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高光时刻:游牧人的大汗 君临天下的天子
忽必烈的高光时刻:游牧人的大汗 君临天下的天子宋理宗得知消息后龙颜大悦,立即给所有有功人员加官进爵,诏命赵范为端明殿学士、京河关陜宣抚使、知开封府、东京留守兼江淮制置大使(未到任),赵葵权刑部尚书、京河制置使、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兼淮东制置使,全子才权兵部侍郎、关陕制置使、知河南府、西京留守兼京湖制置副使,并下诏奖谕参战的全体将士及抚谕三京等地的原金朝官吏和百姓。 起初宋军进展顺利,六月末,宋军收复了宋高宗赵构的发迹之地——南京应天府。七月初五,时隔100年,宋军再次进入汴京城,梦幻般地实现了岳飞等抗金将领未都没实现的梦想。 蒙古和南宋之间的战争开始于1234年,即宋理宗端平元年,宋蒙两国军队联手攻克金国最后的首都——蔡州。崛起于白山黑水,叱咤中原一百多年的金国就此灭亡,由于宋蒙之间对河南的归属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蒙古军队北撤后,河南成了无人占领的地区。 宋理宗采纳了赵范、赵葵兄弟提出的“踞关守河”的建议,即“西守潼关、北依黄河”,打算
金莲川原名曷里府东川,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一带。此地盛产金莲花,每年六月底七月初花期之时,金色的花朵铺展盛开在美丽广袤的大草原之上,远观则遍地铺金,近看又风姿绰约。
金世宗曾经在此修筑行宫作为避暑之地,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亲自将此地改名为金莲川。耶律铸在《龙和宫赋》中记载,“金莲川即山北避暑宫,五月祭龙且避暑。”在《双溪醉隐集》诗注“龙庭和林西之地也,和林西百余里,有金莲花甸,金河其中,东汇龙涡。”
选择金莲川作为王府所在地,是忽必烈和谋臣们精心考虑的结果。这里地处蒙古大草原与汉地的交界之处,本身就是南北交通要道。王府设在这里,既有利于南下控制中原,也有利于北上和林参与蒙古本部事务。
忽必烈受命总理漠南汉地惟掌军事,首要任务就是继续准备军事征服南宋。从1234年开始,蒙古对南宋已经连续发动了十多年的战争,前后历任窝阔台、贵由和蒙哥三位大汗,但始终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这让初登汗位的蒙哥很是郁闷。他说,“我的父兄们,过去的大汗们,每一个都建立了功业,攻占过某个地区,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名声。”他委派另外一个弟弟旭烈兀发动对波斯的远征,同时命令忽必烈积极准备对南宋的进攻。
蒙古和南宋之间的战争开始于1234年,即宋理宗端平元年,宋蒙两国军队联手攻克金国最后的首都——蔡州。崛起于白山黑水,叱咤中原一百多年的金国就此灭亡,由于宋蒙之间对河南的归属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蒙古军队北撤后,河南成了无人占领的地区。
宋理宗采纳了赵范、赵葵兄弟提出的“踞关守河”的建议,即“西守潼关、北依黄河”,打算收复包括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在内的中原故土,重新建立潼关—黄河防线与蒙古对峙。
这就是著名的“端平入洛”战役,应该说,南宋政府做出这样的决定本身是正确的,因为作为蒙古和南宋之间的缓冲金国已经消失,南宋必须为即将到来的和蒙古全面战争做好准备。争取战略缓冲无疑首当其冲,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的关河(河洛)防线就是首先需要争取的战略重地。
起初宋军进展顺利,六月末,宋军收复了宋高宗赵构的发迹之地——南京应天府。七月初五,时隔100年,宋军再次进入汴京城,梦幻般地实现了岳飞等抗金将领未都没实现的梦想。
宋理宗得知消息后龙颜大悦,立即给所有有功人员加官进爵,诏命赵范为端明殿学士、京河关陜宣抚使、知开封府、东京留守兼江淮制置大使(未到任),赵葵权刑部尚书、京河制置使、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兼淮东制置使,全子才权兵部侍郎、关陕制置使、知河南府、西京留守兼京湖制置副使,并下诏奖谕参战的全体将士及抚谕三京等地的原金朝官吏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