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名将章邯忠诚与背叛的一生(章邯不败大秦不亡)
大秦名将章邯忠诚与背叛的一生(章邯不败大秦不亡)楚军士气大振,在项羽的带领下,九战九胜,大破秦军。章邯多次战败不得已后退,秦二世派人指责章邯,章邯心中恐惧,就派司马欣去请示。说起章邯和项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一年前章邯攻破齐楚联军时,在定陶杀死了项羽的叔父项梁。章邯和项羽两个人在巨鹿相遇,项羽本身就是为报叔父之仇请命解巨鹿之围,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项羽为了取得胜利,背水一战,先截断秦军的粮道,又烧毁自己的军营,只允许士兵们带三日的粮食。章邯不仅在迎击反秦势力中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他提出的“刑徒军”也是战场上的中坚力量,在后世的朝代也能屡屡在战场上看到驰刑军的身影。而且在《史记》中,秦二世与群臣商议的时候,章邯的官职是一个“少府”。在秦朝官职之中,少府一共有两个职位,一个是九卿中的少府,主要掌管皇帝私产,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另一个是将作少府。因为章邯提出“刑徒军”的想法,而在秦朝,将作少府的属官中有“五校”,分别是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
章邯,秦朝著名将领,在秦朝将要灭亡之际,是秦朝最后一根支柱。章邯在迎击反秦起义军中屡战屡胜,为岌岌可危的大秦王朝争取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但是章邯的胜利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在巨鹿之战中他遇到了更厉害的霸王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因为在巨鹿之战中章邯连连败退,害怕赵高在秦二世面前陷害,便投降了项羽。
章邯是一个忠勇名将,但是在最后依旧投降,章邯也知道这样做可能会背负骂名,当时在章邯的心里到底有什么样的挣扎呢?从章邯战神到投降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章邯的性格其实是十分立体的,他也不仅仅是一个书面人物。
一、领兵刑徒,打垮周文公元前209年,由于秦二世的暴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的统治。陈胜等人在楚地造反,自立为王,率军夺取土地。山东各县的年轻人也都难以忍受秦朝官吏之苦,纷纷响应陈胜,都打出了反秦的旗号,成千上万的人民联合起来向西进攻。
公元前208年,陈胜派遣的周章等将领已经向西到达戏水,兵力有几十万。秦二世连忙跟群臣商议,少府章邯说:“现在反秦势力太多,征集各县军队已经来不及了,骊山有众多刑徒,如果能赦免他们,让他们去迎击起义军就能解燃眉之急。”于是秦二世大赦天下,章邯率领兵将,打败了周文的军队。二世又派出长史司马欣和董翳去协助章邯攻打起义军,在城父杀死了陈胜,在定陶打败了项梁,在临济杀死了魏咎。
章邯不仅在迎击反秦势力中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他提出的“刑徒军”也是战场上的中坚力量,在后世的朝代也能屡屡在战场上看到驰刑军的身影。而且在《史记》中,秦二世与群臣商议的时候,章邯的官职是一个“少府”。在秦朝官职之中,少府一共有两个职位,一个是九卿中的少府,主要掌管皇帝私产,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另一个是将作少府。
因为章邯提出“刑徒军”的想法,而在秦朝,将作少府的属官中有“五校”,分别是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和中校令。这五校掌管营建,所属大多数是刑徒。所以章邯最可能是将作少府的官职,原本就掌管刑徒,所以由章邯提出刑徒军的想法非常合适,也应该由他带领。
章邯在骊山聚集了几十万刑徒军,这些刑徒军虽然不是专业的战士,但是却在对抗起义军中大放异彩,将陈胜军队打得大败。但是上天却没有给章邯太多的好运,在巨鹿之战中,章邯碰到了更加强大的战神项羽,连连失败。
说起章邯和项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一年前章邯攻破齐楚联军时,在定陶杀死了项羽的叔父项梁。章邯和项羽两个人在巨鹿相遇,项羽本身就是为报叔父之仇请命解巨鹿之围,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项羽为了取得胜利,背水一战,先截断秦军的粮道,又烧毁自己的军营,只允许士兵们带三日的粮食。
楚军士气大振,在项羽的带领下,九战九胜,大破秦军。章邯多次战败不得已后退,秦二世派人指责章邯,章邯心中恐惧,就派司马欣去请示。
当时赵高已经杀了李斯,做了丞相,专害忠良。司马欣回京禀报战况的时候,赵高心中生疑,不接见司马欣。司马欣见情形不妙,连忙逃离,为了不被赵高追杀,司马欣变换了路线,赵高没有追到。
司马欣回去见到章邯,对章邯说:“赵高这个人十分阴险,善于妒忌。如果我们胜利,赵高一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如果我们失败,那么回去也会被处死。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的结果。”
这时,陈馀也给章邯写信,信中诉说道,白起蒙恬皆为秦朝名将,但是秦朝却不能每个人都予以封赏,最后只能找一个借口杀掉他们。您已经做秦将三年了,但是诸侯起义却越来越多,赵高一直欺骗皇帝,他也害怕事情有一天会暴露,所以他一定会找机会杀掉您,再把他的罪过推到您身上。
将军在朝中没有可以信任的人,您有无功绩都是会被杀,而且现在广厦将倾大势所趋,秦朝已经快要灭亡,这不是您能凭一己之力就拯救的。您不如现在与诸侯联合攻秦,到时候就能共分秦地为王,比起现在要被诛杀全家不是好多了吗?
司马欣和陈馀的想法不谋而合,章邯在两人的劝说下也动摇了心思,于是派人到项羽那里签订合约。但是这次合约没有成功,项羽大约是不信任章邯,加上恼怒章邯杀了项梁,又命令蒲将军日夜不停地率兵渡过三户津,在漳河南面驻扎下来,这次交战再次击败秦军。项羽率军在纡水攻击秦军,把秦军打得大败。
章邯两战连败,不想合约也不行了,于是再次派人求见项羽。项羽与士兵们商议认为,楚军粮草所剩不多,再次僵持不是明智之举,不知道之后会有什么变动,于是项羽答应章邯订立盟约。章邯被项羽封为雍王,安置在项羽的军中。
三、分析章邯为什么会投降1. 赵高项羽两面受敌
章邯是一个名将,但是章邯手底下的将军也并非没有想法。看司马欣就明白,司马欣其实是有远见的,他逃过赵高的追杀,又给章邯分析以后形势。无论是司马欣还是陈馀,他们都一个看法:赵高是一个眼里不容沙子的人,无论这一战是胜利还是失败,章邯的命运都是死亡,所以他们劝说章邯趁早策反。而章邯本人估计也早已想到这一点,在章邯与项羽订立合约的时候,章邯曾哭对项羽诉说赵高的罪行,也说明赵高是逼章邯投降的关键。
从战事来看,章邯在遇上项羽之前是战神,但是从巨鹿之战开始就一直被项羽打败。巨鹿之战是章邯投降的转折点,之后在漳纡之战中章邯再次被项羽打败,所以对于章邯来说,回去也是被赵高陷害,面对项羽又打不过,所以纵使章邯心里再纠结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想要保住性命只能投降项羽,这样还有一丝活路。
2. 无意为王
对于章邯来说,他有二十万军队,如果自立为王也不是没有可能。先不管士兵们有没有意愿跟随章邯,当时章邯即使又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想法。章邯是一个好将军,但是不一定能够当一个王,章邯也明白自己没有称王的实力。
章邯是秦朝的将军,对于秦朝还是忠诚的,因为害怕赵高迫害加上秦朝气数已尽所以无奈投降,所以不能说章邯没有义气。投降项羽之后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分关中之地给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让章邯在楚军营中。
所以这样看来项羽对章邯还是不错的,章邯本身也是一个有义的人,所以他没有自立为王背叛项羽的意思。无论投降还是不投降秦朝都会灭亡,章邯投降只是为了保命,并没有其他的想法。
3. 丧失斗志,失去人心
在章邯带领二十多万秦军投降项羽后,项羽因为不信任秦军,害怕他们有异心,所以在新安的时候坑埋了这二十多万秦军。韩信曾经说过,项羽杀掉秦军二十万,但是唯独没有杀章邯、司马欣、董翳,这就让秦朝的百姓对章邯等人不满,而且章邯投靠残暴的项羽也让百姓失望透顶。
在刘邦进入关中之时,刘邦对百姓有过约法三章:杀人者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刘邦体恤百姓,不要百姓的任何粮食,百姓们都拥戴刘邦。
反观项羽,项羽一直向西前行,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殿,烧杀抢掠作恶多端,而且用武力让百姓服从,百姓心里都不拥戴项羽。章邯在投降项羽的时候就早就失去了人心,随着项羽失人心,章邯也逐渐不受百姓待见。
章邯没人心,又没有士兵,在和项羽战争中还总是失败,所以章邯早已失去斗志,只能老实的待在项羽手下,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总结章邯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既有义,又投降;既英勇,又懦弱。对于秦朝章邯已经没有什么亏欠了,他对于大秦也不能说不忠诚,因为赵高的缘故章邯还是投降。
其实章邯投降很有可能背负骂名,如果宁死不屈还会留下好名声,但是章邯还是选择投降,同时对于项羽他又心存感激。如果说投降有情可原,在项羽坑杀秦兵的时候章邯没有表态就说明了他的懦弱。章邯是英勇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个懦弱的败者。
参考文献:《史记》