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湖南芷江百瀑峡(湘西名关百丈峡)

湖南芷江百瀑峡(湘西名关百丈峡)曾给贺龙作过警卫员的九溪籍老红军张德说,贺老总喜爱百丈峡,大革命时期,几次从那里经过,在“百丈峡”总是驻足一会儿,对他说:“将来新中国建立了,这里是旅游胜地啊。”说罢,脸上满是笑容。 百丈峡是湘西古战场之一,相关史志均有记载。最早载入史册的是当地土家农民起义领袖向大坤,被民众尊称为向王。宋王朝派的主将据说是杨延昭(杨六郎)之后杨琼花。杨琼花率四员女将(历史上称为“五女征南”,今索溪有“五女征南”寺)领兵来到索溪,首先占据了百丈峡口,将队伍驻扎在峡口前的广袤大坪中(今军地坪)。第二天凌晨,杨琼花升帐点将(今点将台),将一面绣有“杨”字的大旗插上百丈峡谷中的独峰(今插旗峰,上面还有插旗孔)。一切安排妥当,杨琼花全身披挂,跃马横刀立于峡谷中部的石桥上,威风凛凛地叫阵挑战。向王闻报,立即升帐(今向王升帐岩),点将布兵,从百丈峡西端挺进,意图御官兵于大门之外。向王跨上宝马,奋勇当先,他的弟弟向虎、向

湖南芷江百瀑峡(湘西名关百丈峡)(1)

□周宝林 安芳

“百仗威扬百丈峡,峡间战旗一峰插,说是神话非神话,农民军在此苦拼杀。悬崖上,银瀑高高挂;悬崖下,杜鹃尽开花。花映飞泉耀彩虹,至今飘垂百丈霞。”——这是四川籍著名军旅诗人梁上泉的诗词,咏百丈峡的。

1978年,初任县委书记的南下干部、诗人赵树立在查阅史料时发现隆庆岳州府志上载有:索溪峪盖军地坪,右得百丈峡。山峡袤三十里,两崖岈合,县界中分,西崖飞壁有‘百丈峡’三字。又从县志上发现:“索溪峪有万石笋立,闯眼突兀,奇甲天下”和“西崖下壁,有百丈峡三字,字径丈许,悬崖万仞,大书深刻,疑为鬼工”等句。他突发灵感,决定开发索溪峪。

1981年2月,赵树立召开常委会研究考察索溪峪旅游资源,会上成立了考察组,由县文化局专业文学创作组组长周保林和县工会摄影师唐杰元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带领地质、森林等技术员一行5人,于当年3月进入目的地。正在长沙采风的梁上泉,经周相约来到索溪。他一入境,就被该地奇山异水所迷,一下子待了5天,写诗28首,先后发表在全国相关报刊,成为宣传武陵源的第一位名人。临走时对周说,百丈峡历史文化厚重,应深入挖掘。

经过多方考查,百丈峡、垭门关、雷雨垭关、野牛关确为湘西四大古关隘,均是由湘通往川、黔、渝的必经关口和古战场。《慈利县志》载:百丈峡即百丈关,在二十都(即索溪峪),九永二至通道(即九溪卫、永定卫),现在百丈峡又是武陵源的主要景区,也是唯一留有石刻和古诗文唯一之处。百丈峡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索溪注入溇江的口前,建立索口寨,明王朝为控制少数民族造反,将此设立军事机构,百丈峡成了要塞。九溪卫的驻军为一脇兵力(相当于现在一个旅),来自湖北安陸府,军内的军官们见九溪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成家落户于斯,“四十八家半”之称就是源此。其中有位军官姓贺名贵,他就贺龙元帅在湘的始祖(直到雍正改土归流才迁到桑植洪家关,其祖坟在九溪北城)。

百丈峡是湘西古战场之一,相关史志均有记载。最早载入史册的是当地土家农民起义领袖向大坤,被民众尊称为向王。宋王朝派的主将据说是杨延昭(杨六郎)之后杨琼花。杨琼花率四员女将(历史上称为“五女征南”,今索溪有“五女征南”寺)领兵来到索溪,首先占据了百丈峡口,将队伍驻扎在峡口前的广袤大坪中(今军地坪)。第二天凌晨,杨琼花升帐点将(今点将台),将一面绣有“杨”字的大旗插上百丈峡谷中的独峰(今插旗峰,上面还有插旗孔)。一切安排妥当,杨琼花全身披挂,跃马横刀立于峡谷中部的石桥上,威风凛凛地叫阵挑战。向王闻报,立即升帐(今向王升帐岩),点将布兵,从百丈峡西端挺进,意图御官兵于大门之外。向王跨上宝马,奋勇当先,他的弟弟向虎、向彪分乘白虎、天马,紧随在后。两军在石桥上相遇交锋(今交锋桥),枪来刀往,展开了一场激战。向王因为熟悉地形,占了优势,加上士兵们骄勇善战,一连打了九十九回胜仗。宋军大败,士兵死伤无数,还有一员女将,被向王一枪挑下马来,也一命归阴(今落马坡,女将尸体埋在一棵大樟树下,坟丘尚存可考)。杨琼花吃了败仗,深怕朝廷责罚,万分着急。她见硬拼不行,便改变策略,决定用“软刀子”进攻。这天,杨琼花选了一名绝色女兵,派两名使者,将女子送到向王营中。使者对向王说:“杨元帅特命我等将此女献与将军。只要将军肯归顺朝廷,便可一同上朝受封。”向王大怒,下令将使者推出斩首。军师金钟急忙上前劝阻:“大王息怒。自古道:‘两军相争,不斩来使。’大王还是饶他们一命吧。”原来,这金钟乃是个酒色之徒,看到宋军送来的女子如花似玉,早已垂涎三尺。心想:我何不趁此机会投降宋营,一可封官进爵,二可享用绝色美人,岂不是一举两得?于是,他便劝说向王留下三人性命,由他关押起来进行“审问”。当夜三更时分,金钟盗了军事地图,放出三人,一起逃到宋军驻地去了。杨琼花得到了金钟的军事情报,第二天一清早便来了个突然袭击。这一仗,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义军将士们大多战死在峡谷中。

起义军被打败了,军中大旗在长峪倒了下来,今称破旗峪。向王带领剩余人马,从“一线天”(今风景点)且战且退,向西南方向而去。来到张良墓附近,被一白发老人拦住,说:“前面马匹难行,请往那方走。”言毕,用手一指,便倏忽不见人影。向王只得拨转坐骑,朝老人所指方向行进。回头看时,跟随将士已所剩无几,内心着实伤感。约莫走了四、五里远,向彪坐下的天马一声嘶鸣。向王看前面时,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只见眼前横着一条万丈深涧,两山相隔数丈,下面溪水奔吼,如沉雷一般。眼看后面追兵已至,向王不禁长叹一声:“天杀我也!”此时,向王欲想带着义兵向神堂湾撤退,但又觉得欠妥,一时举棋不定。正在这时,突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向王和余部连马带武器被卷下悬崖,落入神堂湾。若干年后,每逢天变,湾中便发出刀枪声、马嘶声,传说是向王正在练兵,以备东山再起。

明嘉靖年间,分守上荆南道兼九永兵备石参政胡桂芳,写了一首赞百丈峡的诗:峡高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戎旅徐行风雪紧,谁将兴尽类山阴。这首诗写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农历正月二十七,由永定指挥张国将督工镌刻在了百丈峡石壁上,至今犹存,明晰可辨。明人夏子云也咏百丈峡:寻常山里数青峰,玉笋成群插楚封。涧道冻云隐斜日,寺门长阪度疏钟。古苔一望迷幽径,峭壁千年挂老松。玉垒匡庐曾浪迹,巨灵移岳此重逢。褚延泰游过百丈峡,大概读过夏子云的诗后诗兴大发,作了更深刻的描写:削掌峥嵘不可阶,牢笼万状迥无埃。半山怒石横春笋,一壑奔泉走夏雷。风送虎声昏白日,岸悬鸟迹隐苍苔。奇云深锁磨崖迹,丈尺何人细数来。清代永定诗人吴肇端也有《咏百丈峡》:人游山峡里,宛在画图中。壁爱双屏列,天看一线通。猿啼声处处,古木叶丛丛。日夕归来晚,泉声两岸风。

曾给贺龙作过警卫员的九溪籍老红军张德说,贺老总喜爱百丈峡,大革命时期,几次从那里经过,在“百丈峡”总是驻足一会儿,对他说:“将来新中国建立了,这里是旅游胜地啊。”说罢,脸上满是笑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