界优秀的电影库去索寻。但他们需要一个领路人,正如我一样,如果不是大学遇到的那些师姐和老师,或许我就无缘接触自己世界之外的这些优秀影片。
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一天天变老,我们各自所接触的事物和环境也在不断地移动,我们和孩子之间,始终有一道鸿沟。如果你养的是儿子,他会从早到晚缠着你玩超人打怪兽;养的是女儿,她会央你陪她做各种公主的Cosplay 。作为父母的,多半是为了孩子开心陪着他们去玩这些游戏,有哪个是出自真心的爱好呢?
电影则不同,特别是那种老少皆宜的如《疯狂原始人》,《飞屋环游记》,《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类的电影。当你和孩子看完电影,一起谈论这部片的时候,你们就有了真正的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